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長安和洛陽哪個更適合當首都?

有趣影視共享


中國古代小孩的啟蒙書有一本叫《千字文》,現在倡導經典迴歸可能有些家裡面還有這本書,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叫“

都邑華夏,東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據涇。”很明顯這是說的洛陽和長安,從周朝開始到唐朝,洛陽和長安一直是作為中國東西兩大都城存在,其歷史地位之高在國內實在難以找到另一座城市來匹敵。

那麼問題來了,洛陽和長安到底誰更適合做首都呢?這個問題我想我們可以先看一看洛陽和長安都是怎麼樣第一次被選為中國首都的!我們都知道洛陽的建都史相比長安要早了大概一千年,因為歷史上記載的夏王朝就已經以洛陽為首都了,而西安的建都史和建城史則是以周國開始,因此我們先看看洛陽是怎麼被選為都城的!

前不久國務院公佈了“中華探源工程”的階段性成果,其中有一段話充分說明了洛陽在中華源頭的地位“各地方社會在長期交流互動中相互促進,取長補短,最終融匯凝聚成以二里頭為代表的文明核心,開啟了夏商周三代文明。”我們現在基本都知道了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多源一體”,長江流域代表性的有四川三星堆、湖北凌家灘、浙江良渚,黃河流域有甘肅大地灣,河南仰韶,山東龍山,西遼河代表性的紅山等等,這三大區域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誕生前夜的漫天星辰,但是這些文化相繼消失最終匯成了以洛陽二里頭文化為核心的中原文化,於是月明星稀,中華文明和華夏文明誕生。

為什麼是匯聚到洛陽地區二里頭而不是山西陶寺或者陝西神木,亦或者是浙江良渚呢,這是因為洛陽所在地區位於上述幾大遺址文化帶中心地區,加上洛陽地區交通(水系)的發達,於是最終洛陽地區的二里頭人充分吸納各個文化的精髓,在面對自然的選擇下生存下來,成為我們今天中國的直接源頭。所以當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誕生在當時中國的核心地區洛陽也就不奇怪了,以洛陽為首都更是順理成章,所以洛陽第一次被選為首都是因為當時洛陽是中國的文化和經濟中心,可以說洛陽這個首都也是“天選之城”,其後商周相繼以洛陽為首都也與這些有密切關係。比如周武王定鼎洛陽時說洛陽“無遠天室”是距離上天最近的地方,所以要在這裡定都!

說完洛陽,咱們再看看長安。長安在商朝時是商的諸侯國周國的國都,周人本是生活在伊洛平原的夏人,夏朝被商朝滅亡時,周人西逃到的甘肅陝西一帶,所以周武王定都洛陽時還說了一個理由就是就是,洛陽是“其有夏之居”是周人的故居,這個暫且不說。周人西逃到陝西西部之後經過數代經營,一步步從陝西西部遷徙到周原(今寶雞),再遷徙到灃鎬(西安),其一步步東遷的目的從結果來看就是攻打商朝,最後也確實成功建立了周朝。所以灃鎬能成為周人的都城是因為一場推翻商朝的陰謀,但周朝建立後周武王沒有回灃鎬,而是營建洛陽並定鼎於此,此後周成王繼續營建洛陽並完成周朝的定都工作,所以洛陽建成後被命名為“成周”,取周朝建成之意。後來直到周幽王父子時才遷都到鎬京,不過當時洛陽應該還是周朝首都,就比如商紂王是死在朝歌(今鶴壁),但商人當時的首都也還是殷墟(今安陽),所以西安的第一次都城從周算起總是有些不那麼讓人信服,而長安真正成為首都還是要說西漢。西漢時由劉邦建立,劉邦從芒碭山(今河南商丘)斬蛇起義開始,歷經6年建立漢朝,定都洛陽,當時劉邦說“吾行天下久矣,唯見洛陽”,加上西漢開國功臣清一色都是河南人和江蘇徐州人,而洛陽又是自古以來的都城,建都洛陽從各個方面來說都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就在劉邦在洛陽大宴群臣,論功封賞的時候有一個山東人名叫婁敬,去洛陽建了劉邦。婁敬見到劉邦就說“陛下都洛陽是欲與周室比隆?”劉邦說“是啊,周朝八百年呢。”然後婁敬說陛下和周室取天下的方式不同,現在諸侯環伺,關中地區地勢險要,萬一山東(函谷關以東)有變,陛下還可以擁有當年秦國的土地,隨後謀士張良也認為可以,於是劉邦才遷都關中硬件了這座長安城。所以長安之所以被選為都城是因為長安的險要!

那麼長安和洛陽到底誰更適合做都城呢?我覺得這個問題一千年前的唐朝皇帝唐玄宗已經給了答案“帝業初起,崤函乃金湯之固;天下大定,河雒為會同之府”,就是說打天下的時候,關中地勢險要可以憑藉這個立於不敗之地(婁敬勸劉邦遷都關中就是這個意思),等到天下平定下來,在洛陽這個地方治理天下會方便很多。所以我們可以看看歷史上從周朝到唐朝,洛陽與長安的關係基本是非常符合唐玄宗的概括的。

周朝時周武王定鼎洛陽之後,並沒有說廢棄鎬京否則也不會有周幽王身死鎬京之事,那麼周朝是怎麼對待鎬京的呢,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給了答案“

昔成王遷洛,猶存宗周;漢遷東都,京兆置尹”,也就是說周王遷居洛陽後,還保留著宗周鎬京,為什麼這麼做呢?東周時成書的《竹書紀年》回答說“無事則都洛師,宅土中,以號令天下;有事別居關內,阻四塞以守,竭嘗不據形勝以臨制天下哉。”這句話與唐玄宗的話豈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周朝離我們太遙遠,具體周朝怎麼做的我們確實難以獲知,只能根據史書來推測。我們再看看漢朝,西漢遷都關中之後,沒有了後顧之憂,於是劉邦與異性諸侯王的戰爭就開始了,史書中記載劉邦在遷都關中之後,在位八年先後八次回到洛陽,而每次到洛陽就意味著一個諸侯王即將被消滅,這何嘗不是憑藉關中之險峻保其根本,憑藉洛陽之地利而治理天下?

可有人會說了,在長安治理天下不也一樣嗎,幹嘛洛陽就比長安好呢?這個就是關中雖然地勢險要,但能困得住別人不進來,自己想出去不是也不容易嗎?所以西漢七國之亂時周勃聞亂軍沒有攻佔洛陽就知道叛亂可憑。另一方面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僻居西北,也是管理天下的難處之一,隋朝隋煬帝在遷都洛陽時說“今者漢王諒悖逆,毒被山東,遂使州縣或淪非所。此由關河懸遠,兵不赴急,加以幷州移戶,覆在河南”,意思就是首都裡國土的東南太遠。另外除了朝廷這邊管理天下困難,天下人到首都也不便,唐朝時唐太宗李世民營建洛陽時說“朕以洛陽土中,朝貢道均,意欲便民,故使營之”

所以長安所在關中地區地勢險要利於防守,洛陽位居天下之中利於管理天下,因此周朝,漢朝,唐朝紛紛以洛陽長安為東西二京。至於誰更適合做首都個人有個人的觀點吧。這個明朝陳健寫了一部《建都論》說到“按古今天下大都會有四:曰長安、曰洛陽、曰汴、曰燕。四者自昔帝王建都之地也,然論時宜地勢、盡善全美則皆不如洛陽,何也?夫建都之要,一形勢險固、二漕運便利、三居中而應四方,必三者備,而後可以言建都。長安雖據形勢而漕運艱難;汴居四方之中而平夷無險,四面受敵。惟洛陽三善鹹備,故宋范仲淹深欲營都,而時憚興作識者恨焉。”算是給你一個正面回答吧。

不過歷史已經歸於塵埃,早日的輝煌早已不再,只留一抹微笑,笑看人間!


雲星午夜


長安和洛陽都很適合做首都,而且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關係,缺一不可

中國歷史上兩個最著名的盛世王朝——漢朝和唐朝,都以長安和洛陽同時作為首都,而且一個是首都另一個就必然是陪都。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格局,自然是由於兩個城市的格局決定的。

看上一副地圖,我們可以看出,洛陽和長安之間隔著兩座關卡,從西到東分別是潼關和虎牢關。這兩座雄關也將北方分成兩個重要的區域——虎牢以東,是中原;潼關以西,則是關中。

關中,歷來是豪傑誕生的地方。中國歷史的第一、三次大一統都是來自關中地區——秦始皇自不必說,由關隴貴族集團代表的西魏、北周和隋、唐,全部起家自關中。這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但是長安也不是沒有缺點,最重要的就是土地貧瘠、無法養活過多的人口。易守難攻的優勢從反面來說,也就是交通不利的劣勢,外邊的大宗貨物很難進入長安。但是作為帝都,長安又必須容納足夠多的人口,這個問題就非常地棘手了。

所以才有了洛陽。洛陽地處中原,地勢平坦,運輸發達,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再加上洛陽身處洛水和黃河之間,再加上大運河的便利,非常容易運輸糧食和財物,正好能解決長安的問題。

因此,洛陽和長安長期作為帝國的雙京存在。唐朝初年,皇帝甚至經常在洛陽和長安來回折騰。哪怕是開元三十年盛世,李隆基也在洛陽住了十年有餘。而當長安沒落的時候,洛陽也就不可避免地衰微了。



青言論史


這個問題最好回答了,只要別睜眼說瞎話,懂點歷史都知道是洛陽更適合建都,所以建都時間更長,這是經過歷史檢驗的。



吉林大學出版社的《十三朝古都洛陽》中有言,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北京,兩千年中國看開封,三千年中國看西安,五千年中國看洛陽。誰更適合建都,這不很明顯嗎?有著千年的差距呢!



歷史不能改變:洛陽比長安早建都1000多年(夏斟潯,商西亳。西安周朝才建都),建都跨度也比西安久。建都史,洛陽1400多年,比西安900年也多幾百年,歷史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毫無疑問,洛陽比西安更適合建都。



(歷史是歷史,考古是考古。雖然洛陽二里頭遺址不確定是夏都還是商都,但洛陽肯定是歷史上記載的夏都斟潯所在地。)

其次,再拿幾個盛世舉例就知道了,:

周朝

周朝一建立,周武王就把九鼎遷到洛陽,“宅茲中國”,周公在洛陽“分陝而治”建明堂,制禮作樂,周成王“定鼎郟䣅”,周康王在洛陽分封典冊人口,周朝“成康之治”成於洛陽。周穆王西行,先來洛邑明堂祭祀再北渡黃河,西行回來又回洛師祭拜再回西鄭。可見西周的西安,就是陪稱,除了一個虛構的“烽火戲諸侯”其它毫無存在感(烽火臺是秦漢才有的,此故事是虛構)

銘文佐證洛陽(成周)為西周中心,西安(鎬)、寶雞(宗周)在銘文中出現的次數不及洛陽十分之一:





漢朝

再說漢朝,劉邦天下大定都洛陽,劉邦自己都說“吾行天下,唯見洛陽”,可見自夏商周三代皆為都城的洛陽,在先秦諸子心中的神聖地位。只不過劉邦覺得自己德行不夠,不敢媲美周朝在洛800年基業,所以才遷關中,看看《史記》,即使遷都,劉邦在位的多數時間都是在洛陽的,西漢的強盛是時代使然,也與來自徐州的劉氏的英明決策分不開,建都哪裡都會迎來強漢,與西安關係不大。


(不好意思,世界文化遺產長安-天山廊道路網的起點是洛陽,洛陽有4個遺產點,改名也改變不了事實)

(什麼叫天下之中:洛陽是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與絲綢之路的交點,中國唯一的雙遺產城市,正在準備申遺的萬里茶道,也交匯在洛陽)

東漢大家都知道了,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張衡渾天儀、地動儀耳熟能詳。絲綢之路第一次通到羅馬帝國(7000公里,比張騫到西域長了一倍吧)、羅馬帝國與日本第一次來洛陽朝拜(史上中歐,中日首次接觸),徹底解決外患,匈奴被打遠遁到歐洲。


(羅馬帝國僅有5次來華,4次到了洛陽,1次到了東吳都城鄂州)

隋朝

隋朝就更不用說了,隋朝留傳千古的大運河是從洛陽西苑開始的(現在是世界文化遺產),隋煬帝建的洛陽城一直沿用幾百年,而隋文帝建的長安大興城規劃失敗,用了50年,宮城太極宮低窪潮溼到唐朝就廢棄不能用,不得已就在城外建了大明宮。而洛陽城是按“天象”建的,洛陽城的“七天建築”,歷史無雙,其中定鼎門、含嘉倉都是世界文化遺產(一個是絲綢之路,一個是大運河的遺產點)。還有隋朝留下來的科舉制度,也是隋煬帝在洛陽開科取士的。至於西安,比較有名的恐怕就是隋文帝“就食洛陽”了,皇家都吃不飽飯,這在歷史上前無古人,後有來者:還是西安,唐朝的“逐糧天子”在西安聽到洛陽運的糧食來了,喜極而泣。皇家的溫飽都解決不了,歷史僅兩例都在西安。所以從物質條件上來說,洛陽建都條件更優。

洛陽“七天建築”華麗無比,天堂高150米左右,明堂高90米,整個隋唐,西安沒有超過60米的建築。

唐朝

歷史上的盛唐是指從唐高宗、武則天到唐玄宗開元之間,這段時間恰恰洛陽是都城,而天寶年間唐玄宗改洛陽為東京,遷回長安,就迎來了安史之亂,從此唐朝名存實亡,政令不出關中。

西安自唐之後消失在歷史舞臺,而洛陽還是北宋的西京,也是文化中心,之後的後梁、後唐、後晉依舊建都洛陽。洛陽的建都史,比西安早出夏商近千年,也比西安長近幾百年,歷史是唯一的見證者,洛陽比西安更適合建都。


長安泡饃


最早河南這片地方屬於苗蠻部落和東夷人混居,後來經過西邊來的炎黃帝部落的融合改造,才包含到華夏文明圈裡,後來,經過周滅商時、周公營洛時、秦滅韓魏時、東漢遷都洛陽時、隋朝煬帝遷居陪都洛陽時、武則天遷居陪都洛陽時、唐朝末年朱溫挾持唐哀帝遷都洛陽時都帶去大量關中子弟充實河南的漢人數量。不過又經歷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八王之亂時西晉國都洛陽是重點爭奪區)、沙陀族兒皇帝石敬瑭建立於洛陽的後晉、沙陀族建都洛陽的後唐、鮮卑族建都洛陽的北魏、東魏、五代十國時期、契丹滅後晉時、北宋向遼稱臣時、西夏騷擾北宋時、北宋靖康之難(金滅北宋攻入開封時)、蒙古滅金時(金朝後期國都是開封)、李自成三屠河南時、日本佔領河南時,這些時期的屠城屠殺,和異族建都的王朝的融合對於河南漢人數量的減少有很大影響,再加上1929、1936、1942、1960、1975……等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造成的人口大減,還有河南人的逃難、南遷。如今河南人都是其他地區人口對於河南人口的補充。雖然不是純漢人,但依然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河南有句俗語“西來的祖宗,東來的娘”。不然那麼多災難河南怎麼迅速恢復到一億人口的。











親爹親爹


歷史上最強盛的西周、秦、西漢、隋、唐都建都於長安,國土面積由商代的100萬平方公里經西周、秦、西漢、隋、唐發展到1251萬平方公里,增長了11.5倍。在長安建都的朝代開疆拓土了1151萬平方公里,其中未含炎黃二帝在陝西山西開拓的50萬平方公里。

在洛陽建都的東周,戰火紛飛,東周王控制範圍沒一個縣大,東漢沒發展,算是守住了西漢的國土,在洛陽建都的西晉時引起五胡亂華丟失大片領土,洛陽建都主要是東周、東漢和西晉。在整個河南建都的王朝的開疆拓土面積=商代的100萬平方公里—炎黃二帝在陝西山西開拓的50萬平方公里=50萬平方公里。


山水


得天下用長安,治天下用洛陽。

自西漢之後經濟中心開始東移,伴隨長安被戰亂損毀嚴重。但是它作為軍事中心的能力比洛陽強不少。

長安本身地形易守難攻,外有崤函把關,作為基地和後方再合適沒有,而且雖然經濟中心東移,但也不是當地就活得不好了。不過至唐中後期開始就徹底不行了。

洛陽當時交通四通八達,水陸暢通南北東西,隨著人口增加和周邊肥沃的土壤,成為經濟中心再正常不過,而且即使在商周時期,這裡也是天下九州的中心地帶。洛陽與長安當時的關係,跟現在北京與上海相似,但不同的是洛陽當時兼具政治中心的能力。東漢、三國時期的魏、晉,以及後來的李世民三次巡視洛陽並有遷都想法,後被隴西貴族阻止作罷。再後來,唐朝愈加強盛,外患越來越少,李治和武則天更是乾脆長居洛陽,便於統領天下,至鼎盛時期被稱神都,中國自古至今,這是唯一帶神字的城市,長安則相對顯冷清了一點。

至唐中後期唐朝皇帝再回長安,為什麼?因為唐王朝不再強盛了,時不時就會發生戰亂,呆在長安比在洛陽安全多了。洛陽被遺棄。

至於當時戰亂頻繁的三國和西晉為什麼還選擇洛陽,很簡單,當時胡人作亂嚴重,甚至被逼得下了殺胡令。長安及周邊本就胡戎混雜,當時的漢人更是十不存一,都城搬過去朝廷可能永無寧日,這時候的長安不是避風港,是虎狼穴。而且當時的經濟中心不在長安,要搬過去必須重建,當時的朝廷哪有閒錢,就近選擇較為富庶的洛陽及周邊地區是不二之選。


泥泥大人112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7e3db401a6c9f5827a76f4e3537ebff0\

中華第一古都長安


歷史不可改變,事實勝於雄辯。鑿鑿史實證明:西安最適合作為國都,而洛陽是陪都的不二選擇。建都於西安的朝代,都很強盛。在洛陽建都的,很快就會沒落,直至滅亡。長安,長治久安。洛陽,日落西山。


漢風唐韻828


這個問題在不同時期答案不同。長安在關中平原上,秦漢時期關中平原氣候溼潤,適合農作物生長,加上地理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所以適合作為首都。但是隨著氣候的變化,人口的增長對植被的破壞,關中平原的土地日益貧瘠,就不適合做首都了。


不沉的經遠


都不適合,長安或許靠近域外之地,很容易被輕鬆奪城。洛陽地域狹窄,雖然易守難攻,但一旦圍困就是死城。還是北京比較合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