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

導讀: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我們要不斷地認識黃河,關注黃河,保護好母親河。

中國第二大長河

走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北麓,自西向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灣。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到75.2萬平方公里,是繼長江之後的中國第二大長河。

九曲十八灣一路奔騰向東流

陝北民歌有"天下黃河有九十九道彎",描述的是黃河河道自西向東蜿蜒前行,有許多彎曲,整體上看象個大"幾"字型。這是由於黃河沿線地形地貌的不同,黃河河道因勢而行,加上多次反覆改道沖刷和泥沙淤積,造成河道越來越彎曲。

黃河自西向東依據地形地貌可劃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個明顯的區段:

上游:自青海卡日曲黃河源至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的河口鎮,長度3746公里,流域面積約佔全流域的53.8%。此段地質條件複雜,有最長的峽谷拉加峽,最窄的野狐峽和落差最大的龍羊峽。黃河由下河到河口鎮,長度約990公里,屬寬闊的平原沖積河道,形成了土壤肥沃、河道密佈、水量充足的"河套平原"。

走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

中游:黃河自河口鎮至河南滎陽的桃花峪為中游。中游河段長1206.4公里,流域面積佔全流域面積的43.3%,落差890米。這一段有晉陝峽谷、壺口瀑布、龍門、潼關、晉豫峽谷、黃河小浪底等。其中壺口瀑布是黃河干流上唯一的瀑布,水流湍急,波濤洶湧,被譽為中華民族奔騰不息精神的象徵。黃河流經晉陝峽谷,由於兩岸是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水土流失嚴重,再加上支流較多,每年向幹流輸送泥沙近10億噸,佔全河年輸沙量的56%,是黃河水泥沙的主要來源。

走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

下游:自滎陽桃花峪向東至入海口,長度785.6公里,流域面積僅佔全流域面積的3%,落差較小,水面寬闊,地勢一馬平川。由於中游攜帶了大量泥沙,致使此河段河道逐年抬高,有"地上懸河"之稱。同時,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亂,衝淤變化劇烈,主水道遊蕩不定,是典型的遊蕩性河道。桃花峪至蘭考東壩頭河段長136公里,系明清河道,兩岸堤防已有約500年的歷史。東壩頭至陶城鋪河段長236公里,由於沒有堤防,是決口最多的地段,在舊中國河道曾經南北滾動、反覆決口長達20多年。1938年為阻止日軍進攻中原和武漢,蔣介石命令部隊在鄭州花園口炸堤水淹日軍,但也造成了華中、華東地區2.9萬平方公里範圍的89萬百姓受災受害,史稱花園口決堤事件。

走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

滔滔黃河水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

黃河沿岸是中國最早出現人類活動的地區之一。早在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黃河沿岸繁衍生息,形成了早期的藍田文化、半坡文化、龍田文化、仰韶文化、黃帝文化等。4000多年前,黃帝部落統一了周邊的部落,形成了"華夏族",後來流落到世界各地的中國人,都稱為炎黃子孫,黃河流域成了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也被稱為"母親河",黃土地成為中華兒女的根。尤其是在黃帝文化基礎上形成的姓氏文化,中國百家姓中80%以上的姓氏起源於這一區域。

中國曆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七大古都中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在黃河流域。其中殷都甲骨文,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洛陽被譽為"九朝古都"。鄭州曾夏、商、鄶、管、鄭、韓6次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八次設州,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都產生在黃河流域。

走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

黃河風光無限美

黃河風光以雄渾、粗狂、奔放和蒼涼而著稱。這在古代詩人涉及黃河的詩篇中可以感受到。如:

"大漠孤雁直,長河落日圓",是唐代詩人王維《使至塞上》的精美詩句,是描述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描寫的黃河河水含泥沙多。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唐代詩人王之煥的著名詩篇,描寫的是黃昏時分登上鸛鵲樓,萬里河山,盡收眼底;夕陽也在遙遠的天際漸漸沉落,寫出了黃河的萬里之勢,蒼茫壯闊。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返",唐代詩人李白借滔滔黃河之水,來勢之猛,去時一無返顧的形象,表達了自已懷才不遇的心情。

"倒瀉銀河事有無,掀天濁浪只須臾。人間更有風濤險,翻說黃河是畏途。"是清代詩人宋琬描寫黃河濁浪排空,驚濤駭浪的震懾人心之勢。

走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

現在的黃河風光更加優美,黃河源已建成了國家重點自然水源地保護區。寧夏有著名的沙漠頭、黃河飛渡;內蒙古有水草豐美、物產豐富的河套平原;三門峽依託小浪底水電樞紐建成了黃河小浪底風景名勝區;鄭州黃河風景名勝4A級景區和鄭州國家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遠近聞名。向東至入海口大大小小的自然保護區還有很多,黃河大堤沿線現已綠樹成蔭,道路暢通,堤防工程堅固,再也沒有了過去那種荒涼的景象,沿線已成為人們觀光、休閒、旅遊的好去處。

黃河安瀾事關億萬群眾的安危

走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

黃河孕育了中華民族,但黃河曾經多次氾濫成災,淹沿了良田、摧毀了家園,給中華民族留下了深深的傷痕。解放以後,黨和國家對黃河的治理工作高度重視,毛澤東主席曾視察黃河時作出指示:"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國家成立了黃河水利委員會,負責黃河沿線9省對黃河治理和防汛的協調、督導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水利設施,加固了堤防,每年都要舉行洪防汛演練和汛情預測研判,同時加強了水利建設,發揮黃河的灌溉、發電作用,造福於沿線廣大群眾。

目前,黃河已得到有效的治理,成為一條真正的福河、利河、美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