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完人」王陽明的十句經典語錄,說盡心學境界!

“千古第一完人”王陽明的十句經典語錄,說盡心學境界!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封新建伯,諡文成,人稱王陽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

1、過時而賞與無賞同,後事而罰與不罰同。

出自明代王守仁《申明賞罰以勵人心疏》。後事:事情過了之後。錯過了獎賞的時機再賞就如同沒有獎賞,等事情過了之後再處罰就如同沒有處罰。

2、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

出自明·王守仁《傳習錄》。

授,教授。徒,徒然。但,只。這句話說明老師給學生講授課本知識,不一定是教的書越多越好,關鍵是所選用的書要經典,講授要深入,使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

3、教人為學,不可執一偏。

教導學生學習,不能侷限於某一個方面。意謂要培育學生全面發展。

4、謙者,眾善之基;傲基,眾惡之魁。

出自明·王守仁《傳習錄》

謙虛是做各種好事的基礎,驕傲是做各種壞事的罪魁禍首。

5、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

明·王守仁《答顧東橋書》

普天下所有的學問,沒有隻會空談理論,不參加實踐而稱得上有學問的。

6、聖人之所以為聖,只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慾之雜。猶精金之所以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無銅鉛之雜也。人到純乎天理方是聖,金到足色方是精。

出自明·王守仁《傳習錄·第99條》。

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只是聖人之心純乎天理,而沒有絲毫人慾夾雜在其中。就好比精金之所以為精金,就是由於其成色足而沒有銅鉛之類的雜質。人到純乎天理方是聖人,金到足色方是精金。

7、所以謂之聖,只論精一,不論多寡。

出自明·王守仁《傳習錄·第107條》

之所以稱為聖人,只講求精粹純一,而不論量的多寡。

8、吾之說雖或暫明於一時,終將凍解於西而冰堅於東,霧釋於前而云滃於後,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無救於天下之分毫也已!

出自明·王守仁《傳習錄·第142條》

我的學說雖能暫明於一時,但終將冰釋於西而又冰凍於東,霧散於前而云起於後,呶呶不休而陷於危困以待死的到來,最終未能有絲毫之力以拯救天下。

9、若除去了比較分兩的心,各人盡著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純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個個圓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無不具足。

如能去除斤斤計較之心,各人儘量發揮自己的精神力量,只在自己純粹心地上及天理上用工夫,那麼精金就是人人自有,個個圓成的,便能大者成就其大,小者成就其小,更不需向外追求,而是無不具足的。

10、嗚呼!可悲也已!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終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萬古一日,則其聞吾“拔本塞源”之論,必有惻然而悲、戚然而痛、憤然而起,沛然若決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矣!非夫豪傑之士無所待而興起者,吾誰與望乎?

出自明·王守仁《傳習錄·第143條》

嗚呼!可悲啊!所幸的是天理之在人心,終不可泯滅,良知之光明,猶如萬古之一日,倘若聽到我的“拔本塞源”之論,必有惻然而悲、戚然而痛、憤然而起的人,勢若江河決堤而不可阻擋!若不是豪傑之士奮勇而起者,我又有誰可以期望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