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童謠里,藏著我們的成長故事

廣東童謠裡,藏著我們的成長故事

月光光

照地堂

蝦仔你乖乖訓落床……

每次在聽到這首童謠,彷彿一秒穿越回到了童年,每天晚上媽媽會一邊輕輕撫摸我的肚子,一邊哼著這個調調,而小小的我,夢裡都是那灑滿一地的皎潔月光。

同樣充滿回憶殺的,還有 “排排坐,食果果”、“落大雨,水浸街”、“呈沉剪,呈沉包,呈沉糯米叉燒包”…… 對於80後、90後的廣東人來說,這些童謠,每一首都藏著一個童年記憶場景,一群小朋友玩過家家、下雨天躲在屋簷下、一群人打賭誰先玩遊戲機等等。

廣東童謠裡,藏著我們的成長故事

曾經看到過一個社會調查,被問及“您覺得童謠對您的成長有什麼影響?”, 55%的人選擇了“童謠伴隨我成長”, 37%的人覺得童謠能夠調劑我的生活”,只有8%的人覺得“童謠在我的成長中影響不大”。

不過,隨著年歲的增長,很少再聽到周邊有人唱這些童謠了,本來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直到有一天,我翻開了《去廣東》這本書。

廣東童謠裡,藏著我們的成長故事

一開始以為這是一本旅遊攻略,或者地理推介,讀罷,完全被書裡面的古驛道、全國最長的海岸線、六祖慧能等先鋒人物,還有廣東獨特的飲食文化所吸引,充滿了作為一個廣東人的自豪。

可以說,《去廣東》這本書,把“文化沙漠”裡的沙子吹開,展露原本肥沃的土壤。讓所有人都看到了更多屬於廣東的東西。

有一位讀者說,“總覺得我們要為日漸流失的廣東傳統做點什麼。”

同樣懷著這種心情,我想起童謠,其實不用多加思索,也能發現這些童謠裡面,藏著很多廣東獨特的生活方式。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柴上街賣,阿嫂出街著花鞋,花鞋花襪花腰帶,珍珠蝴蝶兩邊排,排排都有十二粒,粒粒都系解放牌。”

嶺南雨季長,降雨多,一年到頭,就算不下雨也會人手一把傘隨身攜帶,晴雨兩用。 “水浸街”的現象,如今下大雨的時候也能見到。解放牌的鞋子和腰帶,是歷史的產物,也是廣東人的革命記憶。

廣東童謠裡,藏著我們的成長故事

“凼凼轉,菊花圓, 炒米餅,糯米糰,阿媽叫我睇龍船,我唔睇,睇雞仔,雞仔大,摞去賣。”

廣東一直很好地保留著很多傳統習俗,例如端午節午,如今廣東很多地方端午節的時候還會進行賽龍舟,而且會做粽子、炒米餅和包糯米糰等點心,像個熱鬧的美食節。

“排排坐,吃果果,豬拉柴,狗透火,貓兒擔凳比姑婆坐,坐爛個屎忽唔好賴我。”

排排坐這首童謠,出自1978年,到如今恰好30個年頭。30年來,多少人聽到這首童謠,還能聯想起家庭人員在一起嬉戲打鬧的溫馨場景,不覺心頭一暖。

“沙欖番,茶窖貨。一分錢,買兩個。唔好食,咪逗貨,食落爽甜冇渣番。”

這首唱的是廣東的小商販在街上叫賣,樂於讓大家先試吃後再決定買不買。大家都說廣東人會做生意,我覺得,倒不如說廣東人務實,並且做生意也能一團和氣。

廣東童謠裡,藏著我們的成長故事

“雞公仔,尾彎彎,做人新抱甚艱難。早早起床都話晏,眼淚未乾入田間。”

在婆家受了氣的新婚媳婦就唱這樣的歌。早在清末民初,面對傳統的婚嫁,廣東的一些女性開始覺醒,進入工廠打工,或者走出國門遠赴南洋發展,不依靠男人,經濟獨立。廣東人的開拓精神和冒險精神,也就藏在她們心中。

還有很多諸如: “大笨象,揸支槍,去打仗,打完仗,返嚟食碗辣椒醬”、蘿蔔頭,點豉油,點得多,鹹過頭“,時隔20多年,我還是能夠脫口而出。

這些童謠,多以嶺南風土人情為對象,其中哼唱家庭、日常生活為主,是80後、90後們的集體記憶,是培養起廣府人隨性樂天真性情的原始教材,更傳達廣府原著居民的固有鄉土審美情懷和生活進取態度。

廣東童謠裡,藏著我們的成長故事

而這些情懷和態度,除了存在童謠當中,也存在行花街(逛花市)、逗利是(領紅包)、舞獅、粵劇、飲早茶、宵夜、飲糖水、喝涼茶、喝老火靚湯等習俗裡面。

如果你也想看到屬於廣東的原始的東西,那《去廣東》這本書會和適合你。

廣東童謠裡,藏著我們的成長故事

《去廣東》由著名學者費勇教授主編,美食家、作家、《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沈宏非,知名女性作家黃愛東西與侯虹斌老師等名家撰稿。

這不是一本冰冷的推介,或者無聊的旅遊攻略,而是一本別緻的廣東生活方式體驗指南。

它於 " 地理志 + 生活方式 + 體驗 " 三大維度 , 以 " 走路、看海、聞道、知異、嘆茶、賞花 " 為角度 , 對廣東的生活方式變遷與人文歷史進程進行了生動的梳理。

廣東童謠裡,藏著我們的成長故事

上次回老家,晚上聽到媽媽在教小外甥女哼“月光光,照地堂”,忽然感覺到了一個輪迴。同時也害怕哪一天這些童謠記憶,會慢慢地抹殺在我的腦海裡。

真害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