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邑:「上善若水」激活「水利+」文章


金秋時節,驅車行駛在平邑境內的濱河大道,秋日的陽光透過景觀攔河水閘照耀在清澈如碧的水面,波光粼粼,煙波浩渺,鳥兒嬉戲,兩岸垂柳歡歌。昔日砂石裸露、雜草叢生的浚河河道,被明鏡般的湖面所替代,與兩岸垂釣、休閒的人群構成一幅人與自然的和諧畫卷。這是平邑縣圍繞“治水”謀求大發展的新成果。他們以“大禹治水的開創精神、上善若水的厚德精神”激活“水利+”文章,打造出一個又一個水利精品工程,為劃定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加快建設“山清水秀 幸福和諧”市域副中心城市提供了水生態保障,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拉開了全域旅遊發展的新局面。

平邑:“上善若水”激活“水利+”文章

浚河是平邑縣的第一大河,全長57公里,是平邑縣城的母親河。由於縣城西高東低,縣城裡的汙水很大一部分便淌進浚河。加之上游水庫水量不足,浚河時常處於乾涸半乾涸狀態。長期以來,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河道行洪能力降低,洪澇災害不斷髮生。事實上,縣城內及浚河曾做過多次治理,先是修復、疏通縣城內排水系統,後來,專門鋪設了地下汙水管道,但效果不盡人意。新一屆縣委、縣政府領導多次調研後發現,浚河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一方面是存不住水、漏水,關鍵一方面在於缺水。

平邑:“上善若水”激活“水利+”文章

為此,新一屆縣委、縣政府去年緊緊搶抓國家關注三農、鄉村振興、全域旅遊等出臺系列優惠政策的大好機遇,堅持興修與興建相結合,決定總投資10.38億元實施浚河綜合治理工程,計劃利用3年時間完成浚河及其支流魯埠河、關河、唐村河、興水河、躍魚河5河同治,掀起了一場以修建水庫、修築堤防、攔蓄水壩、防滲治理等重點工程為重點的新一輪水利建設熱潮,加快構建現代化水網,讓庫庫相連、河河相通,確保水資源留得住、存的下、長流水。同時,加強城市水生態修復和保護,唐村水庫二乾渠維修、興水河攔河水壩建設和城區綠化工程,引水入城,沿岸添綠,進一步改善城市環境,優化城市佈局,提升城市品位,著力打造人、水、城相依相伴、和諧共生的獨特城市風貌和居住環境。

平邑:“上善若水”激活“水利+”文章

目前,已完成萬壽湖、元郭、溫水、銅石、河灣5座景觀攔河水閘、5座大橋,蓄水量2300萬立方米,水域面積1.2萬畝,不但提高了浚河流域河道防洪標準,還能增加地下水含量,改善沿岸農業種植結構,保障沿岸4萬畝農田灌溉用水,為城市建設提供良好的生態補償,實現浚河、魯埠河、躍魚河河水相互補給。其中,浚河元郭攔河閘與和魯埠河萬壽湖景觀攔河閘攔蓄水面可達4800畝,攔蓄後浚河與魯埠河之間形成一個約2800畝的島及周邊水系岸線,形成“河河相通、湖湖相連、層層攔蓄、景隨水動”的獨特水城風貌和“七湖通綠道、三河匯金灣”的優美景觀格局,為平邑新規劃建設總投資106億元的沂蒙國際旅遊城創造了水環境。不久的將來,沂蒙國際旅遊城將成為平邑的城市新名片、休閒度假的旅遊聖地、蒙山旅遊的服務基地。

“我們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域旅遊發展理念和“大蒙山”旅遊開發戰略佈局,主動對接“大蒙山”旅遊開發,立足豐富水資源優勢,搶抓機遇,科學規劃佈局了‘一館、一鎮、一國、一中心、一花海、一綠廊’等一批文旅項目,力爭將沂蒙國際旅遊城打造成為集觀光體驗、科普科研、教育教學、休閒度假、養生養老為一體的特色旅遊區,讓遊客慢下來、留下來、住下來,使水系造福一方百姓。”平邑縣委書記王君師介紹說。

平邑:“上善若水”激活“水利+”文章

10月21日,隨著三河貫通工程竣工啟用,浚河、魯埠河、躍魚河三河實現全面貫通,“六河十湖十二灣”水系景觀體系初現,“水脈串城”的城市框架空間形成,已竣工的5個標緻性景觀攔水閘橫跨河面之上,6條橡膠壩橫臥浚河兩岸,7公里的沿河公園,垂柳依依、花木環繞、人來人往、波光粼粼,形成遠山、近水、湖城一色的靚麗風景線,成為人們休閒觀光的好去處。

平邑:“上善若水”激活“水利+”文章

“三河貫通工程是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展大型水利工程建設以來,掀起的第二次大型水利建設工程,建設5座攔河閘、5座大橋,實現了閘橋合一,形成水岸線38公里,水域面積1.2萬畝,改善了水生態環境,優化了農業結構,拓展了全域旅遊格局,增加了農民收入,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平邑縣委副書記、縣長包華如是說。

近兩年來,平邑水利局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立足實際,突出特色,依託豐富的山水資源,將水利建設工程融入全縣實施工業強縣、全域旅遊、城鎮建設、文化引領“四大戰略”的總體規劃中,並積極打造文化水利、旅遊水利、生態水利,築起一個又一個民心工程。

“有縣委、縣政府的科學決策,利用2-3年,投資近5億元繼續組織實施浚河綜合治理三期工程建設、溫涼河治理長度為4.5公里二期工程和唐村河二期約6公里工程建設。”談到工程的實施,平邑縣水利局局長王濤信心百倍。

如今,平邑水碧天藍,魚肥果香,倉滿人歡,因水而興,因水而美,正走向“人水和諧”,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發展。

(文稿:張偉 彭祥清 部分圖片來源:人文平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