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百問之3」爲什麼大腦需要不斷接收各種信息?

感覺是人關於世界的一切知識的源泉——孔狄亞克


在[意識百問]第一篇中,我們解析了“ ”這一問題,提出了刺激信號的傳入和響應過程(也稱為條件反射)是意識的本元所在,這裡的本元指的是刻畫一個系統最本質特性的關係結構。

刺激信號是意識本元當中的關鍵要素,刺激信號的有無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意識反應的各種表現,本篇我們就來分析刺激信號的一種極端情況,也是意識百問當中的第3個問題:

“大腦是神經系統的中樞,它隨時接收著體內外各種刺激信息,如果缺乏信息的輸入,大腦還可以工作嗎?如果長期缺乏信息的輸入,對大腦會造成什麼影響?”

設想一種情況,假如把人的所有的感覺輸入全部隔離,那麼人會發生怎樣的狀況,如果有明顯的特異狀況發生,那麼我們就能較為直觀的定性感覺信息不斷輸入的實際意義。歷史上,真的有學者做過相關的實驗,其中比較知名的就是心理學家貝克斯頓、斯科特在1954年操作的感覺剝奪實驗[1]。

「意識百問之3」為什麼大腦需要不斷接收各種信息?

實驗的對象是幾個在校學生,參與實驗的報酬是20美元。心理學家要求學生戴上特製的半透明塑料眼鏡,手臂上套上紙板做的手套和袖頭,並處在一個隔音室裡,由此,學生的視覺、觸覺、聽覺都受到了較大的限制。實驗剛開始一切正常,學生的應付方式就是睡覺,但兩三天後,參與的學生們就無法忍受了,執意要求終止實驗。

實驗後的測試結果顯示,學生們普遍出現了焦躁不安的情緒,注意力渙散,思維受到干擾,不能進行明晰的思考,智力測驗的成績不理想,知覺能力出現損傷。

這一實驗清晰的證明了各種刺激信號對人的意識、行為、認知的重大影響作用,當長期缺乏刺激信息的傳入時,大腦運行就會極不正常,乃至造成神經系統的損傷。智能手機是年輕人的標配,每天可以從中接收無數的各種刺激信息,對於重度手機用戶來說,當手機不在身邊時會感到渾身不自在,這同樣也是刺激傳入被剝奪時的一種表現。

人的感覺系統極其豐富,它們天生就是為了接收各種環境刺激信息的,並且能夠適應各種各樣新奇的刺激信息。當環境刺激信息的頻度、密度、幅度出現顯著變化時,人的行為和認知反應也會出現極不正常的現象。所以我們應該合適的把握刺激的度,如果總是吸收某種單一刺激信息,人就會變得單純;如果總是總是習慣於單一刺激模式,那麼思維就會容易固化,對於年輕人來說其表現就是行為變得固執,對於老年人來說則因為刺激不全面而導致記憶力衰退。

一句話來說,人就是消費信息的動物。


[1]感覺剝奪實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4%9F%E8%A7%89%E5%89%A5%E5%A4%BA/8409797?fr=aladdin



「意識百問之3」為什麼大腦需要不斷接收各種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