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萬浙江考生昨天參加學考選考,物理保障機制是否會實施?

今天是高考,但除了高中學生和家長以外,或許很少人關注。

本次考試26.67萬人報考,多數為目前普高高三在讀學生,在全省上百個考場外,都冷冷靜靜,校門口挨挨擠擠的送考人群不見了。這就是浙江新高考改革後,由“一考”變“多考”,由“統考”變“選考”後,所帶來的可喜變化。

26萬浙江考生昨天參加學考選考,物理保障機制是否會實施?

本次學考選考時間安排

雖然沒有了“一考定終身”的焦慮,但對於眾多選考了物理科目的2016屆學生和家長卻有一個新的擔憂,到底有多少人參加本次物理選考?

新高考後,選考物理人數逐年下降,2014屆是8.9萬人,2015屆是7.6萬人,已經是當年選考人數最少的一科。從去年年初開始,風傳2016屆物理選考人數出現斷崖式滑坡,人數不足3萬人。

針對新高考後物理選考人數下降,去年11月,省教育考試出臺瞭解決辦法, 物理選考最低保障人數為6.5萬。當物理選考科目某次考試賦分人數少於6.5萬,將以6.5萬為基數,按規定比例計算各等級人數,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

但即使有這個“護身符”,很多家長還是擔心,選考物理的都是學霸,強強之爭,對自己的孩子不利。

根據省教育考試院的發佈,本次學考選考26.67萬人報考,但2016屆學生到底有多少人參加此次物理選考?

根據網上數據,2017年11月的選考學考人數,學考物理有20586人,參考最近幾年高考人數和英語學考人數,我省高考考生總數在25萬人左右。假如11月學考物理的都是2016級的考生,這樣,可以最大限度推出,剩下可能選考物理的人數可能不到5萬。

但也有家長認為,去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深化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若干意見》發佈後,選考物理的學生迴流,放棄其他科目,重新選擇物理。

因此,2016屆高中畢業生有多少人選擇選考物理,最低人數保障機制是否會實施,現在還是一個謎,還有待省教育考試院公佈!

10月中旬,浙江省考試院副院長馮成火在《中國高教研究》刊發發文章“新高考物理“遇冷”現象探究——基於浙江省高考改革試點的實踐與思考”。(下文有部分刪節)

裡面的數據、分析研判以及對策建議,值得關注浙江新高考的學生和家長一讀。

物理“遇冷”現象是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實施3年以來遇到的最重要問題,也是“3+3”模式下其他高考改革省份即將面臨的共性問題。在教育部的統籌指導下,浙江研究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深化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重點就健全學考選考機制,扭轉物理選考人數非理性下降等問題作出政策調控和部署。

一、物理“遇冷”現象及成因

(一)物理“遇冷”是客觀事實

據統計,浙江省2014級學生中選考物理的學生為8.9萬人,佔比36.0%。其他6科目選考人數佔比為:政治42.1%、歷史43.8%、地理48.1%、化學50.3%、生物50.4%、技術29.3%。2015級學生中選考物理的為7.6萬人,佔比30.0%。其他6科目選考人數佔比最高為生物50.1%,最低為技術32.4%,可見7門選考科目中,物理選考人數的佔比已為最低。2016級學生雖還沒開始高考報名,但根據目前掌握的相關數據信息分析,預計物理選考人數還會繼續下降。從2017級學生開始起執行“新政”,期望物理選考人數能有較好回升。由於2017級學生的各科目選考要到2020年1月進行,因此現在準確的數據還無法測算。據瞭解,上海市的情況也大同小異。因此,媒體反映的新高考物理“遇冷”現象是客觀事實。

(二)物理“遇冷”是多因素疊加的結果

從2017年、2018年的兩次錄取情況看,選考物理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

2017年選考物理考生的可報計劃佔總計劃量的83.2%左右,居7科目之首,遠高於排第二的化學(約73.1%);可報本科計劃佔比為87.3%,居第二的化學為77.9%;而在“985工程”高校計劃中優勢更加突出,佔比達95.8%,遠高於第二的化學68.7%。但最終為什麼物理選考人數還是快速下降?這是受多方面因素疊加影響的結果。

1、“選擇性”考試科目設置。浙江省在實行文理分科時,兩類報考的比例基本穩定在1∶2左右,即約有2/3的學生參加物理科目考試。新高考後,考生從原來只有文理2種選擇變為現在的35種科目組合選擇。選擇性就意味著多樣性和多元性,因此,理科類科目報考人數一定程度的“萎縮”、文科類科目報考人數一定程度的“膨脹”在情理之中。

2、趨利避害的過度功利性選擇。學生和家長為求得更高的考試總分,放棄按自己興趣、愛好選擇選考科目的原則,而選擇最有可能得高分的科目。更有一些中學和教師為片面追求升學率,放棄教育者應有的教育情懷和教育倫理,刻意引導學生放棄選擇物理,甚至是簡單粗暴阻止學生選考物理。

3、高校選考科目設置不盡合理。不少高校為追求更多生源的“量”和更高投檔“分”,對專業選考科目範圍要求設置過寬,甚至放棄對物理科目應有的門檻要求。

4. 錄取政策規定中制度性的“繞道效應”。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方案》規定:“高校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和專業培養目標,分專業類或專業確定選考科目範圍,但至多不超過3門”,“考生選考科目只需1門在高校選考科目範圍之內,就能報考該專業(類)”。這種規定使高校3門選考科目間的關係完全屬於“或”的屬性,因此即使高校在某專業(類)中設置物理選考科目要求,但只要不是唯一,考生可憑藉“繞道效應”避開物理科目選考設置的要求。

5. 現行賦分辦法缺乏“糾偏”功能。現行等級賦分辦法是建立在兩個假設基礎之上的,即每科目考生水平呈近似正態的負偏態分佈,不同科目考生群體間的能力水平結構基本一致。按實際考生群體人數來賦分,但不同學科之間考生群體水平是不一致的,實際上選考物理的學生一般相對較優秀,那些相對“弱勢”的學生不願意充當“分母”,為避開與優秀同伴者的“同臺競爭”,就主動放棄物理

,在“切香腸”式的連鎖反應下,選考物理考生群體水平結構及成績分佈偏離了既定的假設形態,等級賦分又缺乏相應的“糾偏”功能,使得一些考生的賦分“高開低走”,從而產生“劣幣驅良幣”的“逆向淘汰”效應。

6. 受技術課程的擠壓。儘管把“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合併為“技術”並列入選考科目是浙江的一大特色,但在客觀上造成了對物理選考空間的進一步擠壓。統計數據表明,物理選考人數下降的同時,選考技術的考生佔比大幅度上升,一些本來選考物理的生源分流到技術科目上。

(三)物理“遇冷”現象將產生嚴重負面影響

如果任憑物理“遇冷”現象發展,勢必與高考人才選拔核心功能背道而馳,高考制度成了“逆向選擇”,對高中教育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大多數合格的高中畢業生物理知識嚴重碎片化,沒有形成初步的科學思維能力和科學精神,這將使我國的國民科學素養大幅度下降,甚至可能產生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現代“科盲”,這將對我國長遠發展造成損害。

二、浙江提升物理選考人數的路徑探索

物理“遇冷”現象並非是浙江在推進高考改革過程中獨有的偶發問題,而是在“3+3”考試科目設置的理念與模式下的必然“遭遇”。各方一致認為,解決物理選考人數下降問題,必須要從中學、高校、考試不同層面多措並舉、綜合施策。

(一)加強對高中學校引導學生選課選考主體責任的督查與考核

當前,物理“遇冷”現象深刻揭示了高中學校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狀和深層次原因。

因此,要明確高中學校引導學生選課選考的主體責任,加強對學校的督查和考核,堅決禁止以各種形式干預學生選修選考,確保高中學校切實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保護和促進學生興趣特長的發展。

(二)加強對高校設置專業選考科目範圍的規範引導

考什麼學什麼,高校專業選考科目範圍的設置具有指揮棒作用。《若干意見》明確要求高校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和國家專業人才培養標準,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選考科目範圍要求,引導學生正確選修選考和高中學校按教育規律開展教學活動。同時,浙江組織省內32個本科高校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制定了《浙江省本科高校專業選考科目指引表》(簡稱《指引表》)。《指引表》共列本科專業506種(類),選考科目為“不限”的有182種專業,佔36.0%;選考科目“物理”為必考的有103種專業,佔20.1%。要求各高校據此科學合理設置2019年招生專業選考科目範圍,

強調理工類科類相關專業明確把物理學科作為限定性選考科目。《2019年高校招生專業選考科目範圍》已於2018年1月正式公佈,社會各界反應平靜。據統計,2019年擬在浙江招生的高校為1383所,累計涉及26287個專業。其中,科目不限的佔61.1%,範圍限1門的佔6.8%,限2門的佔8.8%,限3門的佔23.3%。相比往年,限1門、2門和不限的都有增加,限3門的有相應減少。相比2017年,要求限1門的共增加758個專業,其中僅限物理增加658個專業,佔比86.8%。相比各選考科目可填報專業比例,物理為最多,可填報93.5%的專業,政治最少,可填報63.8%的專業,兩者差距約為30個百分點。相比2017年,單限物理的計劃增幅預測約為150%。

(三)建立物理選考科目的保障機制

統計分析近5年來浙江高校招生數據信息,發現最有參考價值的是與物理學科密切相關的授予理學、工學學士學位專業的招錄情況:2013—2017年全國高校在浙招生專業授予理學、工學學士學位的,錄取規模每年基本處在6.5萬人左右。同時,根據統計學專家組對既有物理科目數據測算分析,發現物理選考人數下降到6.5萬附近時,學生的成績分佈將出現較顯著的變化。因此,專家和其他相關方共同認為,把物理選考科目保障機制的基數確定為6.5萬相對比較合理,當物理選考科目某次考試賦分人數少於6.5萬時,即以6.5萬為基數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

三、進一步破解物理“遇冷”現象的對策建議

上述方法和措施能否有效地提升物理選考人數,最終還有待於觀察,必要時須進一步加大調控力度。

(一)優化賦分辦法

現行等級賦分問題癥結在哪裡?筆者認為,問題癥結在於等級賦分只有“量”的概念,沒有“質”的考慮,只考慮了考生人數的多少,沒有考慮不同考生群體間水平結構差異。浙江曾研究過多種優化賦分辦法的方案,其中,筆者最推崇的是“以學考成績為常模參照”與“等比例原則”相結合的區間轉換法,其基本理念和主要步驟如下。

1、確定常模與錨點。所有選考科目均以同科目全體學生學考整體成績水平作為常模(參照系)。因學考前15%者為A等,相應設定同科目選考居前15%者以88分起賦;學考為C等(前75%),對應的選考賦分為61分(即選考前75%)。88分和61分就是選考賦分的兩個錨點。

2. 確定選考考生中得A、C的比例。統計參加選考考生中學考分別為A、C等的比例,再按實際比例與錨點掛鉤。以物理科目為例,若參加選考學生中學考為A等的比例為32%,C等及以上比例為88%,那麼,選考居前32%考生從88分開始賦分,居前88%考生由61分開始賦分。

3. 實施區間轉換。分別查找錨點對應的原始分點位,假設選考居前32%的臨界點為78分,選考居前88%的臨界點為49分,則可把全體考生選考原始分確定在三個區間:100~78、77~49、48~0。再按等比映射法,把原始分從100~78、77~49、48~0三個區間相應轉換到選考分100~88、87~61、60~40三個區間。

區間轉換賦分的優點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①參照物的“同質”性。有人曾提出用“語、數、外”或“語、數”的高考成績來修正選考賦分,這裡暫且不論在選考與高考統考分開實施情形下方案的可操作性,以“語、數”總分校正物理等選考得分必然招致社會質疑:語、數好的物理就好?反之則不好?區間轉換以同科目的學考作參照物,同質推測選考,理論上相對更加科學公平。②參照物的整體性。區間轉換賦分只與學考總體水平關聯,與考生個體學考成績沒有必然聯繫或直接掛鉤。③科目之間的平等性。區間轉換賦分對不同科目一視同仁,只專注每門科目選考考生的水平結構,不關心不同科目的特性差異,體現了不同學科間的平等性。④成績分佈的連續性。區間轉換是一種線性轉換,經過等比映射,考生成績從原來0~100的自然數轉換成40~100的自然數,而不再是現行3分為級差的等級分。因此,其區分度也將有較大提高。

(二)引入計分權重

有觀點認為,賦分不合理是影響學生放棄選考物理的最重要因素。事實並不完全如此。從高考歷史上看,即使在沒有等級賦分情況下,廣東、江蘇的高考改革也因考生的避難就易,而出現物理選考人數下降的情況。因此,要研究通過其他路徑解決物理問題的可行性。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特別是新修訂的高中課程標準中賦予物理學科的地位和分量,“加權法”不失為一種有效選擇。具體有3種方案可參考。

1、“總分”加權。就是簡單地把物理科目的總分擴大到110~120分。因在原先的理科綜合考試內容中,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分值分別為120分、100分、80分(全國卷分別為110分、100分、90分),在修訂後的新課程標準中,物理必修部分內容為6學分,比化學、生物、歷史、地理等多2個學分,有理由讓物理比重保持與原來大體相當,操作辦法就是在現有等級賦分基礎上逐級給予1.2或1.1的權重。但這樣會出現選考不同科目的考生總分不同,給錄取造成困難,同時也會擠壓純文科類考生報考空間。

2、 “封頂”加權。如從底部(賦分起點40分)開始逐級遞增,最終到墊高2個等級為止。逐級遞增實質是在原來的等級賦分基礎上每級差之間增加0.3分,以此遞進,中間以四捨五入計算,累計增加到6分(2個等級),但又不“擊穿”既定總分(100分)。那麼,原來40、43、46、49……91、94、97、100等級分對應為40.3、43.6、46.9、50.2……96.3、99.6、100、100。四捨五入後則是40、44、47、50……96、100、100、100。這樣“優惠”從底部開始並逐級疊加,最終有6%的考生能取得滿分。“封頂”加權的最大優點是在實現加權的同時保持總分的不變。

3. “擴容”加權。總體思路是根據各選考科目考生與總分的關聯水平(在不同分數段中佔比),從高到低相應賦分,並逐級向下傳導。如先選擇總分排名在前1%的考生,如果考生總數是25萬,那麼排名為前2500名考生,統計各選考科目在這2500名中的佔比情況,再與平均數水準比較,所得係數即為該等級賦分考生數“擴容”的權重。假設通過跟蹤3年數據(作為常模)進行統計推斷,若 7門選考科目係數大致分別為物理2.0、化學1.5、技術0.8、其他科目1.0的話。那麼,對應的各選考科目第一個等級(100分)按此係數計算實際人數。然後,再以同樣方法統計1%至3%之間各選考科目的“擴容”係數,以此為權重計算第二等級(97分)實際人數。從100分到40分21個等級完全以此類推,所有計算都由設定的程序自動完成。“擴容”加權能有效防範“按下葫蘆浮起瓢”,以免解決了物理問題又出現了化學問題。

(三)改革錄取辦法

浙江在研究試點辦法時原先曾考慮過“2+N”的科目設置方案,後期在研究錄取辦法與規則時,也考慮過徹底打破傳統文理、藝術、體育分類錄取模式,採取完全意義上的按專業個性化的招生方案,即同一高校的不同專業或同一專業的不同高校,根據自身的教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個性化地設置招生條件和要求,其中包括不同考試科目分數的權重設定(如物理科目在工科類專業中可按1.2的權重係數計分,在文科類專業中則按1.0的權重係數計分;歷史科目在文史類專業中以1.1的權重係數計分,其他專業中以1.0的權重係數計分等),考生一次性可以填報50~80個專業平行志願,錄取時投檔系統按每位考生每個專業的既有條件設置要求,分別獨立計算考生投檔排位,最終“撮合”出考生的最佳或第一錄取結果。這是基於現行統考和統招制度的高校個性化的綜合評價方案,

今後可逐步過渡到“考招相對分離、考生一檔多投、高校自主錄取”的模式,從根本上解決物理及其他科目的“遇冷”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