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诗与远方,二战的枝形闪电

走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古时的夜郎之地,在万峰流翠间,寻访历史的足迹。“晴山千峰翠,隆地万物华”,古金州十八景之一的晴隆是必去景点之一。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诗与远方,二战的枝形闪电


晴隆——徐霞客的诗与远方

晴隆,位于贵州、云南、广西三省交叉处,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这里是曾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诗与远方。徐霞客,出身富庶之家,却钟情于山水景观,少年时的他便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晚年时期,有了充足的游历经验后,徐霞客一路跋山涉水,来到了这个心之所向的地方——晴隆。在这里的三天三夜,徐霞客把他心中的诗与远方写进《黔游日记》里,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诗与远方,二战的枝形闪电


在晴隆县城南郊一公里处,有一处古驿道,叫做鸦关,当地人又称半关。早在宋元时代,便有行人在此艰难跋涉。 “鸟道千重”、“猿猱莫渡”。滇黔驿道,古驿道横跨北盘江,长期依赖舟渡。徐霞客在《黔游日记》中记载:“日过牛马千百群,皆负重而趋者。”他看见,还有大象从桥上通过。于是写道:“望之飘渺,然践之则屹然不动。”

这里便是二十四道拐的所在地。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诗与远方,二战的枝形闪电


如今我们看见的二十四道拐,却和美国大兵紧密相连。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在二战题材的网站上,会看到这样一张老照片:一支长长的美军车队,正艰难地攀爬在高山公路上,24个呈180度的回头弯,相套相绕直上山顶。这张黑白照片登上了美国的《Life》(生活周刊)的封面和《National Geographic》(美国国家地理),标注为“中国境内史迪威路之二十四拐”并引起世人的震惊与关注。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诗与远方,二战的枝形闪电


晴隆,随处在偏僻的大山里,却是中国西南抗战运输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二战爆发后,中国沿海各港口均被日军封锁,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公路才能送到前线和“陪都”重庆。抗战中后期,每天平均有3000多辆运送抗战物资的大卡车,昼夜不停的经过晴隆“二十四道拐”,向当时的战时首都重庆输送战备物资。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诗与远方,二战的枝形闪电


修建二十四道拐,是一项溶着血与汗的民心工程。

1942年,美军工程兵某部来华修筑滇黔公路。驻扎沙子岭的第1880工兵营,在连长麦顿率领下负责对24道拐施工。11月,天气渐冷。晴隆各族人民携具裹粮,急赴工地,凭着一腔热血,劈山凿石,仅用6个月就修通了这条被美国总统罗斯福誉为“人间奇迹”的24道拐。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诗与远方,二战的枝形闪电


曾在美国1880工兵营担任翻译的林孔勋老先生说,“当年这里时常发生土崩,翻车非常频繁,几乎每天都能看见有车翻倒在路边,有时车里运送的军火还会发生爆炸。美军司机开车通过这条路时,嘴里总会不停地向上帝祈祷。”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诗与远方,二战的枝形闪电


六个月,仅仅是一百八十个日出日落、两个季节的更替,在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但是在抗战的生命线上,却意味着对日寇战略封锁的彻底粉碎!

史迪威与二十四道拐

从观景台上眺望二十四道拐,历史仿佛在这一刻定格。山脚下的史迪威美军小镇上,乡村酒吧、疗养中心、峡谷酒店却又显示着岁月的更替。曾经的硝烟弥漫处,如今是原生态休闲养生地。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诗与远方,二战的枝形闪电

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讲话,并在庆祝仪式上宣布:“我们打破了敌人对中国的包围。请允许我以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名字为这条公路命名,纪念他杰出的贡献,纪念他指挥下的盟军部队和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役中以及修筑公路的过程中做出的卓越贡献。”滇黔公路也成为新命名的“史迪威公路”的一部分,二十四道拐由此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诗与远方,二战的枝形闪电

史迪威,在美军加油站,我仔细端详着他的蜡像。手里拿着烟卷,神情安详柔和。这位在二战中曾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国驻印军司令的美国人,在2015年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诗与远方,二战的枝形闪电

历经七十多年风雨沧桑,二十四道拐上,当时建造的水泥挡墙现在依然坚固耐用,为了表达对美国工兵的敬意,这些挡墙被称为“美军墙”。它们见证了二战期间,中美两国共同对抗日本法西斯的战火友谊,无论现在世界格局如何变化,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军民进行的无私援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诗与远方,二战的枝形闪电

从观景台来到山脚下,“二十四道拐第1拐”的石碑旁,还立着一块国务院确认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二十四道拐只允许行人步行参观,从第一拐向里望去,沙砾斑驳,昔日的峥嵘岁月似乎浮现了眼前。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诗与远方,二战的枝形闪电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刺藜蓬,好花生在刺藜树,哪朵向阳哪朵红。” 这首由南彝组合唱的《好花红》成为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的片尾曲。暗淡了刀光剑影,如今的二十四道拐以它秀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天人合一的休闲度假好去处。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诗与远方,二战的枝形闪电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诗与远方,二战的枝形闪电

二十四道拐:徐霞客的诗与远方,二战的枝形闪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