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八國聯軍糟蹋圓明園的時候放過了故宮?

用戶6119872914585


大清朝閉關鎖國,統治者一直沉醉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不肯醒來,直到鴉片戰爭開始,這些鼠目寸光的統治者們終於意識到了大清已經和世界差距太遠了。



1860年,英法聯軍區區數千人就戰勝了擁有幾十萬精銳之師的大清王朝,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城,對北京大肆掠奪,值錢的東西能帶走就帶走,帶不走就直接燒了毀了。現在外國就有許多的文物都是從這裡流傳出去的,個個都是價值連城的寶貝,例如十二生肖頭像,如果用錢衡量的話每個都價值上億。


英法這兩個強盜衝進圓明園,將圓明園內洗劫一空,搶完東西還不算,還把這座精美的皇家園林一把火給燒了。可能很多人就有個疑問,為什麼英法燒了圓明園卻沒有燒燬紫禁城?

有許多人說因為紫禁城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英法聯軍不想毀了這件瑰寶。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想到這麼荒謬的想法,我想說的是英法聯軍如果珍惜中華文明,就不會火燒圓明園。


他們不燒紫禁城的目的就是為了給清朝統治者留一點情面,好讓統治者繼續做天朝上國的美夢。而燒燬圓明園是給清朝統治者的一個警告,其實就是英法想繼續掠奪中國,但是他們只有上萬人,想要把中國吃乾淨是不可能的,這時候他們就需要一個工具或者說是一個傀儡政權,幫助他們掠奪。


麥地傳奇


首先,燒園子的是英法聯軍,不是八國聯軍,是英法聯軍攻進圓明園,火燒了我們的園子,搶走了裡面的寶貝。

那為什麼當時不進攻紫禁宮,搶故宮裡更好的東西呢?而到了後面,八國聯軍打進來時,為什麼沒有搶故宮裡的東西呢?



說起來,故宮曾經有三次可能面臨滅頂之災,一次是英法聯軍打進來時,一次是八國聯軍打進來時,另一次就是日本打進來時。

這三次,故宮都是天佑紫禁,都逃過了。這是為什麼呢?

要搞清楚這個,我們先聊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英法聯軍只燒圓明園,不燒故宮。

首先我們要清楚英法聯軍為什麼要打進來。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英法兩國要跟清政府做生意,要開放所有的口岸,讓英國人在中國全境都去得,可能有的人說,這很正常啊,大家做生意嘛。其實,這裡面有貿易保護的問題,資本主義是有趨向性的,就是越發達的國家越有先發優勢,如果讓西方國家能夠在中國做任何他們想做的生意,那中國基本上就沒有辦法自己搞發展了,只能淪為西方社會的附庸。



當然,清政府可能沒想這麼遠,人家就是天朝上國,不愛搭理你們,可能也隱約感受到了如果洋人進來的太多,對皇室的統治絕對是個壞事。

清朝不同意,人家就找藉口打過來了。所以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要達成協議,讓中國全境放開。

那打劫搶東西,只是順手的事情。

而燒圓明園就是一個手段,一個迫使清政府屈服的手段,給清政府製造壓力,那為什麼燒這個園子不燒故宮呢,那是因為圓林畢竟是行宮,有一定的政治象徵意義,但又不像故宮一樣地位那麼高。



要是把故宮也燒了,那等於是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清政府完蛋,他們要籤通關協議,找誰蓋單去,畢竟當時也沒有反政府武裝可以扶持啊。

當時,英法聯軍確實也威脅了,說燒圓明園只是第一步,如果還不答應,那就燒你們的紫禁城。燒園子時,清皇室還真不著急,就是一個郊野別墅,燒了就燒了,以後再建就是,聽到燒北京城,燒紫禁城,這才慌了,趕緊出來籤協議。

這是第一個問題,為什麼燒園子不燒故宮,說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八國聯軍打進北京,不搶故宮呢?裡面的好東西可是很多啊。



這裡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八國聯軍是要打服清政府,而不是消滅清政府,他們需要清政府出面給他們寫一個服字,而不是徹底滅了清政府。那紫禁城就是最後的底線,如果紫禁城都被燒了,那就斷了後路。

所以根本原因跟上一次一樣。但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就是八國聯軍已經集結在紫禁城下,準備強攻了,如果強攻,故宮可能就要受到建成以來最大的破壞,什麼太和殿午門能不能保住就不好說了。

這個時候,八國聯軍的一個翻譯起了一點作用,這個翻譯是個日本人,叫川島浪速,就是下圖左邊這位,不說還真看不出是個日本人。



他當時就在軍中,他出面表示不要武力進攻,應該不戰而下人城,利用談判來解決問題,結果他一喊話,守城的禁衛真的就投降了。

川島浪速代表八國聯軍表了態,只要投降,就保證紫禁城的安全,那城門一開,八國聯軍的人進來了,在宮裡搞了大閱兵,炫耀了一下,還真沒搶。

到了清皇室回來一看,皇宮還在,沒多大損失,確實是意外之喜,不幸中的大幸。

後面,清朝的王爺善耆還跟這個川島浪速結為兄弟,並把自己的女兒送給川島浪速當養女,這個女兒就是很有名的川島芳子了。就是不知道善耆要是知道這個川島浪速還曾經那啥養女會怎麼想了。



這個川島浪速其實是一個日本間諜,後面又搞偽滿州運動,是日本國內興亞會的成員。他留著紫禁城,是不是想著以後留著給日本皇室用,那就不知道了。

最後一個問題,日本佔領北京,為什麼也沒搶故宮。

一是沒什麼可搶的,我們知道凱申物流是世界一級棒的物流系統,現在的申通順豐都遠遠不及,紫禁城在民國就成為了故宮博物館,日本人打進來時,當時的文物都運去了。搶也搶不到什麼東西。

另外,日本跟清皇室的遺老還有合作關係,搶不到東西,反而得罪了合作伙伴,那得不償失。

最後,還是那個問題,可能小日本也有心思,要是全部佔領了中國,那紫禁城可以安置日本皇室嘛,畢竟日本皇室遷到我們中國來,那可是豐臣秀吉時就有的念頭了。


腦洞歷史觀


其實真正糟蹋圓明園的是英法聯軍,後來想重修,但是因為資金緊張一直耽擱,但也有所修復,沒想到1900年八國聯軍再一次入侵,使得圓明園再一次受到重創,這次參與的還有自己國家的土匪。即使是這樣都還可以修復,可是軍閥割據時又遭到損壞,這不要緊只要有錢都還可以重修,其實圓明園有的文物已經搬到頤和園了,最重要的是1940年日寇佔領,要開荒種糧,平山填湖,清朝經營了150多年的圓明園徹底蕩然無存。新中國成立之後開始保護,結果又破壞一次,基本上也就是現在看到的模樣了。



(圓明園復原圖)

言歸正傳,八國聯軍為何只擄掠圓明園而沒有動紫禁城?

題主這個問題的含義是個好問題,可是總覺得不對勁,因為圓明園真正損壞最厲害的一次就是英法聯軍摧毀的那一次。還有也沒有放過故宮只是沒有進行破壞性的搶劫,故宮的很多文物也同樣遭到擄掠。


(故宮)

之所以沒有動故宮有很多因素:

一是他們本身的目的,如果說把紫禁城給破壞了,那不等於直接和清政府翻臉嗎?他們要的只是財富和控制清廷,而圓明園只是皇帝的一個園子,遠遠沒有故宮的影響大,古代一直都有大城必野戰的說法,意思就是在大城,尤其是都城,大部分是不會在此地進行攻堅戰,摧毀戰的,相信國外也是有的。如果貿然為之,很有可能激怒整個清朝,他們連九五之尊象徵的宮殿都摧毀了,清朝還會不抵抗嗎?況且無論是英法聯軍還是八國聯軍時期,很大程度上都是清廷軟弱無能不抵抗才輸的,瞭解過的都知道,清廷的兵力和武器都在他們之上,連八國聯軍自己都說這場戰爭都不知道怎麼贏的。


二是世界輿論;英軍認為摧毀圓明園可以報一箭之仇,因為之前他們的人在圓明園受到了恭親王的侮辱(恭親王答應他們原數送回39個俘虜,結果只有19個被送回去,其餘的都被折磨致死)。而法國認為只有紫禁城被毀才能讓皇家顏面掃地,最後清廷交出了安定門,他們認為只能摧毀圓明園了,因為如果再去毀掉紫禁城就是背信棄義了,這樣做無論從哪裡說都說不過去,所以只能搶文物了。


三是談判的有效進行;這些國家最主要的是想和中國通商,而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保住政權,保住皇位,雙方各取所需,但是圓明園是必須要動的,必須要震懾清政府,毀圓明園又不會激起民憤,因為這只是為皇族服務的一個場所。



最後一個原因,也是比較重要的,要火燒故宮恐怕也沒那麼容易吧!先不說有重兵把守,城外的護城河也不是用來看的,他們原本打算把圓明園夷為平地來解氣,結果因為太大了,只能破壞了。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評論點贊】


羽評郡主


不少人存在誤區,以為圓明園是萬惡的八國聯軍在1900年乾的。

但實際上,八國聯軍根本沒去圓明園,而火燒圓明園的應該是1860年的英法聯軍。

那麼,為什麼英法聯軍會火燒圓明園呢?

以往我們會說,英法聯軍是萬惡的侵略者,毫無人性。但隨著歷史的逐漸揭開,事情遠不如我們所想象的那麼簡單。



英法聯軍在1860年其實最初不是來打仗的,而是來換約的。因為清政府在1858年與英法美俄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允許西方國家的公使進駐北京。

放在今天這個很正常,但在那時候,咸豐帝卻極度不理解,他不希望列強公使進駐北京,所以他玩起了老一套,指示欽差大臣桂良,儘量拖一拖列強,不要讓他們進北京。

但列強執意要進駐北京,並且要在北京皇帝的眼前交換《天津條約》的批准書,還提出在咸豐帝面前使用握手禮而不是跪拜禮。桂良一聽這事,可了不得,所以先是想著把他們往上海領,在上海換約。後來又提在天津附近的北塘換約,美俄兩國答應來了,但英法不答應,就來到大沽,想跟當地官員談談,看能不能讓他們從這裡過去,去北京換約。沒想到,大沽炮臺守軍直接開打,英法聯軍沒準備,所以清軍打贏了。



咸豐一聽,立即指示撕毀條約。英法急了,心想這也太沒契約精神了,就調重兵攻破了大沽和天津,然後朝北京來。僧格林沁在通州用蒙古騎兵跟英法聯軍扛,戰敗。咸豐帝見狀,跑承德去了,留下恭親王奕訢談判。不過清軍俘虜了三十多個英軍,其中還有英國的外交官巴夏禮。奕訢跟僧格林沁一合計,乾脆把他們這群人扣下,然後以撤兵為交換條件,讓英法撤兵。英法繼續打,把俘虜又搶回來了。搶回來之後發現,俘虜全都遭到了虐待。英法聯軍氣急敗壞,心想這也太不講規矩了,不僅虐待俘虜,還無故扣押外國使節,既然是你不文明在先,那就別怪我也用這種不文明的手段來報復你了。於是他們放火燒了圓明園。

這才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相。



至於他們為什麼沒有燒故宮,可能因為圓明園是皇家園林,而故宮是政府所在地,在西方人看來毀掉政府所在地,那是與該國為敵的一種表現。當時英法等列強主要還是想達到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擴大權益,打開中國市場,好便利他們商品輸出,而不是與清政府作對為敵。


達摩說


圓明園遭遇最大的浩劫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攻破北京城之後,在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首領額爾金和格蘭特命令3500人衝入圓明園,縱火燒燬了有著“萬園之園”稱號的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息,整個煙雲籠罩北京城多日才散去。



圓明園掠奪珍寶

圓明園的珍寶不亞於北京紫禁城。圓明園內珍寶以金銀玉器、絲綢陶瓷類最多。而紫禁城中的珍寶以古玩字畫居多。兩相比較之下,英法聯軍認為圓明園中的珍寶要遠遠多於紫禁城。

1860年10月7日,英法聯軍進入圓明園之時,一眼望去,滿是珠寶,所以軍隊失控,把整個圓明園的珍寶洗劫一空。當時進入圓明園的英法聯軍普通士兵爭搶的珍寶,足夠一生受用,將領更是掠奪了無數財富。



英法聯軍為報復咸豐皇帝

英法聯軍攻破天津後,咸豐皇帝派人議和,但是卻因為雙方談和出現問題,僧格林沁綁架了英法聯軍的談判使者巴夏禮等39人,這個命令是咸豐皇帝下達的。

在綁架了巴夏禮等39人之後,清廷方面對他們實施虐待,除巴夏禮之外,其餘的人被押解到了圓明園。當這些人質獲救之後,只活下來了19人。

這時英法聯軍決定報復清朝的統治者。所以採取了兩種方案。一種是火燒紫禁城,一種是火燒圓明園。



選定圓明園

英法聯軍經過商議,決定火燒圓明園。

一來是因為,名義上紫禁城是國家權力中樞,是國家的象徵。反觀圓明園是皇傢俬人園林。

二來;英法聯軍根本不可能佔據清朝的國土,所以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軟弱的中國代理。火燒圓明園可以起到威懾作用,而且不失談判威脅的籌碼(紫禁城)。

反觀如果火燒紫禁城,很可能會引起清政府和人民的強烈反抗,有損最終的利益。

第三;可以捎帶抹殺洗劫圓明園的罪行。而且名義上也是為自己的使者復仇。



第四;故宮倖免於難也有一個原因就是,故宮安定門在英法聯軍入侵之時,便開門投降了,這時的紫禁城是降城,國際社會輿論上是不能對降城動武的。反觀圓明園在英法聯軍入侵時,做出了抵抗,也因此給了英法聯軍藉口。


我是越關


首先要說,這個問題其實是犯了常識性錯誤,火燒圓明園的並不是八國聯軍,而是英法聯軍。

所以問題應該是:英法聯軍為什麼放過了故宮?

好吧司馬這就和大家來探討一下。圓明園,是個什麼園子呢?是大清國皇帝的私家花園。打滿清入關那些年起,他們就覺得北京太熱太乾燥,加上皇宮裡院院相套,所有的溪溝水流又太過平緩,幾乎就是不流動的死水,景也就是那些個景,所以大清國的皇帝們便有些厭倦了。

這厭倦,到康熙皇帝那會,就成為了在外修園子的舉動,而且一直修了一百多年,直到道光年間,仍在持續改建和裝飾。每年夏天,大清皇帝就到此避暑,因此有“夏宮”之別稱。和紫禁城相比,圓明園顯然是一座非正式的皇宮,是皇帝的別墅,是皇帝的私產。打個比方,紫禁城是大清國的,但圓明園,就是大清皇帝的。

所以,英法聯軍入京之後,在圓明園和紫禁城這倆座建築之上便有一種衡量。如果燒了紫禁城,對大清的震撼必然是極大的,可結果也很可能會把皇帝逼到絕路上,非要跟你們洋人決一死戰不可。當然,英法也不怕跟皇帝死戰,但畢竟代價會更大。而燒圓明園,對大清也有震撼,皇帝可能就會服軟了,因為燒的是你皇家的園子,再不好好說話,那下一個就是你皇家的宮殿了。

而另一個道理,就是清政府曾經把英國外交官巴夏禮一行39人截拿扣押,據說就關押在圓明園裡。因為這個緣故,英國全權代表詹姆士·布魯斯將焚燬圓明園列入議和先決條件。

所以最終,三千五百名侵略軍並未進入紫禁城,而是開往圓明園。

此後,便是舉世震驚的“火燒圓明園事件”。而在事件發生之後,大清帝國果然屈服了,成為了一個比較容易溝通、也比較容易欺負的“外國權益代理人”。英法的目的就此達到——與日俄相比,英法式侵略主要是為了獲得某些權益,對土地的胃口倒不見得大。而日俄,那就是權益要土地也要了。所以,英法侵略,是隻打清軍燒清朝的園子,迫使大清國皇帝低頭;而日俄呢,是先打清軍,再殺大清國的人,最後奪取大清國的土地。

順便說一句,大清國的百姓,這裡指的是北京這邊距離圓明園比較近的滿人和漢人,他們聽說大清的園子被洋鬼子給燒了,他們的直接反應是:嘿!趕緊去看看,說不定洋鬼子不識貨,有漏下的上好寶貝,說不定咱就撿到了呢!

對於這些人,你可以指責他們不愛大清,但問題是:大清何嘗愛過他們?這裡的他們,包括大多數滿人,也包括大多數漢人。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不但無厘頭,而且相當的缺乏歷史常識。八國聯軍糟蹋過圓明園嗎?他們放過故宮了嗎?

糟蹋圓明園的是誰?不是八國聯軍,是英法聯軍!圓明園被洗劫一空是1860年的事情,那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中,清軍在八里橋慘敗後敵人長驅直入攻入北京城,為了給“中國人一點教訓”,他們才把這座清朝皇帝用來度假的“萬園之園”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並在搶劫一空以後放了一把大火。

而八國聯軍是什麼時候的事情?那是四十年後因為拳匪作亂,導致使館被圍,讓洋人有了藉口登陸保護使館,才有了庚子國變。這一回他們的老前輩已經把圓明園給燒掉了,北京城最好玩、最好搶的地方,自然就是紫禁城了。放過故宮?糊弄鬼呢?

洋人都坐在龍椅上擺pose了,題主啊,你叫我說你什麼好啊!



青言論史


圓明園被燒了兩次,第一次是在1860被英法聯軍燒的,第二次是在1900年八國聯軍清華,為了掩蓋罪行又燒了一次。(這是什麼邏輯),但是兩次戰爭故宮都倖免遇難。

其實八國聯軍沒燒故宮並不是因為上天保佑,也不是八國聯軍良心發現,當時中國其實還在封建時期,故宮不只是代表著皇權,在很多中國人心中,故宮更是中國人的一種精神象徵,就像文化正統,燒了必然會引起更多中國人的反抗。他們侵略中國是為了財寶,為了統治,沒必要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再說八國聯軍侵華,他們還有一個看著很冠冕堂皇的藉口,幫滿清鎮壓義和團,該搶的差不多就好,再說了之後還要和清朝談判,把故宮也搶了燒了,那麼只會讓局面更僵,之後想要更大的利益也就不那麼好開口了。燒圓明園就像給清朝政府一個懲罰一樣,另外當時恭親王奕欣還在北京和八國聯軍周旋,也讓故宮免遭毒手。

所以當時八國聯軍對待故宮,要求進行一定的保護,軍隊不騷擾紫禁城,允許搶劫紫禁城外的其他區域,八國聯軍攻下北平後,在紫禁城外閱兵逼迫滿清和談,也希望藉此把滿清變成一個傀儡政府。


玄坤


“糟蹋”這個詞挺讓人浮想聯翩的。原諒我,我是看到這個詞進來的。

八國聯軍那就是1900年庚子之役了。老實說,八國聯軍禍害過圓明園嗎?這個卻不曾聽聞。

事實很簡單啊,火燒圓明園的是何時何人啊?那是1860年英法之役給英法聯軍禍害的啊,如何算到八國聯軍的頭上呢?

關於這點常識,還真應該普及一下,因為鬧出的笑話實在太多了。



經典笑話一則如下:

某日曆史老師問小明誰燒了圓明園,小明惶惑地說:不是我燒的!

老師怒而給其土豪爸爸打電話:你家兒子近來太不像話了,我問他圓明園是誰燒的,他竟然回答不是他燒的!

第二天,小明爸爸給老師打電話:對不起老師!昨晚我狠狠揍了他一頓,他承認是他燒的了!多少錢,咱賠!

第三天,歷史老師把這笑話說給校長聽,校長聽了說:燒了就燒了,他爹是政協委員、知名企業家、市長身邊的紅人,贊助過我們學校不少,算了算了!哦,對了,那啥圓明園是幹啥的?燒了叫他爹再蓋一個嘛!



第四天,深感無奈與憤怒的歷史老師致電教育局長,後者一聽大為緊張:趕緊封鎖消息,千萬不要讓記者知道是我們學校的學生燒的,那位同學先安排他轉學…

第五天,市長親自來校痛斥校長:你個龜兒子,給我惹出那麼大亂子!我問你,火勢控制了沒有?消防來了嗎?傷亡情況如何?

笑話還可以繼續編,不過離題太遠,就不往下了(有才者繼續!)。

言歸正傳。1900年八國聯軍沒有燒圓明園不用多少了,因為圓明園此時已是廢園,沒燒的價值,至於之後新建的頤和園,八國聯軍也怎麼騷擾。

至於紫禁城,倒是被八國聯軍給控制了,但並沒有破壞,只舉行過一次閱兵(奇恥大辱)。之後,紫禁城就被封閉並加以保護起來了。



當然,在被佔領後的一年多時間中,也有一些軍官帶著家眷之類進去參觀過,其間瓜田李下,偷竊了小件寶物也是有的,這個可以從各種回憶錄中找到蛛絲馬跡。

總體而言,庚子年的八國聯軍在京城大肆搶掠,但對紫禁城沒有什麼大的破壞,這也是歷史的事實。

其中的原因,一來是文物保護的文明意識,二來也是擔心中外關係就此搞僵,反而得不償失吧!


坑爹史冊


首先指出一個問題中的錯誤,“糟蹋”圓明園的最主要的應該是1860年攻入北京的“英法聯軍”。雖然後來八國聯軍佔領北京的時候,對圓明園再次劫掠,但是自從英法聯軍洗劫之後,圓明園雖有重建,卻始終沒有完成,八國聯軍對圓明園的破壞遠比不上英法聯軍的暴行。

相對於圓明園,清朝的紫禁城,同樣用於無數的奇珍異寶,卻都逃過了劫難。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當時英法聯軍的統帥額爾金確實有過燒燬紫禁城的計劃,但是最終沒有實施,而是將圓明園作為主要的洩憤目標。

我認為這其中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1、圓明園和紫禁城的

意義不同,圓明園是皇家園林,屬於清朝王室的私人財產,而紫禁城則代表著清朝政府,如果燒燬紫禁城勢必會激起激烈的反抗。

2、以“焚燬紫禁城”,要挾清政府,能起到非常好的威懾作用,使得聯軍在和清政府的談判中能佔有非常主動的地位。

3、列強入侵中國的主要目的就是攫取利益,他們需要一個聽話,軟弱的“代理人”來幫助他們實現,在當時看來清政府是最佳的選擇,如果焚燒了紫禁城,有兩個可能,一是徹底激怒清政府,二是親手毀了清政府。

基於以上原因,雖然列強兩次攻入北京,在北京城大肆劫掠,但是紫禁城卻能免於一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