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絕」全才,淺聊文徵明及其代表作《雨余春樹圖》

“晚得酒中趣,三杯時暢然;難忘是花下,何物勝樽前。 世事有千變,人生無百年;還應騎馬客,輸我北窗眠。”文徵明即使五十七歲時方才結束仕途生活,轉而與翰墨為友、與詩畫為伴,但他一生所追求的,不是官場的爾虞我詐和俗事的羈絆,而是青山綠水的暢遊之樂和三五好友詩文唱和的歡悅。相對於同時代的大家們,他既沒有超凡的聰穎天資,也沒有為人樂道的風流韻事,更多的是孜孜不倦地勤學苦修,他的詩文與唐寅、祝允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子”,書法與祝允明、王寵並稱“三大家”,畫與唐寅、沈周、仇英並稱“明四家”,加之“人品第一”,可謂“詩文書畫”無一不精、無一不通,所以有“四絕”全才的美譽。

“四絕”全才,淺聊文徵明及其代表作《雨餘春樹圖》

文徵明 畫像

1470年,文徵明出生於江蘇蘇州。初名璧,以學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是明代大畫家、大書法家和大文學家。在書法上,文徵明從蘇字入手,初師李應楨,後學宋元,又上溯晉、唐,博取精華,以兼善篆、隸、楷、行、草諸體聞名,尤精行書和小楷,其字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人稱有“二王”風骨,同時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在繪畫上,文徵明學繼沈周,兼有李唐、吳仲圭、趙孟頫 、黃公望眾人之筆法,能青綠,亦能水墨,能工筆,亦能寫意,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等無一不工,其畫有溫厚淳樸又細膩工整、有蒼潤渾厚又風采高雅、有幽雅間靜又瀟灑酣暢,氣韻神采,獨步一時,此外他窮究畫理,用力實踐,聲譽卓著,與乃師沈周並駕齊驅,繼沈周之後成為吳門派領袖,長達50年之久。

“四絕”全才,淺聊文徵明及其代表作《雨餘春樹圖》

《雨餘春樹圖》

《雨餘春樹圖》作於明武宗正德二年,是文徵明三十八歲時送給北上友人瀨石的留別之作。畫中近景坡陀疊起、古松簫疏、兩高士策杖閒話、一人“耳中流水眼中山”,中景平岸參差、木橋相連、水榭草屋林立、遊人點綴其間,遠景一山崇起、頂平壁峭、礬頭小樹、密林相連……全圖師沈周青綠山水法,以赭石染平臺山坡,以赭墨分面,再以青綠分染,層次分明。文徵明通過精巧的設計,從右到左,從左到上,又從右折回,形成全圖的焦點,最後到達最頂部,使近、中、遠各景獨自成畫,又合而成一,寄託了對友人的不捨和懷念,也表達了一片無際的平淡和寧靜。

“四絕”全才,淺聊文徵明及其代表作《雨餘春樹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