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才兒童四歲時的抽象畫,體驗現代抽象藝術的美妙品質

淺談抽象藝術的誕生

從天才兒童四歲時的抽象畫,體驗現代抽象藝術的美妙品質

作者作品《冬日木林》3D混合材料

一個美國的抽象畫家曾經來到中國,對電視臺的記者說,因為照相機的發明,有了攝影師,寫實的繪畫失去了用武之地。鳳凰電視臺有個“鏹鏹三人行”的節目,一位嘉賓也說過相同的話,我認為這是非常錯誤的觀點,起碼,這說明許多人對藝術史還不甚瞭解,甚至是高層知識界的人物,或是藝術家本身。

從天才兒童四歲時的抽象畫,體驗現代抽象藝術的美妙品質

作者作品《冬日木林》局部

在巴黎盧浮宮對面,有另一個很出名的奧賽博物館,裡面掛著19世紀末法國新古典主義的大師盎格爾的作品,它們的繪畫細節部分,是現代攝影做不到的,起碼是現代的印刷技術不能與之匹敵。藝術走向抽象,是大眾視覺審美疲勞和藝術家求新的結果。從現代和古典的分水嶺法國印象主義,到馬蒂斯,米羅,畢加索和康定斯基,藝術完成了從具象到抽象的轉變,而當時的攝影,還處於粗糙的低級階段,說明了抽象藝術的誕生與攝影無關。反之攝影技術的高速發展,引發了藝術家創作出攝影感的繪畫:照相寫實主義,照樣成為世界名畫,掛在博物館裡。

從天才兒童四歲時的抽象畫,體驗現代抽象藝術的美妙品質

盎格爾油畫-肖像(1845)

對於抽象藝術是如何產生的問題,我不必再像老和尚唸經那樣大談二戰前後的歷史,列舉當時各社會,經濟,科學和哲學的狀況對視覺藝術的影響。抽象藝術已經誕生了100年,已有很多文章詳述這段歷史。人們已經普遍認可這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結果。但是許多人仍然心存疑惑:為什麼自己還是看不懂呢?西方几百年發展的繪畫能夠一目瞭然,為什麼到了近代和現代變得面目全非,如兒童遊戲?

我不再複述詳解抽象藝術發展的過程,是因為即使讀者完全瞭解抽象藝術的發展緣由,也未必能用心靈體驗抽象之美。讓一個人去經歷百年變遷,重坐二戰的歷史戰車,重溫抽象藝術的社會背景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人的審美心理也會先入為主,使他排斥新的不習慣的視覺。抽象藝術是當時的西方人在還沒有教育主導的情況下,由幾代學齡青年的更替中轉變過來的。因此,對抽象藝術的理解和欣賞,更多的是內在心理上適應和漸進。除了自我感受和改造之外,教育是一個最有效最快的捷徑。舉個不十分貼切的例子,小學中學的數學已經普及,高等數學不學肯定是不得其門而入的。人們普遍會承認對它的無知,但也不會追究,因為大多數人用不上也覺得與己無關。而藝術進入抽象階段似乎與自己有關了,特別是國內,幾千年的經驗文化歷史,人們總是拿已知的經驗去判斷一切,就得出了不是抽象畫作者腦子出了問題,就是自己的眼睛跟不上趟。因為這些作品隨處可見,眾所矚目,視而不見如同今天不會玩微博和微信,已被時代淘汰。

從天才兒童四歲時的抽象畫,體驗現代抽象藝術的美妙品質

墨爾本天才女童Aelita

有個爭議的例子反映了國內觀眾的美學觀。

我曾介紹過一位澳大利亞天才女童4歲時的抽象作品,圖文並茂,得到許多網友的讚歎。但是有一個網友調侃: “人類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總會做出一些奇怪的行為並得到部分或者全部認可。比如把大小便當作藥材相信能治病。比如4歲女童的所謂畫作。”我回答:“完全正確,反之亦然。人類在做出自以為正確的事卻被後來歷史證明不被認可,比如認為地球是方的,比如塑料袋的使用,等等。”

從天才兒童四歲時的抽象畫,體驗現代抽象藝術的美妙品質

Aelita不到兩歲時的作品

網友又回應:“我覺得畫作應該要能表達出一種精神或思想才能稱為藝術。這些畫真正的賣點其實是4歲,然而它到底表達了什麼?”我回答:“這些畫是有爭議的,我也認為有成年人的參與,但確實是好的作品。抽象藝術已被世界認可百年,對視覺演變有科學依據,是一個學術性的教育過程。視覺初級以自然為師,印象主義之前以寫實的主題意義為創作目的。之後以挖掘新視覺並造成觀眾共鳴為上乘,現有多人表示讚賞就是證明。”

從天才兒童四歲時的抽象畫,體驗現代抽象藝術的美妙品質

Aelita四歲時的作品

網友又追問:“大便入藥也被人讚賞過,是為了證明???”我又答道:“現代藝術有別於其它事物的特點是:獨一無二。大便複製品首次進入現代藝術展覽也被推崇,因為是首創,達達主義被藝術史記載就是這個原因。大便入藥目的是治病,當認識有害建康會被否定,兩者目的不同,價值標準也會不同,不可例比。”

從天才兒童四歲時的抽象畫,體驗現代抽象藝術的美妙品質

佯裝美國畫家的3歲雙胞胎作品

有位美籍華裔畫家朋友開了個玩笑,把一對三歲雙胞胎孫子的塗鴉拍照上網,說是兩位美國畫家的抽象新作。作品在微博上流傳,受到許多好評。我看到以後發評論說:“要看作品的年份,如果不是歷史的首創,兩位美國畫家應該拜4歲的墨爾本天才女童為師,好好體驗抽象藝術的美妙品質。”我的意思是此作品根本不能入流。朋友馬上給我私信,告訴我真相,我才知花時間寫評論是受了騙的,此時才感到“大便”網友的可愛之處。

如果能洞悉畫面的表象,就能證明一個事實:抽象,不是泛藝術的胡亂塗抹,它是跨越所有自然細節,直接抓住畫面結構對心理輻射的衝突與和諧,象音樂那樣舒發和表現著人類的情緒。它的結構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正是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野獸派和表現主義的綜合構圖技巧,和色彩對比和諧的運用。它的駕輕就熟的揮灑,是在深入學習和艱苦練習中獲得的。

從天才兒童四歲時的抽象畫,體驗現代抽象藝術的美妙品質

Artist:H.H.Dorje Chang Buddha III

由此可見,知識是打開心靈窗戶的鑰匙。但是窗戶打開未必能接受外來事物,就好像器官移植的排斥現象。視覺習慣形成經驗,成為排斥異物心理屏障。抽象藝術要被人們接受,必須要有一個教育,實踐,再教育,再實踐的漸進式心理轉變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