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仁化省級古村落恩村:打造紅色魅力特色古村


「鄉村振興」仁化省級古村落恩村:打造紅色魅力特色古村


仁化縣城口鎮恩村是省級古村落,始建於宋朝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

恩村是革命老區村,早在1925年中共廣東省委派員到仁化開展農民運動,建立農民軍黨組織,並在恩村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紅軍長征期間還在該村修整。恩村還是省定貧困村,全村有貧困戶35戶84人,由東莞市鳳崗鎮和市文廣新局幫扶。

該村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合城口鎮建設紅色特色小鎮實際,依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紅色文化基因,著力打造紅色特色魅力古村。

如今,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美麗鄉村建設和精準扶貧等工作,恩村的村容村貌也煥然一新。


「鄉村振興」仁化省級古村落恩村:打造紅色魅力特色古村


恩村俯瞰圖。

黨建引領發揮戰鬥堡壘作用

該村黨支部現有黨員36名。通過落實“頭雁工程”“青苗工程”,培養2名黨組織書記和2名“兩委”委員後備人員。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通過開展“固定黨日+”動、常態化開展“三會一課”等工作,切實加強黨員教育,築牢黨員“聽黨話、跟黨走”的意識。通過開展“一線雙聯”活動,縣、鎮領導經常到城口村掛點包村指導,解決該村在鄉村振興和古村落保護等方面的問題。

據瞭解,恩村在古村保護和紅色村建設規劃工作中,支部通過把握方向、協調自治組織營造環境、聽取黨員群眾意見,並向上級提出建議,有效激發了黨員群眾在古村保護和紅色村建設中的主體意識,把群眾意願變成村“兩委”工作目標,把村黨組織意願轉變成黨員群眾自覺行動,進一步推動工作的開展,發揮戰鬥堡壘作用。


精準扶貧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

在幫扶單位的幫助下,恩村產業發展以柑橘為主,其中貢柑約500畝,已掛果的有300多畝年產量約150萬斤,沙糖桔800多畝,已掛果的約500多畝,年產量達125萬公斤。以上兩項年產值可達1300多萬元,激發產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同時,駐村工作隊廣開思路、紮實推進,實施了教育扶貧、產業扶貧、轉移就業扶貧、金融扶貧、危房改造、技術指導等一系列措施,幫助該村村民逐步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35戶84人中,已實現預脫貧23戶49人。


「鄉村振興」仁化省級古村落恩村:打造紅色魅力特色古村


恩村門樓。

發動群眾參與美麗鄉村建設

在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示範點建設工作中,恩村充分發揮村黨支部、村小組、村民理事會和鄉賢的作用,統一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美麗家園的思想。恩村大村村民戶數多、房屋老、佈局雜亂且亂搭建多,拆除難度很大。為了把工作落實下去,該村充分發揮黨員示範作用,帶頭拆除自家破舊房子,如蒙榮昌主動拆除自家圍牆,為清拆讓道,其他村民看到也就沒有了異議,積極配合拆除。自啟動以來,恩村村清理村巷道、屋前屋後及溝渠池塘溪河共18處,清理堆積物、雜草、淤泥及垃圾10噸,拆除危、舊、棄房及亂搭亂建、違章建築27處。


傳承文化營造文明鄉風


恩村古村民風淳樸,傳統文化深厚,歷來有新春拜祖、清明節祭祖和大廟打醮等活動,每逢佳節,村民都會組織自古沿襲下來的火龍慶瑞、水陸對歌和龍獅舞等表演。紅軍長征期間曾在恩村修整,留下了革命宣傳標語,並幫助當地村民打土匪惡霸,受到了村民的熱烈歡迎,期間有兩名紅軍烈士在恩村犧牲,村民還自發組織為他們修建墓地。村民致富後,更加發自內心地支持黨、擁護黨,進一步營造了更加和諧的氛圍。黨支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教育引領群眾的作用,傳承古村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制定村規民約,積極倡導守望相助、鄰里相幫的文明鄉風。

「鄉村振興」仁化省級古村落恩村:打造紅色魅力特色古村


「鄉村振興」仁化省級古村落恩村:打造紅色魅力特色古村


「鄉村振興」仁化省級古村落恩村:打造紅色魅力特色古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