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四位非洲記者的成都印象

“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四位非洲記者的成都印象

在成都寬窄巷子,外國記者們學寫毛筆字。

本報記者 宦 翔攝

在國際鐵路港挑選來自世界各國的商品,在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與“網紅”國寶合影,在寬窄巷子裡聽戲品茶、學寫毛筆字……接過成都遞上的名片,“一帶一路”中外媒體跨境採訪調研行的記者走進了一個個精彩絕倫的世界。熱情的成都,是外界觀察中國的一扇窗。正如塞拉利昂《協和時報》記者馬蓋所說,“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

阿布達拉(《蘇丹視野報》記者)——

開放高地形象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在成都市規劃館,一塊碩大的沙盤模型令我印象深刻。成都高新區——這塊面向世界的開放高地形象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從無到有,一步一個腳印,中國人的規劃能力確實了不起。高新區之所以能不斷實現新的發展,根本動力是來自創新。

來中國之前,我只知道這個國家非常大——面積大、人口多。如今,我發現這是一個富有創新意識的地方。共享單車、手機支付,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都離不開創新。就連手機的應用都需要時常更新。這體現了應用開發者的聰明才幹與創新激情。

我注意到,習近平主席本人非常注重創新。他多次在講話中強調創新的重要性,並且鼓勵創新。這為一個國家走創新發展道路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作為記者,我關注中國媒體的融合發展。在這個領域,很多創新的案例都值得思考和借鑑。例如,中國的媒體與主要社交媒體有機結合,讀者獲取資訊更加方便,也更有參與感了。我採訪過人民日報社等好幾家中國媒體,他們都在新媒體的開發和運營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嘗試。例如,設立專門的新媒體部門負責日常運營、打造契合受眾需求的融媒體產品等。我將把中國同行的成功經驗在我們報社推廣,希望能儘快為報紙研發出一款客戶端。

埃盧索基(尼日利亞《今日報》記者)——

相信中歐班列也能造福非洲

成都不是邊境城市,怎麼會有國際鐵路港呢?

10月26日,我帶著這個疑問來到成都國際鐵路港採訪。雖然早就聽說過中歐班列,但親眼看到如此大規模的國際鐵路港,依然感到很震撼。工作人員告訴我,這條中歐鐵路通道目前已連接了中國14個城市、國外21個城市,累計開行國際班列超過2800列。相信中歐班列也能造福非洲。

我採訪了一家進口肉類食品的企業負責人。他說公司剛成立的時候並沒有中歐班列,隨著鐵路的開通運營,產品進口效率提高了。他高興地說,現在中國對進口肉類的需求量很大,基本到港口就銷售一空,市場前景非常好。我認為,這就是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開展國際合作的很好見證。

我還參觀了四川自貿試驗區青白江片區。在那裡,我見到了很多不同膚色的工作人員。其中一位法國女士告訴我,她在中國已經工作很多年了。因為這裡對不同文化非常包容,所以很多外國人長期在中國工作生活。

如今,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發展中國家之一。我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外開放。在參觀期間,記者們就此展開了熱烈討論。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自解決所有問題,任何國家的發展都需要鄰居、朋友的幫助。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提倡國家間跨越分歧、加強合作,我認為這是當前世界最需要的。

奧姆努(南蘇丹國家廣播公司記者)——

這麼好的環境讓人都不想走了

我在成都看到了大熊貓,這讓我感到非常幸運。在我們國家,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機會看到這種珍稀動物。

成都確實是一座非常宜居的城市。在我們居住的酒店門口有一條河,每天清晨我都看見人們沿著河邊的綠化帶散步、鍛鍊,大家臉上的神情透露出幸福與安逸。這麼好的環境讓人都不想走了!

好環境需要大家共同保護。不光是成都,在我所採訪過的其他地方,當地政府、企業和民眾都有很強的環保意識。我也瞭解到,很多企業、工廠由於汙染環境而不得不關停、整改。

從長遠看,注重環境保護的發展更具有可持續性。對於一個發展中國家而言,如何處理好現代化進程與環境保護的關係,是一個重大課題。習近平主席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際上是為民眾的生存環境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也為中國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布拉(津巴布韋《星期日郵報》記者)——

中國對文化的堅守值得我們學習

成都的寬窄巷子——一個名字很奇特的地方——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這裡,隨處可見的古蹟並沒有被圍起來,而是被充分開發利用,展示著中國傳統工藝品、服飾、美食等文化,很好地與現代科技融合在一起。成都以這樣一種看似簡單的方式,很好地把傳統文化融入了人們日常生活,並持續地保護和傳承下去。

中國注重文化保護,所有文化元素都能在歷史中尋到足跡。這能幫助中國人建立身份認同,不僅瞭解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還告訴子孫後代,不斷傳承和保護自身的文化傳統。

國家發展力量就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的。只有清楚來處,國家才會有前進的力量。中國對文化的堅守值得我們學習。

在寬窄巷子的一家書店裡,我看到了很多中文書籍,有本國作家撰寫的,也有翻譯的作品,還有大量古籍。這背後是中國對知識產權和傳統文化的保護。一個國家對語言和文化的保護是非常有價值的,這種做法值得津巴布韋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