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詩與遠方,二戰的枝形閃電

走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古時的夜郎之地,在萬峰流翠間,尋訪歷史的足跡。“晴山千峰翠,隆地萬物華”,古金州十八景之一的晴隆是必去景點之一。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詩與遠方,二戰的枝形閃電


晴隆——徐霞客的詩與遠方

晴隆,位於貴州、雲南、廣西三省交叉處,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這裡是曾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詩與遠方。徐霞客,出身富庶之家,卻鍾情于山水景觀,少年時的他便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晚年時期,有了充足的遊歷經驗後,徐霞客一路跋山涉水,來到了這個心之所向的地方——晴隆。在這裡的三天三夜,徐霞客把他心中的詩與遠方寫進《黔遊日記》裡,留下了珍貴的記錄。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詩與遠方,二戰的枝形閃電


在晴隆縣城南郊一公里處,有一處古驛道,叫做鴉關,當地人又稱半關。早在宋元時代,便有行人在此艱難跋涉。 “鳥道千重”、“猿猱莫渡”。滇黔驛道,古驛道橫跨北盤江,長期依賴舟渡。徐霞客在《黔遊日記》中記載:“日過牛馬千百群,皆負重而趨者。”他看見,還有大象從橋上通過。於是寫道:“望之飄渺,然踐之則屹然不動。”

這裡便是二十四道拐的所在地。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詩與遠方,二戰的枝形閃電


如今我們看見的二十四道拐,卻和美國大兵緊密相連。

一張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在二戰題材的網站上,會看到這樣一張老照片:一支長長的美軍車隊,正艱難地攀爬在高山公路上,24個呈180度的回頭彎,相套相繞直上山頂。這張黑白照片登上了美國的《Life》(生活週刊)的封面和《National Geographic》(美國國家地理),標註為“中國境內史迪威路之二十四拐”並引起世人的震驚與關注。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詩與遠方,二戰的枝形閃電


晴隆,隨處在偏僻的大山裡,卻是中國西南抗戰運輸史上一個重要的節點。二戰爆發後,中國沿海各港口均被日軍封鎖,美國的援華物資經過滇緬公路到達昆明以後必須要經“二十四道拐”的滇黔公路才能送到前線和“陪都”重慶。抗戰中後期,每天平均有3000多輛運送抗戰物資的大卡車,晝夜不停的經過晴隆“二十四道拐”,向當時的戰時首都重慶輸送戰備物資。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緬印戰區交通大動脈,承擔著國際援華物資的運輸任務。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詩與遠方,二戰的枝形閃電


修建二十四道拐,是一項溶著血與汗的民心工程。

1942年,美軍工程兵某部來華修築滇黔公路。駐紮沙子嶺的第1880工兵營,在連長麥頓率領下負責對24道拐施工。11月,天氣漸冷。晴隆各族人民攜具裹糧,急赴工地,憑著一腔熱血,劈山鑿石,僅用6個月就修通了這條被美國總統羅斯福譽為“人間奇蹟”的24道拐。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詩與遠方,二戰的枝形閃電


曾在美國1880工兵營擔任翻譯的林孔勳老先生說,“當年這裡時常發生土崩,翻車非常頻繁,幾乎每天都能看見有車翻倒在路邊,有時車裡運送的軍火還會發生爆炸。美軍司機開車通過這條路時,嘴裡總會不停地向上帝祈禱。”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詩與遠方,二戰的枝形閃電


六個月,僅僅是一百八十個日出日落、兩個季節的更替,在歷史長河中轉瞬即逝。但是在抗戰的生命線上,卻意味著對日寇戰略封鎖的徹底粉碎!

史迪威與二十四道拐

從觀景臺上眺望二十四道拐,歷史彷彿在這一刻定格。山腳下的史迪威美軍小鎮上,鄉村酒吧、療養中心、峽谷酒店卻又顯示著歲月的更替。曾經的硝煙瀰漫處,如今是原生態休閒養生地。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詩與遠方,二戰的枝形閃電

1945年,第一批由美軍駕駛的車隊通過中印公路到達重慶,蔣介石在重慶發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義》講話,並在慶祝儀式上宣佈:“我們打破了敵人對中國的包圍。請允許我以約瑟夫·史迪威將軍的名字為這條公路命名,紀念他傑出的貢獻,紀念他指揮下的盟軍部隊和中國軍隊在緬甸戰役中以及修築公路的過程中做出的卓越貢獻。”滇黔公路也成為新命名的“史迪威公路”的一部分,二十四道拐由此隨史迪威公路載入史冊。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詩與遠方,二戰的枝形閃電

史迪威,在美軍加油站,我仔細端詳著他的蠟像。手裡拿著菸捲,神情安詳柔和。這位在二戰中曾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中國駐印軍司令的美國人,在2015年榮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詩與遠方,二戰的枝形閃電

歷經七十多年風雨滄桑,二十四道拐上,當時建造的水泥擋牆現在依然堅固耐用,為了表達對美國工兵的敬意,這些擋牆被稱為“美軍牆”。它們見證了二戰期間,中美兩國共同對抗日本法西斯的戰火友誼,無論現在世界格局如何變化,在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期間,美國軍民進行的無私援助,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詩與遠方,二戰的枝形閃電

從觀景臺來到山腳下,“二十四道拐第1拐”的石碑旁,還立著一塊國務院確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二十四道拐只允許行人步行參觀,從第一拐向裡望去,沙礫斑駁,昔日的崢嶸歲月似乎浮現了眼前。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詩與遠方,二戰的枝形閃電

 “好花紅來好花紅,好花生在刺藜蓬,好花生在刺藜樹,哪朵向陽哪朵紅。” 這首由南彝組合唱的《好花紅》成為電視劇《二十四道拐》的片尾曲。暗淡了刀光劍影,如今的二十四道拐以它秀美的自然風光,成為天人合一的休閒度假好去處。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詩與遠方,二戰的枝形閃電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詩與遠方,二戰的枝形閃電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詩與遠方,二戰的枝形閃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