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晉朝,司馬懿立下不朽功勳,但他爲什麼常常是反面形象呢

歷史都是以成敗論英雄的,三國的結束到晉朝的建立,不能不說司馬懿是三國時期最大的贏家。但是,在歷史的記載和評論裡,司馬懿好像很多時候是一個反面的小人物。這又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找找原因吧!

建立晉朝,司馬懿立下不朽功勳,但他為什麼常常是反面形象呢

1、儒家思想不容

在三國時期,儒家思想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在人們的腦海中也是按照儒家的價值觀來衡量的。在這套思想體系裡,司馬懿就被看成了是反叛朝廷的反賊。不忠誠於皇帝,不始終忠於朝廷。這就不是仁義的表現,也不是忠信的道義。

司馬懿家族不效忠於朝廷,只是打自己的小算盤,謀劃自己家族的利益。這在講究天下大同的古代社會是不能容忍的。到後來還用陰險狡詐的手段來欺騙皇帝,用來達到自己顛覆朝廷的目的,這在當時的人們思想體系中是難以接受的。所以,他很多時候文學作品中都把他安排在一個受冷落的小角落裡。

建立晉朝,司馬懿立下不朽功勳,但他為什麼常常是反面形象呢

2、傳統作品冷落他

不管各種史書和小說都把他當做反面人物,而且刻意的把他做了一些對比。讓大家對他的印象就停留在陰險狡詐的形象上面。比如《三國志》裡面,就把曹操及司馬懿記載得很是反面。曹操當成了一代梟雄,司馬懿更是成為了一個最大的陰謀家。這可能與《三國志》的作者是蜀地之人有關。

而到《三國演義》小說中,就把他描述得更加不為人們所接受了,好像他的存在就是為了突出諸葛亮攻打魏國的勞苦功高。其中,火燒葫蘆谷更是把司馬一家都描寫得狼狽不堪。

建立晉朝,司馬懿立下不朽功勳,但他為什麼常常是反面形象呢

那是在一個叫上方谷的地方,諸葛亮看到兩座山峰之間非常的低窪,就像葫蘆一樣。就心生一計,把火藥、乾柴等藏在山坡上。引誘司馬懿來到葫蘆谷中,用火大燒司馬懿父子,他們只得抱頭大哭。幸好這個時候上天下起來大雨,救了司馬懿一家。

在這個故事中,司馬懿家族的奸詐愚笨和諸葛亮的機智聰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司馬懿三父子絕望之際,哭死火場,諸葛先生的妙計靈活運用,要不是後面這場大雨,人們從司馬家庭的哭聲中能找到怎樣的一種欣快感啊!

建立晉朝,司馬懿立下不朽功勳,但他為什麼常常是反面形象呢

3、性格殘忍冷酷

可能是他所處的時代讓他養成了這樣的性格,從黃巾起義到一統於晉朝,前後經歷了大約100多年的時間。在這段歷史時間裡,常年的戰爭殺戮,社會動盪不安,使得人們普遍尋求自保,哪裡還顧得上仁義道德。而司馬懿正是這段時間成長的人物,自然經歷過很多痛心疾首的場面,養成了他冷酷無情,殘忍堅毅的性格。

這在高平陵政變裡面就可以看出來,在他老年的時光裡,陰狠毒辣,算準了時期,突然發動政變。而在討伐公孫淵的過程中,破城以後,放肆殺戮。根據史書記載,15歲以上的男人就被殺了7000多人。還不包括被殺的小兒婦女,這在動盪的戰爭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在殺大將軍曹爽的時候,滅其三族,不管年紀大的還是年紀小的,甚至抱在懷裡的也都不放過。這心腸之狠毒也不是常人能做得出的,但是歷史上來說這些和他的功勞相比,似乎也不足掛齒,因為從歷史來看,很多功成名就者腳下都是沾滿了很多無辜者的鮮血。

建立晉朝,司馬懿立下不朽功勳,但他為什麼常常是反面形象呢

4、逼宮禪位奪取江山

在他奪取魏國的江山時候,和曹操奪取漢室的江山如出一轍。這也導致很多後來的朝代紛紛效仿,也造成了歷史的驚人相似。很多時候,人們對這種奪取江山的方式很反對。熬死皇帝,騙取政權,一步一步的走向反面的深淵。所以他的形象就止步於喜好殺戮,言而無信。

這和諸葛亮忠心事漢,忠誠不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形象相去甚遠。不僅在當時不為人們接受,就在歷朝歷代也為人們不齒。要知道曹操逼宮漢室江山,就背下了漢賊的罵名。司馬懿用同樣的手段奪取魏國的江山,能有好的名聲嗎?

建立晉朝,司馬懿立下不朽功勳,但他為什麼常常是反面形象呢

小編覺得:無論怎麼說,司馬懿在他所處的時代成為了歷史的大贏家。他抓住了機會,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司馬家族,在歷史上留下了千古傳說。在那樣一個烽煙四起,爾虞我詐的年代,他在三國期末的那一個歷史的節點,橫空出世,躍然於朝野。他能從一無名小卒、隱忍韜晦,到託孤重臣、曹魏政權手到擒來這也是他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