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做一件事

丝线情

题记:你想象过吗?在未来漫尽的时光里,你只做一件事情,平奇与否,名利无关,你都得坚持着,直到尽头。如果是那样,你将以怎样的心情去评判自己最初的选择?是感激?还是懊悔?

“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是春天了,那些浓郁的香气。阳光正好,我们一行人来到郫县安靖蜀绣馆,体验传统,感受艺术。

下了车,是一条石道,两边是一排排的粗干树,像香樟,也像“老槐”,叶片卵圆,浓密青翠,也挺拔繁茂。阳光洒下来,斑斑点点,风一吹,甚是清凉。往前走几步,便到了第一个展馆,戴好眼镜,拿出纸和笔,跟随导览老师,一同感知“蜀韵”。

厅内风格极简,没有过多的修饰,一幅幅作品、一件件实物却将展厅突显得格外华丽。无论是双面绣、单面绣,还是双面异色绣、双面全异绣,极高的仿真与技巧皆令人敬叹。工艺品、实绣品、摆件、挂饰、服装、摇扇,小到一穗花,大到一壁画,都逼真的展现在我们眼前,或灵动,或威武。国画、文字、写实、画意,各种体裁的作品;锦绣纹、借色绣、松针、网绣、乱针……128种不同的针法,玻璃框内的永恒,经久不衰。欣赏着这些作品,一幅一幅,不由得被古文化的雅韵吸引。作品背后是一种嵌入灵魂的美,浸染些传统文化的魅力,显得深沉又悠远。一针一线的细致配合,天衣无缝,远似画像,近看蚕丝。的确,“绕指柔破锦千万针,芙蓉花蜀国尽缤纷”的意境,不止在歌声里能被体会,一缕蚕丝、一根针、一把剪刀、一个文化精魄,也就成就了一个天与地。

站在艺术馆内,香气扑鼻的梅花、温顺惬意的金毛、慵懒凝视的小猫,一切都是那么恬静、和谐,自然与生命融洽得当、技艺与意境各具其长。都说“爱上一种文化,只需一眼”,如今,才算明白。中华三千年的古文化,确实美。

伴随着入耳的纯音乐,洗干净手,下午一时,我们开始了体验之旅。面前各色的方巾是各式的图案,银杏叶、云朵、卡通画…轮廓简单,但若想绣得精美却也不易。在指导老师的引领下,初步的准备工作顺利完成。理线、穿针、固定丝巾…一步步,慢慢享受着刺绣之趣。各色的丝线,各色的方巾,色彩混在一起,甚是好看,再加上阳光和微风,更是惬意。一旁是流水,一边是欢笑。期间,有惊叹,有意外也有收获。大家细心地整理着丝线,再小心翼翼地扎在丝巾上,扎错了,又将针退回,再扎一次。反反复复,一针一线,却也耐心、娴静。转眼,两个小时过去,各式的“绣品”也差不多完成了,有歪曲扭捏的,有端正紧密的,有线路凌乱的,也有简洁干净的。两个小时,大家对“绣娘”都有了自己的理解。

“家家绣女,户户针工”。一直以为,在她们那一代人的岁月里,织工、绣艺并非罕见,甚至算得上人手的拿手活,可是我忘了,白驹过隙,在时代发展的大潮流下,在众多的发展机遇下,岁月里的一些人早已选择了别路,带着旧时光的痕迹,消失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剩下的这批人,或执念、或倔强、或不舍,于市场低迷后,仍然拾起这枚“绣花针”,小心、尽力地在手中反复翻转,不假思索、不加抗拒、单纯无害。

漫步于蜀绣长廊,绣娘们端坐在木椅上,俯首专心于眼前的针线。年过80岁的绣娘冯奶奶,绣龄长达48年的绣娘汤婆婆,还有从事了39年的蜀绣大师邬学强……他们或是对刺绣的喜爱,或是对传统的敬畏,虽头发花白、双目不清,却也坚守在岗位;如冯奶奶所言“享受穿针引线所带来的满足感和快乐”,又如邬大师所说“三千年来的文化不能丢,倘若丢了,便是罪人”,他们或是为了对得起内心的热爱,或是为了肩负起这种责任,他们都用了一辈子的时间。“一生只做一件事”用在他们身上,再恰当不过。是啊,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曾经以前,我喜欢许多细节的东西,像奶奶的绣花针,像曲中的杏花微雨,像书页里的屏风庭院,像荷包,像手帕,也像蚕丝的绸缎。而到现在才明白过来,这些细节是可以归纳成情结的,这种情结可能不及前辈们热爱刺绣半分,却也是真真切切。

从蜀乡带回的丝巾于我今后而言不知有何意义,或是也像这些“绣娘”一样,找到真正的自己,终其一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或是凭着现有的傻劲,去追逐风中的落叶、跳过雨天的水坑,同样的不假思索、不加抗拒、单纯无害。又或是,仍然居于生活的繁琐,笑着哭,哭过了又笑。这些好像都有可能。传说,我们都听过,也看过,最后,传说里的人都老了,白了头发。

英文里有现在式和未来式,希望是未来式,寄托是现在加未来式。的确,文化传承的重担已经落在了我们的肩上,那就寄托吧,于我、于大家的一份寄托,寄托着将传统文化精髓细心收藏、妥善安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