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手機用戶52035789060


作為一個現代人,當“秀才”這個詞映入眼簾時,有書君的第一反應就是想到才高八斗之人那麼。

如此學問淵博的秀才,若是放到現代社會,他們的學歷會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呢?有書君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從錄取率角度說。

秀才是參加科舉考試的第一道關卡,其每個縣一年的指標也就十個左右,我們都知道,雖然古代人口沒有現在這麼龐大。

但一個縣至少也有幾萬到幾十萬不等,在清朝後期,全國每年參加考試的考生大約有40-50萬人,但錄取人數約為2萬名,比例大約為5%左右。

再看現代,能稱之為學歷的有本科,研究生,博士,目前我國高考改革取消本科二三線的劃分,單就地區來說。

本科錄取率最高的為113%,最低的為20%;研究生的錄取率,據有關數據顯示為20%左右;

因為博士是每個學校都不一樣,但根據參加基數和錄取人數來說,博士的錄取率約為7%。

由此看來,秀才的學歷接近於博士學歷。

二、從分配工作的角度來說。

孔子云:“學而優則仕”,那麼在古代要想成為知識分子,走上仕途之路,享受國家給分配工作的待遇,單是考上秀才是否能行呢?

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中,秀才的考取比例雖然也很低的,但考取秀才只是向上考試的敲門磚。

秀才並不能享受朝廷給分配工作的待遇,只有考到舉人才可以出仕為官,在《范進中舉》中。

范進高中舉人之後,之所以瘋癲如此,也是因為終於了了多年心願,可以出仕為官。

在看現代社會,自90年代以後,對於大學畢業生國家不再分配工作,近幾年對於體制內來說更是逢進必考,一視同仁,但在一些地方為實施人才引進政策,針對博士畢業生可以直接給予其事業編制,享受一定級別的幹部待遇。

如此看來古時的秀才並不比現在的博士學歷。

三、從知識儲備角度說。

在古代,要想考取秀才,需要具備三個條件:有才,有德和有能力。那麼,對於其中的才學又是作何要求的呢?

據有關史料記載,考取秀才必須得有以下知識儲備:

要學習的科目有:《論語》《孟子》《書經》《詩經》《禮記》《左傳》等,共合計四十萬七千二百多字。

對於這些文章,不僅要求死記硬背,還要學會融會貫通,不僅要求做到出口成章,還要求具備以此延伸以外的更廣闊的見識。

因為古代的認知水平有限,秀才考的多為文科類內容,而現在講究綜合型人才,數理化統統都學。

所以,從知識儲備角度來比較的話,我們只做文科的比較。

再看現代,小夥伴都知道,因為是高考統招進入本科階段,要照顧到大多數人的水平,本科學的科目雖多,但內容不夠精,比較淺顯。

進入到研究生階段,有一定的專業主攻方向,但學的比較單一。

博士雖學的更加深入,但和秀才出口成章比起來,也並不是每一個博士生都能做到的。

由此看來,古代秀才要相當於現代博士學歷。

綜上所述,有書君認為秀才相當於現在的博士學歷。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秀才,在許多人心目中,覺得秀才就相當於一個高中生,甚至有人認為就是個初中生。如果你也這樣認為,就大錯特錯了。

實際,古代要考上個秀才,是很不容易的。一個縣,同一個時間段,平均存儲的秀才一般二三十人,文化好點的縣,可能就有三五十人有秀才功名就了不起了。清代人口三億,現在人口我們就算作十五億,增加了五倍,按這個比例存儲秀才,放今天,一個縣也就長期存儲100人或150人。今天在一個縣常駐人口中,有大學文憑的有多少呢。最起碼上千吧,你說一個秀才只抵初中生或高中生。

秀才也是一級一級考出來的,先是縣裡考 然後到府裡考,一個府一次最多錄取幾十名或一百名左右為秀才,從這個難度說,考取秀才至少相當於今天考取985大學,而且是排名前二十的985大學。


陽光空靈


哈哈,這個問題我來說說。我太爺爺還有他的父親或者祖父當年就是秀才(我也記不清是太爺爺的父親還是祖父了,反正就是出了兩代)。秀才也是考出來的,讀書人不等於秀才(縣裡考試的前幾名)。雖然秀才沒有官職,但是在縣城裡也挺吃香的。因為那時候文盲很多,很多人都不會寫字,所以打官司就花錢請秀才寫承子,縣官一看是某某秀才寫的,要是民事糾紛一般有秀才寫承子的一方就贏了。所以秀才一般人緣挺好。另外好像秀才再縣城裡也有工作,生活比一般老百姓能好點。以前土地能買賣的,兩輩秀才倒是買了不少地,有的戶賣地不要錢,就用糧食換,以前用牛車,我們家是七車糧食換一畝,反正換了不少(不是地主,不過也有長工)。不過一解放地都沒了。總之一句話,以前秀才的地位也是不低的,最起碼比現在的大學生受歡迎。


齊桓晉文11111


10萬人的縣,大約有100個秀才,秀才高於一本!

100個趕考的秀才,可以中舉5~10個,舉人相當博士後!每省舉人少於500個!

進土,每三年,全國取200名。都是過目不忘之徒。相當於天才級博士後!比如,那個"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楊慎,十二歲讀完大學了!

中舉中進士者,智力一般相當過人,都是每十萬人中,首一首二佼佼者,看看海瑞寫的《治安疏》,足可見他們智商過人(海大人中舉名次相當靠後,未中進士),他們取功名後,一般三妻四妾老婆多,兒女也多,兒女智力也偏高,經過一千多年進化,客觀上講,三妻四妾對中華民族智慧上的貢獻大大的!


黃山黃河101


秀才,在古代算是最基層的知識分子,雖然沒有頭銜在身,但怎麼著也是文化人了。要說秀才相當於今天什麼學歷,這個恐怕真不好太準確的來衡量。畢竟一個是古代傳統的科舉制度,一個則是借鑑自西方社會的的制度。

如果真要做個對比,我想首先咱得拋開學歷能力,單純從社會發展能力、接受度等方面來衡量。

下面,先看這幅“狀元通關圖”。

我們可以把考狀元比作一場遊戲,在這場遊戲中要連闖四關,全部通關後才能有望成為狀元。而秀才,只是通過第一關時的身份,處於遊戲鏈的最底層。

獲得秀才身份,只是說明你這個人有一些文化,能識文斷字,有了繼續闖關的資格。至此,你可以選擇繼續通關去做官,也可以選擇去衙門當吏或者當秘書(師爺)、當老師(私塾先生)等。

放在今天,這個秀才可能相當於大專和本科學歷吧。畢竟,真正升官的起步價也是研究生了,(研究生差不多相當於舉人吧,考中舉人老爺才有了做官的資格)。本科生即便通過公務員考試,也是要先到各衙門去老老實實做個小吏,至於後面的發展就不是學歷能控制的了。

現在社會,本科學歷是混飯吃的起步價,無論是一家三五人的小公司,還是國企、外資,招聘時本科學歷是最低要求。教師資格證考試,也是大專、本科起步。

在古代,秀才還是有一點政治地位的。雖然沒有資格當官,公堂之上,秀才能夠自稱學生且不用下跪。這就好比今天的人,進了大學,讀了本科,具備了與主流社會進行有效的交流與領悟的基礎,卻很難通過公務員考試取得官職。

最後,秀才是古代科舉考試最低級的知識分子。今天的高考常被比作古代科舉,今天通過高考選拔出的最低等學歷是大專和本科。

綜上,古代秀才差不多相當於今天大專和本科學歷。


凡塵往事


一提秀才,大家腦海裡就會浮現窮秀才、酸秀才,還有《劉三姐》裡的蠢秀才形象!所以很多人會認為秀才也就是一般中等文化水平,其實不是,雖然每個時期對秀才的定義不完全相同,但無論任何朝代,秀才都是出類拔萃的文化人。


秀才原指才之秀者。漢以來為舉薦人才的科目之一(另有舉孝廉),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的名諱,改稱茂才。

秀才:唐宋時凡應舉者皆稱為秀才,隋唐科舉制有秀才科隋文帝是科舉制的開創者,廢棄舉薦制,用考試的辦法選人才,考試極為嚴格,隋代考取者不過十人。

唐初秀才科第最高,武德(唐高祖年號)至永徽(唐高宗最初的年號)年間,每年不過一兩人。唐高宗後來停秀才科,但秀才成了讀書人的通稱。

宋朝時各府向朝庭貢舉人才應禮部會試,先進行選拔考試以爭取舉薦,但不論你選沒選上都稱為秀才,所以才有不第秀才

之說。大家看《水滸傳》都知道王倫是個不及第的秀才,又稱他白衣秀士,白衣秀士並非是說他喜歡穿白衣,而是因為他不及第、無功名,就是一白丁。

明清時必須進入府州縣學的生員才能稱為秀才。只有通過童子試,才有資格進入府學、州學、縣學,稱為

進學,通名生員,就是秀才。參加童子試的不論年齡大小都稱童生。而秀才再經過科考選拔取中者為舉人。

秀才也就是生員分三等:廩生、增生、附生。


廩生,官府供給膳食,每月廩米六鬥,銀四兩。而增生、附生都沒這待遇。

各州、府、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的稱貢生,可直接進入國子監,稱為監生。

秀才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檻,成了秀才就表示身上有功名,亦享有很多特權,免差徭,見知縣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

只有生員資格的秀才沒有俸祿,鄉試中沒有中舉的也不能做官。


鄉試三年一次稱鄉闈,因在秋天舉行也叫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通過的稱舉人(大家對范進中舉一定有印象)。

第二年春天會試,也叫春闈。考中的稱貢生。

殿試在會試後舉行,貢生在殿試中不存在落榜,只是皇帝重新排名。錄取分三甲:

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合稱三鼎甲。

二甲賜進士出身。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員,殿士第一名稱狀元,如果三場都是第一名就是連中三元。

讀書人的讀書進身之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大學士→翰林學士。

這樣看起來秀才的學歷似乎還在初、中級階段,但實質是想成為秀才也很難(孔乙己一生也沒有進學,最後連茴香豆也吃不起)。秀才已是讀書人中的佼佼者,我認為已經夠得上

211大學學歷,像一等秀才廩生夠得上985大學學歷。


尋桂子


如果從知識結構來講,

秀才與現代教育沒有可比性。

但是

可以從社會地位和稀有程度上來比較。

如果在1949年以前,

應該是相當於高中生的地位。

在1949-1978之間,

也是相當於高中生的地位。

在1978年恢復高考以後,秀才也就相當於大學生的水平了。

而舉人相當於研究生。

進士相當於博士後了。

總結一下,到了今天的中國,

秀才我認為可以與大學生相當,高中生已經不合適了。

舉人應該相當於研究生。

進士相當於博士後的地位了。

你們看呢?

我是頭條號:燭光一點,歡迎評論,點贊,關注,我會盡力回粉,願我們並肩同行。


燭光一點


秀才隸屬於古代的科舉制度,而現在的學歷由西方流傳過來。就秀才而言,相當於現在的初中生學歷。


剛看到很多人說秀才為本科生了,真實上,秀才的能力達不到本科生水準。

實際上,推行科舉制度屬於封建社會的一次選官,通過層層考試的篩選,達到條件,即可從官。

興於隋,完善於唐,亡於清,此舉制度打破了原有的世襲和士族的壟斷,是一次非常偉大的創舉,儘管他弊端諸多。時間上看,一共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最後一次是在1905年。

科舉制的升級打怪流程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然後做官。而學歷流程是小學、初中、高中、本科,然後找工作。



所以,秀才僅僅相當於擁有初中畢業證的一名初中畢業生。

最初,先是跟著老師學,識、寫字,背誦詩文等,循序漸進,主要是掌握一些基礎的知識。顯然,相當於小學。比如,那時學習九九乘法表、聲母韻母,等等。

再就是參加考試,名為縣試、府試,若中,則為童生。說白了,小學畢業考試,通過則是初中生。題外話,以前小學升初中,需考而非直接讀。

進童生再學習,學習一些文章,所掌握的知識肯定比之前多,除了背書,還要學作文章,參加院試後,便為秀才。當然,院試第一名叫做“案首”。

秀才進一步深造,不僅知識廣,還應有一定的深度,會針砭時弊,有一點自己的獨特見解,這樣才會在“鄉試”中脫穎而出,成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舉人參加會試,即刻為“貢士”,第一名是“會元”。一定數量的考生積聚在一起,參加“殿試”,最終分出三甲,是為“進士”。一甲是進士及第,分狀元、探花、榜眼,二甲是進士出生,三甲是同進士出身。第一名是“狀元”。


這時候,才被授予一定的官職。位於“一甲”則是非常優秀的學生了,他們是直接被錄用進翰林院。總之,成為進士,會被授予相關官職。至於好壞,又得需要跑跑路,找門路,投簡歷,主動向人推薦自己。

從科舉升級流程,絲毫與從小學到本科,毫無區別。至於以後的碩士、博士,就看以後的待遇和品階了。

所以,科舉根本在於做官,放現在就是找工作,至於之後到什麼位置,全靠個人發展。因而,秀才相當於本科學歷,並非專科、本科學歷。

千萬別小瞧秀才,他可是享受特權,連當地的富豪見了,也要禮敬。若遇到當地官員,是不會下跪的,甚至有可能還被賜座。此外,還有免刑,刑不上士大夫嘛,以及免役、免稅、有奴婢,穿戴也准許講究。


總之,士農工商,知識分子在封建社會是倍受人尊敬的。


非常茴香豆


關於秀才的詞似乎都沒有好詞,比如窮秀才、酸秀才、秀才遇見兵、都是極為憋屈,可以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正好對應了現在專科、本科的大學生,現如今大學生氾濫,就業已經成為社會問題。

中國科舉制度在明清達到巔峰,考試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其中院試包括縣試、州市、院試,所以在古代,這些學子每通過一級考試都會有相應的頭銜。



比如在私塾畢業後又自學的人叫童生;

如果童生通過童試(也就是院試)就被稱為生員(也就是秀才);

之後就要準備鄉試,同樣在省城進行,但不同的是主持者和監考官改了,會從朝廷下派中央官員負責各地鄉試。


秀才通過鄉試就成了舉人

再去京城參加禮部主持的會試,通過之後就是貢士。再通過殿試成為進士,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所以這樣看來,按照如今高中、專科、本科、碩士、博士來算,秀才應該勉強算的上如今的專科、本科級別。

但是現如今的大學生可不如古代的秀才,秀才的含金量也挺高的,雖說中了舉人才能當官,但是作為秀才,也可以衣食無憂。

(落榜的秀才)

秀才也享有多種權利,比如

秀才可以免役

不用交公糧

可以用奴婢

可以免刑

在穿戴上也享有特權

見到官員可以不用下跪

但是因為這種比較都是強行比較,很難讓眾人信服,有的人說現在的教育制度還有幼兒園、小學、中學,就連幼兒園之前還有大中小班。也有人按照十年寒窗來算,秀才也就是個高中生,其實也不無道理。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


羽評郡主


范進中舉告訴我們,中不了舉的秀才就是貧困悲催。那您知道白衣秀才嗎?無憂們立即說:誰不知道啊?就是王倫!那王倫為什麼叫白衣秀才呢?喜歡穿白衣唄!不少人答到。福垊說:不是這樣的,白衣秀才就是不第秀才,也就是范進中舉前的范進!其實明清的秀才,遠不會像范進那麼落魄,小說不是歷史,不是生活!



秀才相當於現在的985工程院校的本科畢業生。沒有考取功名的都叫童生,一般情況是童生需要靠三次,只有通過縣試、府試、院試才能取得秀才資格。



【縣試】考五場,第一場合格後考第二場,第二場合格考後第三場,以此類推。第五場考合格者,知縣備酒席,請大家吃飯。縣試第一名為縣案首。有人說請那麼多人,吃飯開資太大了吧。您過慮了,縣試錄取者也就幾十人,很難考的。

【府試】也是五場,也是一場及格考下一場,第五場過去了。知府請大家吃飯,幸福吧。第一名叫府案首。

【院試】考三場,地方官不在主考了,學政主考。第三場為提復場,就是學政提問你答覆,類似於論文答辯。一般縣、府案首都能晉級為秀才。不是縣府案首的必須寒窗苦讀,不然考秀才就是做夢。洪秀全就是卡院試上了,考了四次都沒考過,依然是個童生。



一個縣也就20左右個秀才。也就是相當於985工程院校的本科大學生。因為一個縣能考上985工程院校的也就20人左右。另外秀才還分廩生和增生。



【廩生】即廩膳生員,就是吃皇糧的秀才,相當於清華北大的本科生。【增生】即增廣生員,相當於清華北大的擴招生。【附生】附學生員,相當於其他985院校的本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