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華山——「滴滿鮮血的裹腿布」

濟南華山——“滴滿鮮血的裹腿布”

近日購得《中華文史論叢》(1982年第一輯),在該書197頁看到著名先秦史學家晁福林先生著《華不注考》一文,興沖沖讀罷此文,其結論卻讓我始料不及。

他的結論是:其一,《左傳》中關於“鞌之戰”後面一句話的標點為:“逐之三週,華不注。”;其二,“華不注山”之說在歷史上純屬子虛烏有。

據文中所述,晁氏將“不注”考釋為“裹腿”,而“華”則是由於滴上鮮血而使其斑駁多彩。合起來講,“華不注”是“滴滿鮮血的裹腿布(或皮綁腿)”之意。

這種說法讓筆者感到很新奇!

另外,清代濟陽學者張爾岐也有類似的解釋。《蒿庵閒話》載:華不注,“不”字音“跗”。“跗注”為“戎服”(少數民族的軍服,自腰以下為“跗”),山形似之,故以為名也。

對於這種考釋,筆者並不認同(本人觀點請參閱拙作《濟南第一名山——華不注》,濟南出版社2015)。請感興趣的朋友說說自己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