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掛職幹部 「激活」王二小故鄉 引入鮮食玉米改變農民觀點

說起河北淶源,您可能並不太熟悉,但是提起王二小,估計很少有人不知道。這裡就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鄉。這個距離北京僅200公里的縣是戴著4頂帽子的貧困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豐臺區環保局副局長芮元鵬赴淶源掛職,淶源縣委常委、副縣長。一同掛職的還有來自豐臺區委組織部和農委的兩個80後小夥子李蔚波、王辰。

北京挂职干部 “激活”王二小故乡 引入鲜食玉米改变农民观点

芮元鵬在查看鮮食玉米生長情況

他們深入貧困村調研,一次次刷新了對貧困的認識:在薄荷村,村民楊秀萍住在一棟40多年的石頭土坯房裡,屋子岌岌可危,家裡只有一個60多歲的殘疾媽媽帶著一個撿來的殘疾女兒,沒有勞動能力,也沒有收入來源,在東團堡村劉喜官家,雖然有勞動能力也在種地,但是家裡除了一幢老舊的房子和一垛垛玉米也別無長物……這樣的貧困人群不是個案,而是普遍現象,河北省186個省定深度貧困村,淶源一個縣就佔了23個,其中12個村的貧困發生率在50%以上。芮元鵬他們認定了一點:要明確幫扶思路,按需幫扶,對症下藥,要依靠產業扶貧硬闖出一條路來。

引入鮮食玉米 從求人種到人人搶著種

淶源2012年才通了單幅高速,2015年高速才全面開通,在那之前從哪兒到淶源都得五六個小時的車程。

封閉的區域,接受新鮮事物比較慢。

“淶源的自然氣候條件,暑期平均氣溫僅有21.7℃,比北戴河還低3.8℃,比承德低2.7℃,是個避暑的好地方,但是對我們來說的好氣候,對於當地人卻不那麼美好了——由於每年能夠持續達到30度的高溫天氣不到十天,小麥不能灌漿,當地的主要農作物只能是玉米和小米,而且一年只能種一茬。淶源屬於深山區、全山區,本身耕地就少,一年只能種一茬玉米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只夠吃,沒得賣。所以,淶源的貧窮,就是有飯吃沒錢花的狀態。

適合種玉米,但是傳統的種植方式是靠天收,一年只能種一茬,每畝地的收入只有500元左右。

芮元鵬他們發揮豐臺種業優勢,通過豐臺區農委種子協會引進了隆平高科甜玉米,管種子、管種植技術、管成熟後的收購……帶著專家走進田間地頭,農民們可歡迎了,可是真到要播種的時候又都打了退堂鼓,怕風險、怕沒人兌現承諾收購。

芮元鵬他們決定立起個標杆,讓老百姓看到實際效果。

“我們找了當地種植大戶、南屯鄉南屯村飛建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沒少跟種植戶磨嘴皮子、反覆做工作,王建飛決定拿出5畝試種新型甜玉米。”芮元鵬介紹說。

雖然只有5畝,可是芮元鵬他們一點兒也不鬆懈,全程跟蹤玉米的種植情況,試種的有聖甜白珠、聖甜169和聖甜5590三個品種,生長週期在75天左右,分別在6月15日、6月25日、7月5日播種……王建飛告訴記者,沒想到同樣是種玉米,鮮食玉米一畝地能收2000來元錢,是傳統玉米的三四倍,而且因為成熟時間短,安排好播種時機還能種兩茬,明年他準備擴大種植規模,想拿出合作社250畝地中的200畝地種植鮮食玉米,而且他還在研究準備在大棚內種植,這樣能種3茬,還能反季節上市。

“我們合作社農忙時最多有近百位村民在合作社裡幫工,擴大甜玉米種植面積,提高經濟效益,將帶動更多的貧困戶一起增收致富。”王建飛說。

“雖然只是5畝地的成功種植,卻給當地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現在不少鄉鎮、村申報到我們這裡,想要種植水果玉米。”芮元鵬說,豐臺區發揮優質種子品牌集聚、農副產品市場規模大等方面優勢,將綠色農業種植項目引入淶源,從“要我種”到“我要種”,不僅是一個扶貧項目的引入,更是對當地農民傳統觀念的一次洗禮。

援建產業園 豐臺芽苗菜11月紮根淶源

目前淶源縣有不少貧困戶走出了深山,搬進了樓房,淶源縣共有19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淶源是河北省易地扶貧搬遷的‘當頭炮’。為了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留得下、能致富,真正融入新的生活環境,按照‘一個安置點配套一個產業規劃’的原則,實施安置片區與產業園區‘兩區同建’。”芮元鵬介紹說,比如在白石山安置片區周邊就配套建設了佔地90多畝的遷建區產業園。

豐臺區民營企業北京綠山谷芽菜有限責任公司已經入駐產業園,廠房面積1500平米,淶源縣芽苗菜深加工食品項目已納入2018年京冀幫扶項目,項目總投資1218萬元,其中京冀扶貧協作資金347萬元。

芽苗菜能紮根淶源也是一波三折。淶源當地領導到豐臺考察,其中有個項目就是綠山谷芽苗菜。一開始就是想結合當地旅遊開發在景區農家院引入特色芽苗菜。企業去了好幾次,送種子、送設備、送技術,可是老百姓的積極性並不高,苗都長瘋了也沒人管。

怎麼讓這個項目發揮作用?芮元鵬他們無意間得知一個消息,這家廠家有個新專利想要轉化落地生產,正在尋找場地。聽說了這個事情,芮元鵬趕緊回到豐臺聯繫動員這家廠子落戶淶源。這是雙贏的事情,企業能享受扶貧政策,當地百姓能夠受益。

經過多次溝通協調,終於解決了場地問題和手續問題,如今芽苗菜項目已經在產業園開工,預計11月底就能正式投產,可日產鮮芽5噸、芽粉1.5噸、植物蒸餾水3.5噸,平均日產值38萬元,預計可帶動白石山鎮菜村崗村和靈吉村31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增收,可提供150個直接就業崗位,還將通過家庭種植回收模式為白石山安置區500戶家庭提供間接就業機會。

“我是咱們豐臺區太子峪村的村民。1998年下崗後,我帶著6個下崗姐妹,承包了太子峪村的一道荒山坡,開始了種植芽菜的創業之路。我也曾經困難過,對於貧困家庭,我們都應該幫把手。”北京綠山谷芽菜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桂琴說,他們積極響應豐臺區“萬企幫萬村”等精準扶貧工作,與貧困縣在產業對接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以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推動了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也實現了雙贏。

北京挂职干部 “激活”王二小故乡 引入鲜食玉米改变农民观点

芮元鵬在貧困戶家中調研

26個幫扶項目 將射帶動萬名貧困人口增收

一年多以來,通過兩地資源對接,豐臺區為淶源引入北京企業9家,開展教育培訓704人次,帶動轉移就業187人,簽訂幫扶協議12項,21家區屬單位及57家企業與淶源開展對接幫扶、萬企幫萬村實現了對淶源23個深度貧困村全覆蓋,爭取到社會幫扶資金424萬餘元。

截至2017年末,淶源縣已脫貧7975戶,22737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6.7%。但貧困人口依舊很多,截止2017年底仍有貧困戶17045戶、34129人。

芮元鵬說,要想助力淶源大面積脫貧,主要還要依靠適合縣情的產業落地生根。為了實現淶源縣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礎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貧困發生率下降至2%以下等目標,豐臺區委區政府調動各方力量、形成扶貧合力,助力淶源脫貧攻堅。他們還建立起了對口幫扶項目庫,已經組織申報實施2016-2018京冀對口幫扶項目26項,申請了京冀扶貧協作資金15143.8萬元,明確了各個項目的完成時間表,預計年內能全部完工。這些項目落地可以輻射帶動10000餘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讓30000餘名貧困人口受益。

扶貧故事

肋骨斷了7根,病床上助對接工作

豐臺區派往淶源掛職的幹部小組共有3個人,“70後小組長”芮元鵬帶著來自豐臺區委組織部和農委的兩個80後小夥子李蔚波、王辰。

去年8月26日,芮元鵬在工作過程中突然遭遇交通意外,他們的車被一闖紅燈的車撞上了。“肋骨斷了7根,在床上躺了1個半月。剛開始沒敢跟老太太說,瞞了3天,後來被救護車拉回北京,老太太嚇壞了!”說起當時的情況,芮元鵬輕描淡寫,但卻滿滿是對家人的歉疚。

人不得不躺下,但是工作不能停。當時經過3個月的調研,他們正在協調推動淶源縣成立對接京津、雄安新區工作小組及辦公室,縣長親自掛帥,芮元鵬和當地主管扶貧產業副縣長直接負責,抽調團縣委書記等5名縣內同志和2名豐臺掛職幹部專職開展對接工作。

“架子剛剛搭起,而且正在組織對口幫扶項目申報審批,特別著急!幸好傷在左邊,右手還能動,我就躺在床上用手機、微信聯繫工作。”芮元鵬就這樣躺在病床上溝通、聯絡、協調各方,解決一線戰友們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助力對接工作順利起航。

每個扶貧幹部都有他們的付出與堅持:去年5月1日,是李蔚波舉辦婚禮的日子,婚禮一結束,他便匆匆趕赴掛職崗位。這一年多以來,掛職幹部小組一直保持著高強度的工作狀態,雖然只有3個小時的車程,但是半個月回不了家的情況卻是常態。妻子懷孕,李蔚波也無法回去照顧,今年9月4日女兒出生當天上午,他還在掛職崗位上堅持工作。

去年9月,王辰在坐車到淶源的工作路上,因氣候、海拔因素,導致左耳耳膜塌陷,短暫失聰。但是他也是隻經過短時間的治療後,沒等痊癒就返回淶源,帶傷堅持工作。

“對家人,我們內心挺愧疚的,但只要我們的工作真正能夠幫扶到淶源人民脫貧,所有的付出都值了!”他們這樣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