孙谦一生清廉节俭,奉公守法,为民谋利,留下了不少良政廉迹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南朝巴东、建平太守孙谦!孙谦,字长逊,东莞莒县人。从17岁入仕,一直到92岁离世,历经宋、齐、梁三朝,为官数十载,一生清廉节俭,奉公守法,为民谋利,留下了不少良政廉迹。 孙谦在17岁时就已经任左军行参军,尽管年纪轻轻,但待人处事都极为成熟老练,得到其他人的一致好评。宋江夏王刘义恭,听说孙谦的德才,就录用他为行参军,之后又让其出任过句容令。因为孙谦学识渊博且为人谨慎清廉,所以被当地百姓当做神灵一样崇拜。 宋明帝时,因建安王的推荐,孙谦被任命为巴东与建平两个郡太守。

孙谦一生清廉节俭,奉公守法,为民谋利,留下了不少良政廉迹

巴东、建平两郡地处长江三峡,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在孙谦之前,郡县官府视少数民族为蛮夷,不仅苛捐杂税以中饱私囊,还将那里的百姓当作牲口,运到京师等地当奴隶,牟取暴利。百姓实在熬不住,不断地组织武装反抗。因为到此地为官危险重重,在孙谦上任的时候,朝廷特地给他拨了一千兵士做护卫,孙谦却以“为国省财”为由拒绝了。 由于地处长江三峡,境内居住着不好管理的蛮僚等少数民族。对待这些民族,以往的太守都是采取大力镇压的方法,结果造成民族矛盾突出,社会治安更差。

孙谦一生清廉节俭,奉公守法,为民谋利,留下了不少良政廉迹

孙谦到任后,立即释放了前任太守抓获的少数民族。他改变了从前官吏的做法,效仿诸葛亮对少数民族的政策,采用攻心为上的方法。对少数民族推行仁政,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的基础上对他们施以教化,使一向与政府对抗的少数民族心悦诚服,纷纷献出金银珠宝,但都被孙谦一一婉言谢绝。他不仅免除了自己俸禄中收取本地的部分,还尽力减轻辖区内老百姓的负担。在孙谦的治理下,两个郡连续三年风平浪静。 由于孙谦为人正直,建平王在叛乱之前顾及孙谦的品行,就找了一个借口把孙谦支开。孙谦离开后,建平王才放心大胆地叛乱。

孙谦一生清廉节俭,奉公守法,为民谋利,留下了不少良政廉迹

正因为这样,叛乱平息后,孙谦才得以安然无恙,没有受到任何牵连。 齐高帝时,孙谦担任钱唐令。为政期间,他把烦杂的事务化繁为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不仅把多年积累的案子全部解决,连等待判决的囚犯都没有了,因此监狱里空空荡荡。 孙谦因为没有自己的府邸,每次离职,都没有住的地方,甚至有的时候要在官府内空着的车棚里借住。他生活非常俭朴,床边只用苇子或竹编的粗席子当屏风。冬天的时候,铺的是草席,盖的是平民百姓用的粗布棉被。夏天的时候,蚊虫肆虐,他却连蚊帐都舍不得用。

孙谦一生清廉节俭,奉公守法,为民谋利,留下了不少良政廉迹

梁武帝时,孙谦已经八十多岁,他却依然担当零陵太守的重任。尽管自己年事已高,却没有放松要求,还是勤勤恳恳地工作。连老虎伤人这样的事情,他也认真对待,多次召集下属就消除虎患的事情进行开会讨论,直至老虎被彻底消灭,孙谦才放下心来。 天监十五年(公元516年),孙谦已经92岁,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自知寿限已到,将不久于人世。为了将自己廉洁的品行一直保持下去,他给儿子留下遗书:“我这一辈子,从不曾追求荣华富贵,也没想着出人头地。

孙谦一生清廉节俭,奉公守法,为民谋利,留下了不少良政廉迹

历仕三代,官成两朝,如此声名地位,按照朝中的惯例,很可能会在我死后有所封赏。为了能将节俭的品行保持下去,我死之后,你们要立即将我下葬。下葬的时候,幅巾束发,免冠即可。棺材不用太大,能放下我的身体就行,墓穴也不必奢华,能放进棺就行。送葬时用不着筹备那些引路用的鬼幡,灵车就用我平时坐的车,灵床就用我睡觉的床,把这些东西弄些粗制竹席稍事装点,礼节到了就可以了。其他的东西都免了吧。”孙谦死后,他的儿子们遵照这个遗嘱为他送葬,让他的清廉气节保持到了最后。好了小编今天就给大家讲到这了,看完这篇文章大家认为孙谦是个怎样的人呢?敬请留言!

孙谦一生清廉节俭,奉公守法,为民谋利,留下了不少良政廉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