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第一人楊利偉回到地面後,就再也不上天了,這是爲什麼?

PLAstyle


楊利偉,是我國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宇航員,他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他身體受傷,出於對楊利偉的保護以及培養鍛鍊後續宇航員的目的,楊利偉在返回地面後,就沒有再執行過飛天任務了。

起飛時的飛船共振

楊利偉在後來的多次演講中,都提到在起飛至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火箭和飛船急劇抖動,他本身也感到極度痛苦,這個共振的問題經楊利偉反映之後,通過工藝技術的改進得到改善,在後續神舟六號,七號的飛行中,宇航員就幾乎沒有感覺。

太空中,是誰在敲打我窗?

在太空的飛行中,楊利偉提到,還遭遇到奇怪的敲擊飛船聲,他自述是彷彿是誰在外面敲擊飛船,咚咚咚的聲響,讓人心驚肉跳,但楊利偉檢查飛船發現運行正常,敲擊聲卻不斷出現。這個問題令人費解。

返航階段更是驚心動魄,

返航階段飛船落地時彈跳,引起了巨大的衝擊力,使得楊利偉被麥克風撞擊臉部,出艙是滿臉是血,經過擦拭後重新拍攝的出艙畫面上,還能看到楊嘴角的傷口和血跡。

楊利偉在這首次飛天的過程中,積攢了寶貴的經驗,對後期無論是飛船的改進,還是對後續宇航員的培訓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楊利偉也逐漸走向管理崗位,被授予少將軍銜。


量子實驗室


作為第一位飛上太空的中國人,楊利偉無疑是我國的航天英雄。由於神舟五號是我國第一次載人任務,存在著相當多的不確定性因素,所以楊利偉當年是冒著巨大的風險飛上太空。

後來安全返回地球之後,楊利偉本人透露,在升空階段,逃逸塔分離後,由於飛船和發動機產生了持續將近半分鐘的強烈共振,導致他覺得自己的內臟無法撐下去,可能要犧牲了。而在飛船返回地球時,返回艙墜地的過程中,巨大的衝擊力又使楊利偉的嘴角被麥克風劃傷,導致他留了不少的血。

楊利偉的第一次太空之旅為後來的載人航天活動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冒著生命危險為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對於這麼重要的人才,國家不大可能會再讓楊利偉冒險去太空,即便是楊利偉本人還想再上太空。

此外,楊利偉也是我國載人航天的最重要象徵,像他這樣的代表性人物更應該保護起來,而不應該再讓他去冒險。他在地球上能夠繼續發揮餘熱,這能更好地推動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


火星一號


2003年隨著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順利返航後,楊利偉這個名字被國人所熟知。

多年過去了,神舟飛船已經成功讓一批又一批的宇航員順利升空,而第一批航天員景海鵬和聶海勝都已升空兩次,為什麼作為中國第一位飛天航天員楊利偉卻始終都沒有再升空。

有書君認為原因有三:

第一,楊利偉在神舟五號歸來之際的身體狀況已不適合再飛。

2003年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是中國首次嘗試載人航天的里程碑,雖然成績是喜人的,但是因為首次載人經驗不足,航天器存在一些非常大的隱患,這些隱患甚至導致楊利偉差點回不來。

雖然這些隱患在後面載人飛船上已經改進修復了,但是對楊利偉造成的傷害已經無法挽回。

第二,中國航天員需要不斷注入新的血液。

中國第一批航天員共有14人,目前只有8名航天員升空。

每次升空的人員都是由升空前各方面狀態最好的航天員來負責。

而第一批航天員年紀已經大了,急於新鮮的第二批第三批航天員來彌補這些空缺。

雖然說年紀大小並不是選拔航天員的標準,但是目前中國航天員選拔的歲數都在30歲上下。而現役楊利偉已經53歲了。

第三,楊利偉不上天,但是卻是主持航天工作最好人選。

楊利偉本身是一名強擊機飛行員和殲擊機飛行員,後楊利偉又成了中國首批航天員,楊利偉的學習能力以及軍人的自律性都是可以作為領導載人航天工程繼續向前的動力。

而乘載著中國航天夢歸來的楊利偉對中國航天事業有著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因此楊利偉作為航天英雄即便不升空而是作為載人航天工程指揮人才同樣也能夠發光發熱。

雖然楊利偉不升空了,但是楊利偉曾在採訪中表示他現在還在參加訓練,根據載人航天工作需要。

他時刻準備著接受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任務。如果有機會的話,他也也希望能成為中國登月第一人。

有書君以為,不管是成為中國載人升空的宇航員,或是做航天事業背後的指揮者,楊利偉都是我們引以為傲的航天英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應該和身體受傷有一定的關係,根據一些新聞報道來看,據說當時在火箭升空的過程中,由於火箭和載人飛船發生了劇烈的震動,導致了他的身體受了巨大的負荷,但好在楊利偉最終挺了下來,所以當他成功返回時候,為了保護他,所以不再讓他執行新的航天任務了。

首先關於楊利偉的故事,我想全國人民都知道了,楊利偉是我國第一位成功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也正是這開天闢地的第一次,給予了後來人寶貴而又重要的航天經驗。

我們根據楊利偉本人的回憶來看,在火箭拋掉逃逸塔之後,由於火箭發動機和火箭本身產生了強烈的共振,這致命的共振在一瞬間當中,讓楊利偉感覺到了死亡的味道,但共振只持續了26秒之後,就慢慢減弱了,楊利偉也成功的挺住了。

經過此次的經歷之後,楊利偉也給後來人帶來了寶貴的經驗,設計人員在經過仔細的研究之後,最終解決了這個問題,隨後在後來的神舟7號,神舟10號,以及神舟11號上,都沒有出現過類似的問題了。

另外根據楊利偉本人的回憶來看,在飛船返回的過程中,由於飛船與大氣產生的摩擦,返回艙產生了劇烈的高溫,艙外被燒的一片通紅,飛船外的隔熱層也開始一片一片的脫落,然後帶走一部分的熱量。

雖然說這種情況是正常的,但人多多少少是會產生一些緊張,畢竟在人類的航天曆史上,有關於航天事故的事件,是有前車之籤的,無數血淋漓的例子告訴我們,人類的航天史是具有極高風險的。

最後返回艙成功落地了,楊利偉也完成了我國第一次的載人航天任務,但由於飛船在落地的過程中,由於二次落地沒有緩衝,楊利偉的嘴角也被麥克風劃破,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楊利偉出艙的時候,嘴角帶血的原因了。

最後由於身體受傷的緣故,以及一些國際上的慣例,例如說一個航天員,最好不要多次執行太空任務,所以出於保護的目的,國家不讓楊利偉再執行新的航天任務了......


科學薛定諤的貓


這是個好問題,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

中國幾次昇天的宇航員都有哪些?

2003年,神舟五號:楊利偉; 2005年,神舟六號:費俊龍、聶海勝; 2008年,神舟七號: 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 2012年,神舟九號: 景海鵬(二度登天)、劉旺、劉洋(中國首位女航天員); 2013年,神舟十號 :聶海勝(二度登天)、張曉光、王亞平。

可以看出,中國上天的人中,景海鵬和聶海勝是曾二度登天的。

所以,問題來了,為什麼作為中國航天第一人——楊利偉為什麼只登天了一次?

問題的關鍵答案其實是國家對楊利偉的保護。

楊利偉登天和返航過程其實都很不順利的,幾度有生命的危險。

昇天過程中,待逃逸倉和火箭體分離後,火箭就開始劇烈抖動,特殊的頻率和人體內臟幾乎一致,這個共振持續了半分鐘左右,卻讓楊利偉生不如死,

在返航的時候,楊利偉後來曾在自己寫的一本書中這樣陳述道:

當時在返航的時候,速度極快,飛船與大氣層摩擦力非常大,巨大的衝擊力讓飛船內部十分不穩定,我自己也來回晃動,結果麥克風的不規則稜角碰到了我的嘴角上,瞬間鮮血直流,如果當時麥克風在我的頸上或者眼睛旁邊,估計我的大動脈和眼睛都會受到傷害,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上面這張圖實際上是後來補拍的,並非楊利偉出倉時就拍的,真實的楊利偉出倉後滿臉有很多血。


擋不住的熵增


楊利偉在完成神舟五號的任務後不再重返太空的兩點主要原因是:執行任務中受傷以及國家對他的保護。


之前網絡媒體曾爆料楊利偉在執行完首次航天任務成功返回地球后,在出倉的瞬間滿臉是血,一時間引起許多猜測。但在後來的採訪中楊利偉說出了真相,原來是在著陸的時候飛船落地又彈了起來,二次落地時沒有緩衝落地比較重,導致嘴角被直角形的麥克風撞破。當時在艙內又沒有止血條件,為了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最後是醫療人員在對楊利偉的傷口進行清洗後才重新拍攝了出倉畫面。



在此後的神舟六號、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返航時,控制中心都會再三提醒航天員落地前取下耳麥,並給麥克風套上了海綿,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其實楊利偉嘴角的傷實在是算不了什麼,真正的挑戰是在火箭上升後不久,火箭拋掉逃逸塔後,發動機與箭體產生共振,形成強烈的振動,這是訓練時從未出現的情況。根據楊利偉後來的回憶,當時彷彿“四周都有大鼓在不停地敲”,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身體快頂不住了,在幾十秒鐘內“有死亡的感覺”。同時監控也發現了他表情不對,那時楊利偉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幸好沒過多久,這種痛苦開始減緩。(注:時隔多年回憶起這段歷史時彷彿還歷歷在目,為中國的航天英雄點贊!)


後來楊利偉回到地面以後,馬上進行了緊急隔離治療並詳細描述了這個痛苦的過程,經過專家研究後認為,是火箭和飛船急劇地抖動產生了共振,而人體內臟對8~10赫茲的低頻振動非常敏感,針對這個問題之後的“神六”和“神七”時做了技術改進。



經歷了生死考驗之後的楊利偉不再重返太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對他的保護,不讓他再次冒險,包括任何危險的地面任務都不再讓他參與。


在這件事情上曾經有過前車之鑑,全世界首位宇航員加加林在首次進入太空後也受到了嚴格的保護。雖然沒有重返太空,但加加林依然沒有放棄飛行,並在一次駕駛米格-15殲擊機的飛行訓練中墜機身亡,給前蘇聯造成了重大的損失。



此後世界所有國家都有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避免重要航天員多次執行太空任務,甚至要派專人對他們進行保護。而楊利偉作為“中國航天第一人”,他不僅要向新一代宇航員傳遞寶貴的經驗,更是已經成為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見證者,代表了國家的榮譽。



高挺觀點


楊利偉在進入太空和返回地球時受了一點傷,但這並不是他不能再次上天的主要原因。

圖:正在進行天地對話的楊利偉



我們先看一下楊利偉的簡歷:生於1965年6月,1983考入空軍第八飛行學院,1987年畢業,1998年成為中國第一批宇航員,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2008年,晉升少將軍銜。



筆者認為,楊利偉不能再次進入太空的原因有四:

第一、從簡歷上來看,楊利偉搭乘飛船上天時為38歲,在第二次載人航天發射時,他已經40歲了,身體條件已不如當初。

第二、我國航天員培養得比較多,沒有必要總是讓同一個人執行航天任務。同樣優秀的航天員也需要這樣的升空機會。



第三、楊利偉已經成為了中國航天象徵性人物,沒有必要讓這樣一個英雄再去冒險。

第四、楊利偉在2005年出任了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主任,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新的職務意味著性質不同的工作,但同樣是在為中國航天事業做出他的貢獻。


講科學堂


2003年10月,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順利返回地面,航天員楊利偉自此成為了中國航天第一人,當時他出倉的畫面被傳至全世界。不過,不知大家發現沒有,在楊利偉成功返回地面以後,就再也沒上天,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是因為,楊利偉在返回地球的過程中,由於飛船的共振等原因,遭受了猛烈的撞擊,身體受損。如果大家有仔細觀察當時的影像資料的話,應該不難發現,剛剛出倉的楊利偉面色蒼白,滿臉是血,而且嘴角隱約掛著血跡,能成功返回地球已實屬不易。不再執行飛天任務,也是考慮到楊利偉的身體狀況,為了保護我們的英雄。

另外,楊利偉出生於1965年,他在03年乘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入太空時,已經年近40.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在逐漸下降,身體各方面的素質也不再適合執行任務,更何況曾經還受了傷,所以,後續任務楊利偉也就不會以宇航員的身份參與了。

但是,楊利偉是當時唯一一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他不僅有地面的訓練經驗,還有太空工作經驗,所以,從太空回來以後,不再上天了,而是致力於培養新宇航員的工作。直到今天,楊利偉已經年近六旬,大批的年輕宇航員已經成熟,也完全可以像他當年一樣,進入太空,順利地完成任務。

對於這樣一位英雄人物,我們應該感嘆,還好當年他堅持了下來,我們如今的航天事業才能得到如此寶貴的經驗。受了那麼重的傷,不上天才是正確的。大家說是不是?


真叫王董


2003年10月15日9時神舟五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航天英雄楊利偉成為我國航天第一人,他成功開啟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

在此之前中國已經進行過多次無人航天試驗,讓載人航天達到安全的最大化。但是載人的經驗為零,所以楊利偉那21個小時航天飛行的經驗是十足珍貴的,並且楊利偉在神州五號的任務中受傷,多點原因楊利偉不再執行飛天任務。而同時神舟五號飛船是2003年升空,而神舟六號飛船是2005年升空,在楊利偉回到地面後中間只有兩年的時間。如果想繼續執行飛天任務必須要有準備週期訓練週期,但與此同時他還要提出一些自己的經驗在神舟六號上優化,時間上並不允許。

並且他曾在演講中提到神舟五號升空時那驚險的“26秒”共振時刻,返回時在返回艙受到了一些衝擊,這些也導致了楊利偉的身體並不是最佳狀態需要休養。



再者說航天員是有儲備的,還有很多優秀的航天人才等著出發。中國需要更多的人去登上太空,這樣載人航天工程的經驗才能成體系的發展。


這裡是科學黑洞,歡迎你們的關注與點評哦!


科學黑洞


200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成功發射,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的國家。而楊利偉,作為我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英雄,也受到了全國人民的關注。不過,楊利偉成功返航後,卻沒有再上天,這是為什麼?如今的他過得怎麼樣?

神五之後,楊利偉為什麼不再上天

還記得當年神舟五號飛船的降落直播中,楊利偉的出艙時,嘴角有血跡,大家為此擔心不已。原來在太空返回艙降落時,巨大的衝擊力使舷窗燒裂,而他也被麥克風刮傷。

實際上,除了嘴角的傷疤,楊利偉在那次任務中,身體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如果再次登空,那就是冒險。為了保護這位民族英雄,國家拒絕了楊利偉再上天的請求。

楊利偉現在怎樣了

圓滿完成神五載人航天任務後,楊利偉被授予了少將軍銜。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他成了一名航天幕後工作人員。

如今53歲的他,依然在從事航天員培訓工作,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其他航天員。此外,他還舉辦了不少演講,鼓勵年輕人加入中國航天事業中去。雖然沒有再執行登空任務,但他依然堅守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科研前線。

不得不說,能夠進入太空的宇航員,都是飛行員的佼佼者。不僅身體素質要高,還要能經受住各種嚴苛的訓練及危險。他們雖然頂著榮耀的光環,但也在用生命為航天事業做貢獻。向這些航天英雄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