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安新老城是我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雖然已搬離多年,時常夢牽魂繞。特別是雄安新區成立後,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做為一個攝影愛好者,我能為她做點什麼?千百年來她的歷史傳承,文化精髓在哪裡?一年多來,這些關於安新老城區的許多疑問不斷在我腦中縈迴。2018年春節前的一天,我再次來到東關碼頭,一陣嘩嘩做響金屬聲吸引了我的視線。當我走近時,只見兩三個年輕人在練習飛叉技藝。由於人不相熟,我默默地站在一邊觀賞並拍下了幾張照片。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當我回到家中打開相機翻看照片時,好像淺意識中有人在悄悄告訴我,應該找這個年輕小夥子問問清楚。於是我找到了熟悉多年在東關碼頭開魚具店的耿蘭梅。據蘭梅介紹,這個小夥子叫王磊,安新鎮東劉街人,練叉十幾年了。當問及小夥在哪裡學的飛叉技藝時,熱心的她為我介紹認識碼頭飯店老闆鄭東,鄭東說他二叔是王磊的師傅,同時不無自毫的說鄭家的飛叉源自其祖爺爺鄭懷賢,說如果我不相信可以到百度去查。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當我打開百度搜索引擎是春節以後的事。在我輸入鄭懷賢三個字後,海量信息撲面而來。鄭懷賢(1897年9月-1981年10月),又名鄭徳順,河北安新縣北新村人。是我國著名武術家,中醫骨傷和運動創傷專家。歷任中國武術協會主席、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常務委員。成都運動醫學會主席、成都體育學院運動醫學系主任,創辦體院附屬醫院並擔任院長。曾為周恩來總理、賀龍元帥療傷。被後人譽為"武醫聖手"。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鄭懷賢老人出身貧寒,父母離世較早,命運多舛的他並未萎靡不振。11歲時偶遇叉會表演,隨後主動報名學習飛叉並達到痴迷程度。勤學苦練基本功後鄭懷賢拜到"飛叉大王"李而清門下鑽研飛叉,很快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耍叉髙手。8年後,經師傅李而清同意,又先後師從武術名家魏昌義、孫祿堂、孫存周學習。建國前曾擔任上海體育總會、上海交大和兩江學校武術教員,黃埔軍校國術教官。建國後任成都體院武術教員,武術教研室主任,教授。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在鄭懷賢老人傳奇的一生中,最值的記述的還有參加1936年第十一屆柏林奧運會武術表演。雖然中國體育代表團出師不利,慘敗柏林,但由鄭懷賢、張文廣等人組成的國術表演隊卻大獲全勝。當鄭懷賢表演開始,鋼叉在空中閃過一道寒光,在頭頂、胸前、後背、腰間、腿挎處若即若離上下翻飛、吞吐開合、閃轉騰挪猶如蛟龍盤身。劇場內掌聲經久不息,觀眾反應熱烈。柏林市長質疑暗藏玄機並親自反覆檢查後由衷稱讚中國武術是"奇蹟般的民間體育",並設宴款待了國術表演隊。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朱梅玲,82歲。鄭懷賢老人的兒媳。河北新城人。其父朱國楨是著名武術家。從6歲開始跟傅淑雲練習錦拳,曾在慶祝抗戰紀念大會上表演。現為四川音樂學院聲樂系教授。近些年,在工作之餘,傾全力收集整理鄭懷賢武醫資料,並先後結集出版。2017年夏,老人有生以來第一次回家鄉安新縣北新街村,親眼看到如此眾多的子孫繼承了鄭氏飛叉技藝特別激動。圖片拄柺杖者為朱梅玲老人,同鄭氏子孫和學生在鄭懷賢雕塑前合影。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鄭樹良,鄭懷賢老人的長孫。鄭瑞林之子。圖片右側是其80餘歲的母親。據樹良介紹,爺爺鄭懷賢有兩個哥哥,他自己膝下有倆兒一女。父親鄭瑞林是長子。為了照顧在家鄉北新街的兩個大伯,鄭瑞林選擇留在家鄉養老至送終。文革期間,爺爺鄭懷賢受到衝擊迫害在賀龍元帥關愛下平反後,從此鄭氏家族淡泊名利埋頭傳承,多年被鄉親們不解。談起和爺爺情感,樹良做為長孫是安新後人中唯一在爺爺病重期間床前盡孝之人。樹良談起飛叉傳承非常欣慰,他說雖然自己不會,但在安新縣北新街村爺爺的兩個孫子:鄭樹旗,鄭樹廣,四個重孫:鄭東、鄭南、鄭西、鄭北,倆個玄(外)孫:鄭好、楊露銘都在習練飛叉,鄭氏的飛叉技藝肯定能傳承下去。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鄭樹旗,鄭懷賢老人次孫。今年52歲。是鄭氏飛叉的主要傳承人。一年棍十年叉,算來樹旗習叉近四十年。動作瀟灑利落。為了生計開過殯葬店和磨房。樹旗也和爺爺一樣虛心好學博採眾長,先後師從杜大龍、杜子胥、師書吳大才等習練飛叉。天道酬勤,目前,樹旗的飛叉技藝已如火純青。先後在中央臺、北京世紀壇,保定軍校廣場弘揚白洋淀傳統文化。1997年,在成都體育學院紀念鄭懷賢誕晨一百週年時,專門邀請樹旗樹廣倆兄弟做了現場表演。圖片為樹旗在白洋淀景區候場演出。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在樹旗家中保存著一把近八十年曆史的古叉。樹旗介紹說,這把叉頭是爺爺的弟子張世榮(後居臺灣)製作的。民國三十三年,他非常欽佩師付的武藝,為此用造飛機的材料車出此叉,並刻上"神乎其技"四字。鄭懷賢老人去逝後被一弟子家中保存。在成體舉辦的鄭懷賢百年誕辰紀念活動中,樹旗、樹廣前去表演飛叉引起轟動。鄭懷賢老人離世前有言,不管是弟子還是後人,誰耍的好這把叉就歸誰。幾經周折,最終這把古老的飛叉回到鄭氏家族。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據樹旗介紹,叉為古兵器演變而來。安新鎮叉會分南北,尤以北街為盛。在歷史上白洋淀的蘆葦很多,收割回來後垛成垛最怕失火,一旦失火,各家的葦垛相聯定會火燒連營。為此,這裡的風俗是每到春節正月十五去火神廟祭火神。到這天,新安城裡的少林、五虎、龍燈、跑旱船、高蹺等各路花會都要出動。而打頭陣開路的總是叉會,俗稱開路。目前,由樹旗任會長的安新鎮北新街村火雲開路老會成員二十餘人,是雄安新區堅守傳承飛叉技藝最好的隊伍之一。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樹旗介紹說,叉藝有十幾種演練形態,幾十個基本套路和百多個變化動作,講究套路連接巧妙、變換突然、出乎意料。表演時不能用手握叉,任憑它在臂、腿,背上轉圈翻滾,需要運用肌肉的緊張和松馳及用力大小,調整飛叉的重心和速度,控制飛叉的起落轉合。必須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高強度練習才能達到人叉合一的最高境界。樹旗回憶,有次練習失誤將左眼眉劃傷縫了8針,差一點就放棄飛叉傳承。圖片為樹旗在指導侄子鄭東習練飛叉。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鄭樹廣,鄭懷賢老人最小的孫子。人稱火叉邪神。樹廣性格內向,有著笨鳥先飛,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雄安新區耍火叉技藝超群。在他腦海中記憶最深刻的是,每當放學回來,父親鄭瑞林就會搬一把凳子坐在臺階上指導他練習飛叉。前些年樹廣在異國風情園表演飛叉,現在為照顧行走困難的母親回到縣城用電動三輪車跑客運,每天會有百八十元收入。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在飛叉表演中耍火叉極具挑戰和危險性。不僅需要習練者有紮實的基本功,同時更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心理素質。雙頭叉本來份量就重,在纏上棉條沾上汽油點火後,耍起來叉在空氣阻力影響下重量不斷加大,掌控起來極其不易。有一次在表演時飛叉不慎將頭髮引燃,舞臺上出現了三個火球,而臺下觀眾以為是特技而鼓掌喝彩。事後樹廣只好剃了個光頭。在中央電視臺美麗鄉村行走進白洋淀和國際民間藝術節上樹廣代表安新縣進行了火叉表演。圖片為樹廣在白洋淀文化廣場上傳授火叉技藝。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圖片為鄭樹廣年輕時練飛叉入迷,在磨面時走神被機器絞掉部分手指。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鄭東,鄭懷賢老人長重孫。鄭樹良之子。鄭東從十歲開始在倆個叔叔指導下習練飛叉。長大後上警校、當協警,開飯店自我創業不斷磨練自己。在火雲開路老會中,鄭東已分擔了叔叔樹旗部分傳承重任。他清楚地記得第一次上臺表演叉藝是在警校的校慶中。最近十餘年,他查閱了大量記述祖爺爺的詳細資料,更加深瞭解了祖爺爺傳奇而不平凡的一生。從此鄭東萌發了到成都拜祖的心願。2018年5月17日,鄭東終於登上飛機開啟了尋親問祖之旅。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在成都之行的前夜,父親鄭樹良專門囑咐兒子務必到祖爺爺墓地去祭拜一下。到達成都後,為了父親的囑託更為了實現自己多年的夙願,鄭東一大早就購買了鮮花,不顧滂泊的大雨驅車一個多小時到達成都遠郊的崇州市白塔山公墓。在弟弟鄭西的指引下,鄭東來到了祖爺爺鄭懷賢老人低調簡樸的墓地,由於墓地旁空間窄小,體重超標的鄭東試了幾次才跪在地上給祖爺爺磕頭。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鄭東在成都體育學院尋親問祖中瞭解到,祖爺爺1948年就在該校前身成都體專任武術教員,後任武術教研室主任、1962年晉升為教授。鄭東在學院的每個角落都能找到祖爺爺輝煌的印跡,學院建有懷賢路、懷賢樓、懷賢展室、懷賢雕像。圖片為鄭東在懷賢紀念碑前和兒子視頻,讓他永遠記住這個地方。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鄭南(楠),31歲。鄭懷賢老人重孫女,鄭樹旗長女。鄭氏家族孫輩中唯一女性。鄭南從小耳濡目染父親和堂哥鄭東習練飛叉,加之父親樹旗為傳承鄭氏飛叉技藝不遺餘力更加感染了她,從此她義無反顧刻苦訓練,她已成為雄安新區為數不多的武術女傳人之一。目前,鄭南在白洋淀景區當導遊。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鄭西,25歲,鄭樹廣之子,系鄭懷賢老人的重孫子。從12歲開始跟父親練飛叉。雄安新區成立後,年輕的鄭西認真思考自己的未來。去年底,他提筆給老奶奶朱梅玲寫信說,表示希望到成都去學醫,做繼承祖爺爺武醫結合傳承第一人。老奶奶朱梅玲欣然邦忙,成都體育學院領導非常重視,特批以師帶徒的中醫傳承方式邊學理論邊實踐。今年春節後,鄭西和新婚的妻子一同來到城都體院學習。圖片為鄭西小夫妻參觀祖爺爺在成都體育學院的展室。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據鄭西介紹:他從小聽著祖爺爺的故事長大。這次來上學專門帶了一把飛叉,實現了自己一個小小心願,那就是在祖爺爺120週年誕辰之際,讓鄭氏飛叉再次綻放在先祖功成名就之地。鄭西說他現在壓力特別大,學院的師生都知道自己是鄭氏後人,如果學無所成無法面對鄭氏先祖。圖片為鄭西在成都體育學院訓練館為武術系學生表演鄭氏飛叉。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鄭北,鄭懷賢老人最小的重孫子,鄭樹旗之子。從小在父親指導下練習飛叉技藝。鄭北從小體弱多病,父親樹旗甚至擔心兒子都不能成人。在父親的督促下鄭北通過練習飛叉身體逐漸強壯起來,四年前光榮的參加了海軍。目前在某海軍服役。由於部隊有紀律不允許拍發個人照片,原已編輯好的圖片只能刪除。該圖片為百度下載。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鄭好,鄭懷賢老人玄孫,鄭東之子。小鄭好今年12歲,上小學五年級。從小在襁褓中就熟悉了飛叉聲。稍大後孫悟空的金箍棒是他的最愛。勇敢的鄭好在習練飛叉中絲毫沒有膽怯和退縮,一步一個腳印地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鄭好的父母和奶奶都忙於飯店經營,放學後的他來到飯店先完成作業,在父親稍有輕閒後就開始習練飛叉。鄭東介紹說兒子悟性極好,有些動作只要教上一兩遍他就能很快掌握。圖片為鄭好在父親指導下在飯店樓下練習飛叉。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楊露銘,十歲。鄭懷賢老人玄外孫女,鄭南之女。今年上小學四年級。從小在姥爺鄭樹旗家中長大。她是家中姥爺練習飛叉的最熱心觀眾。媽媽鄭南在白洋淀景區當導遊很少有空回家。圖片為鄭南給女兒講祖爺爺的故事。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楊露銘在姥爺鄭樹旗家中習練飛叉。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圖片為鄭樹旗通過手機錄製的視頻給弟子王磊講解飛叉演練技巧和注意事項。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圖片為鄭樹旗的弟子們按傳統工藝打造的刻有"鄭氏飛叉"字樣的新叉頭。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圖片為鄭樹旗將飛叉技藝傳承帶到了北新街小學。

揭秘:一個在雄安新區安新老城延續了百年的傳奇故事

留下記憶,留住傳承,才有了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輝煌歷史。我們有理由相信,鄭氏飛叉百年傳承故事將會在家鄉繼續演繹下去,一定將會成為雄安新區非遺文化中的瑰寶。

最後衷心感謝鄭氏族人提供的大量文獻資料和熱情邦助。祝願鄭氏飛叉再次走向全國和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