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A股真正的「東方不敗」?細數這些穩賺不賠的機構……

這幾年的行情,讓大多數投資者的血汗錢憑空蒸發,但有些機構無論市場行情怎麼樣,還是一樣可以躺著賺錢。

然而,讓老頑童感覺悲涼的是,大多數時候,這些寄生於A股市場的機構,並沒有對市場的健康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但嘴巴上卻常常掛著“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口號。

印花稅:一個不必存在的稅收

本富蘭克林曾經說過,“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死亡和稅收以外,沒有什麼事情是確定無疑的。”

對於股民來說,印花稅就是不得不繳納的銀子。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印花稅收入1809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證券交易印花稅881億元,同比下降6.5%,證券交易印花稅佔印花稅總額將近一半。

但對於我國而言,印花稅顯然是一個不必要存在的稅種了。

近日,黃奇帆指出,目前全世界主要股票交易所中只有印度和中國大陸還在徵收印花稅,對中國開放市場、參與全球股權投資資本競爭十分不利。建議取消印花稅,以降低交易成本,激勵資本市場增強活力、健康發展。

讓利於股民,才是真正的“關心中小投資者”。可是,即便A股從2015年以來經歷了持續的下跌後,似乎除了黃奇帆這個已經不再崗位上的人能夠出來說兩句,為股民呼籲一下外,財政部並沒有什麼具體的作為。

最近,財政部又把“皮球”踢給了上面,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

說白了,就是徵稅的時候雷厲風行,減稅的時候則是萬般耍賴。

超600億元的投資者保護基金,真的在保護投資者嗎?

作為投資者,A股市場的投資者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投資者保護基金,但這個機構每年固定要從市場裡撈走不少錢,無論市場行情如何。

公開資料現身,2017年末基金餘額已經超過618億。而根據業內人士估算,投資者保護基金每年淨結餘幾十億。

那麼,這些錢從哪裡來的呢?

根據《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管理辦法》的規定,投資者保護基金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六個渠道:

1、滬深交易所在風險基金分別達到規定的上限後,交易經手費的20%納入基金;

2、所有在中國境內註冊的證券公司,按其營業收入的0.5-5%繳納基金;各證券公司的具體繳納比例由基金公司根據證券公司風險狀況確定後,報證監會批准,並按年進行調整(當前證券公司按營業收入比例繳納投保基金的比例分別為:AA級0.75%,A級1%,BBB級1.5%,BB級1.75%,B級2%,CCC級2.5%,CC級2.75%,C級3%);

3、發行股票、可轉債等證券時,申購凍結資金的利息收入;

4、依法向有關責任方追償所得和從證券公司破產清算中受償收入;

5、國內外機構、組織及個人的捐贈;

6、其他合法收入。

今年以來,A股的行情表現並不好,但該基金的收上去的錢還在不斷增加。公開報道顯示,今年前7月,該基金累計籌集超52億元,其中:交易經手費13億元, 證券公司繳納基金16.7億元,申購凍結資金利息0.053億元,利息收入 17億元,投資收益4.8億元。

作為一名投資者,老頑童接觸到的案例中,不少股民狀告上市公司欺詐的時候,都沒有看到該基金出面的影子。實在沒有想明白,這隻基金是怎麼樣保護投資者的。

滬深交易所躺著賺錢能力一流 深交所每年收錢進百億

有句俗話是這麼說的:“挖金礦的賺不賺錢沒有人知道,但賣鐵鍬的人一定賺得盆滿缽滿。”

A股裡的投資者賺不賺錢不好說,但交易所絕對是股市裡躺著賺錢的典範。

根據深交所公佈的2015年版本的收費(及代收稅費)明細表顯示,針對A股股民的主要收費項目有以下這些:

證券交易經手費:按成交額雙邊收取0.0487‰;

證券交易監管費:按成交額雙邊收取0.02‰;

證券交易印花稅:對出讓方按成交金額的1‰徵收,對受讓方不再徵稅。

粗略估算,僅就以上三項針對股民的稅費綜合起來,就有1.0687‰。老頑童統計顯示,過去十年間,A股的成交金額高達8924517.16億元,算下來,僅深交所一家過去十年的手續費收入就高達9537.63億元,平均每年下來從股民身上賺到的錢就將近百億元!

誰才是A股真正的“東方不敗”?細數這些穩賺不賠的機構……

過去十年A股的成交金額

券商:一級市場、二級市場一起割投資者韭菜

對於大部分A股股民來說,花個一百塊錢開個戶(現在券商競爭激烈,甚至可以不用花錢),就可以進入股市炒股了,看起來門檻似乎很低,但其實A股市場裡的隱形成本是很高的。

老頑童先和大家說一說,有關一級市場割韭菜的情況。

老股民想必都知道,創業板是2009年創立的,至今也沒有十年的時間。如果有印象的朋友,應該清楚,早些年創業板的那些高市盈率發行的情況層出不窮。

既得利益的機構說,高市盈率、高估值發行,那是因為市場上缺少這樣的創業板股票,所以市盈率高。老頑童認為,這個完全是無稽之談。創業板剛剛出來的時候,供需關係不平衡是正常的,但這種應該體現在股票的超額認購倍數上,而不是高市盈率上。顯而易見的是,當時的媒體和機構一起都在以供需關係為名,解釋高市盈率發行,本質上是在忽悠投資者。

高市盈率發行,對於券商來說,尤其是一些提前潛伏在擬上市公司的金融機構來說,完全是賺得“連自己都不好意思”。

當年海普瑞路演的時候,當時某個頻繁現身媒體版面的“一哥”說過,從來都沒有看到過怎麼好的股票。然後,在承銷商的一系列操作之後,海普瑞得以73.27倍的市盈率發行,光這一單,承銷商中國建銀投資證券公司就賺入2.18億元。而在海普瑞上市錢,提前入股的高盛集團,則在海普瑞這隻股票上更是獲利超過18億元。

招股說明書顯示,海普瑞上市前接受高盛旗下公司GS Pharma 增資491.76萬美元。海普瑞2010年5月6日首次公開發行時,GS Pharma持有海普瑞4500萬股,佔總股本的11.25%。

此後海普瑞實行兩次分紅,並於2012年5月9日,海普瑞再次實行每10股派現金6元(扣稅後5.4元)的分紅,GS Pharma再次獲得4860萬元現金分紅。

到2017年中旬,GS Pharma仍持股海普瑞4999萬股,按海普瑞2017年6月16日收盤價18.85元估算,賬面價值為9.42億元,算上上述現金分紅收益1.3億元和本輪減持獲益的8.1億元,共計18.82億元,扣除2007年投資成本3694.83萬元,高盛集團投資海普瑞獲益18.45億元。

券商在二級市場收的手續費就更好理解了,經紀人拉客戶到券商,只要一交易就會有佣金收入,雖然不少券商現在的交易佣金低,不少經紀人也會承諾給客戶調低佣金,但是否真的有將佣金調降下來,則是誰也不知道的事情。

隨著三季報披露結束,上市券商佣金收入的數據也浮出水面。

今年前9月,A股累計日均股基交易額為3905.7億元,同比下滑15.3%,券商的經紀業務收入明顯減少,但上市龍頭券商還是依舊賺得盆滿缽滿。

具體來看,中信證券、國泰君安、中國銀河、廣發證券、華泰證券、國信證券、申萬證券、招商證券和海通證券等9家券商今年前三季度經紀業務實現收入超過20億元,其中中信證券以58.48億元的經紀業務收入位居榜首。

整體上來看,老頑童認為滬深交易所、財政部、券商、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等,都是A股市場上無論行情好壞,都要從股民身上獲取好處的機構。但是這些機構,真的有像他們說的那樣“保護中小投資者”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