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發展金融外包的政策

過去30年,全球價值鏈給全球經濟帶來深刻變革,國際金融融合日益明顯,跨國金融機構不斷通過建立境外子公司或離岸發包來實施其國際經營。2017年中國金融外包市場規模約為608億元,2018年預計將達到795億元,比2016年的466億元分別上升30.5%和70.6%,業務規模僅次於軟件信息服務業和製造業。當前在金融業進一步融合開放背景下,我國金融外包面臨著諸多新機遇:一是政策機遇。隨著更多境外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金融服務外包的發包群體進一步壯大,疊加國內多項鼓勵支持服務外包發展的政策舉措,金融服務外包面臨良好的政策機遇。二是需求機遇。在國內金融改革的深化、數字普惠金融計劃的實施以及金融科技迅猛發展的背景下,金融體系建設及改造需求將增加。混業經營的全能型金融集團、互聯網金融等新興業態都在業務內容和服務模式方面提出創新要求,也將釋放更多外包需求。三是信心機遇。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2018年6.6%,2019年6.4%3)、人民幣加入SDR一攬子貨幣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等因素增強了金融發包企業對華髮包的信心。

與此同時,新形勢下我國金融外包也面臨諸多挑戰。主要表現,一是全球經濟長期的不確定因素可能破壞包括外包在內的全球價值鏈合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8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顯示,全球經濟長期出現不利的可能性加大,包括金融環境大幅收緊帶來的壓力、貿易衝突升級引發多邊貿易體系崩潰的危險、保護主義的盛行和長期存在對包括服務外包在內的全球價值鏈分工的破壞等。二是發包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壓力引發跨國企業內部化發包。跨國企業面臨NGO等組織各類CSR相關的檢查的壓力日增,亟須加強可持續供應鏈管理,強化對接包企業在環境汙染、健康安全、勞動權益、人權和反腐實踐等方面的合規管理。一些跨國發包企業會通過書面和現場審計等方式督促服務接包企業遵守與自己同一水平的國際合規要求,另一些企業則會通過內部化發包來降低風險、保護商譽。三是技術變更帶來的價值鏈重構或引發外包迴流。數字化、自動化,機器人和3D打印技術的應用正在重構全球價值鏈,新技術的採用使得勞動成本與生產的關聯度不如之前緊密,離岸發包不如之前誘人。當前重大外包迴流的跡象還不明顯,但呼聲很多,不少跨國企業認為迴流有助於提高質量和品牌形象。四是國內積存的風險和強監管背景或導致部分接包企業出局。一方面,國內金融體系存在的諸如非金融企業槓桿率高企下“殭屍企業”佔據信貸資源、債務積累難以消化,金融機構資產質量下降,金融產品創新無序發展等問題都可能影響金融發包企業發展。另一方面在金融強監管背景下,對金融服務外包企業的資質規模、合規設施措施等各方面的要求也將更為嚴格,從事金融服務外包業務的門檻更高,中小型企業或面臨出局。

如何發展我國的金融外包業?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考慮對策。在企業層面,金融外包企業亟須加強對風險管控、監管技術、資產管理、支付清算等金融業務領域知識和技術能力的把控,提高專業解決方案交付能力;探索技術和商業合作模式創新,提升業務層級;積極配合金融機構的可持續供應鏈管理計劃,注重品牌形象,合規守法經營,提高CSR建設水平,為金融業競爭力提高和穩定性保駕護航。國家層面則需要大力創造競爭的市場環境,在加強有效監管下,提高金融機構和金融外包企業的競爭力。一是進一步改善金融接發包企業發展的營商環境,吸引更多有國際競爭力、運行穩健的境外金融機構入駐。加大金融監管和風險防範力度,整治無序競爭亂象,從教育培訓投入和稅收政策等方面思考對策,擴大和提高金融外包從業者的規模、技能和從業意願,減小金融外包企業的成本壓力。二要對接金融科技創新研發,提高金融外包的價值含量。服務外包主要是基於IT網絡交付的服務,金融外包能級的提升與企業在金融科技領域創新和研發關係密切。我國金融科技領域近年來蓬勃發展,創新活躍,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初步形成。2018年金融科技領域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將繼續快速發展,全球金融機構將建立各自的數字銀行,建議建立金融外包與金融科技的有效對接機制,加大研發創新的支持力度。三要對標國際,提高對外包企業的金融服務水平。在印度,金融機構有面向外包企業的優惠貸款和專業服務部門,IT企業在註冊一年內就允許上市,而金融外包企業在規模、資質、從業人員素質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我國應該對標國際,支持輕資產的金融外包企業通過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直接融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