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局!焦慮、罵戰、攀比、馬屁,家長羣爲何變了味?

伴隨著微信的火爆和各種高科技產品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家長群橫空出世,並迅速推廣。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補習班,特長班,家長群都必不可少。家長群本來作為家校聯繫,及時反映學生情況的工具,有良好的效果。但隨著家長被踢出家長群,老師群裡索要紅包,家長群裡罵戰等事件的發生,家長群似乎變了味。很多家長是又愛又恨,家長群的負面影響也逐漸暴露。幾天前,《開學第三天,我退出了家長群》的文章和家長吐槽作業多被踢出群的新聞,更是引爆了網絡輿論。

困局!焦慮、罵戰、攀比、馬屁,家長群為何變了味?

放大的焦慮

我們處在一個容易焦慮的時代,孩子的教育更是很多家長的“痛點”,教育上的焦慮更容易被放大。家長群裡經常分享的孩子成績,或者別的家長有意無意透露出自己孩子的優秀之處,都讓群裡家長的神經繃緊,隨時都有可能被點燃。作業好壞要發群,課堂表現要發群,考試成績要發群,這已經成了一些家長的心病。一些家長分享的捕風捉影的小道消息,更是讓很多人坐立不安。群裡的一句話,可能一個家長就要擔心一天。

困局!焦慮、罵戰、攀比、馬屁,家長群為何變了味?

爆炸的消息

老師發佈消息後,往往伴隨的是“收到”或是“老師辛苦”的刷屏。而無聊的廣告,投票,攀比性的曬娃,更是讓群裡的消息數量瞬間爆炸。有的家長坦言,一分鐘不看群,就有可能99+。鋪天蓋地的消息更讓家長頭痛,因為重要的通知或者對自己有用的消息,很可能被淹沒在刷屏中。

困局!焦慮、罵戰、攀比、馬屁,家長群為何變了味?

緊張的關係

家長群裡的家長各自的背景,水平,學歷,處事方式不同,導致家長群中很容易出現,家長與家長,家長與老師之間的罵戰。對於一些事情的看法或是對老師的評價,更是容易引起群中的戰火。相比有些家長在群裡的謹小慎微,有些家長的炫耀,不當的言論,很容易引起其他家長的反感。對老師或是學校措施的質疑更是容易引起群裡的站隊與罵戰,一發不可收拾。

困局!焦慮、罵戰、攀比、馬屁,家長群為何變了味?

忙碌的老師

“老師,您在嗎?”“老師,我孩子的東西沒帶,您能幫忙拿一下嗎?”“老師,能不能錄個孩子的視頻”……

這些消息充斥在群中,老師在處理完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處理微信群消息也成了老師工作中的日常。這樣老師的工作時間無形中從學校時間,拉到了日常生活。甚至有的家長會在晚上11點,12點給老師打電話。嚴重加重了教師的負擔。

困局!焦慮、罵戰、攀比、馬屁,家長群為何變了味?

洩露的隱私

成績排名,孩子的作業……甚至有的老師將孩子的個人身份信息發到群裡。很多家長,老師的隱私意識,安全意識不強,更是容易讓不法分子和有心者有可乘之機。孩子的隱私是否能在家長群中得到保護,這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困局!焦慮、罵戰、攀比、馬屁,家長群為何變了味?

家長群罵聲不斷,卻越建越多。說明家長群的建立確實有需要,但毫無疑問,家長群的問題也必須得改。問題是,如何改?家長群的問題,其實很大程度,已經不單單是家長和老師的問題了。

家長群的問題,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社會上不良風氣的縮影。要解決這個問題,已經不是學校可以解決的了。

我想起,錢理群教授的一句話:“所有的教育問題的答案都在教育之外

困局!焦慮、罵戰、攀比、馬屁,家長群為何變了味?

中國教育紀錄片《盜火者》

有問題的是一個家長群嗎?

或者是這個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