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停工令」爽約 今年治霾爲啥不用「一刀切」了?

“最强停工令”爽约 今年治霾为啥不用“一刀切”了?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馬維輝 鄭州報道

“從今年10月1號到2019年3月1號,六個月內京津冀以及周邊地區的工地將不能施工!範圍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等省份的28個城市。”9月10日,一條“最強停工令”的消息開始在房產銷售和中介的朋友圈中流傳,雖然最終被闢謠,但還是引發了廣泛關注。

無風不起浪,謠言滋生也與去年的舉措有關。2017-2018年採暖季期間,京津冀周邊區域確實被要求停止各類道路工程、水利工程等土石方作業和房屋拆遷施工等,北京當時停工了4個月,天津停工6個月,河北、河南也都不同程度地停止了建設工程土石方作業。

不過,今年9月末,《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正式對外公佈,其中卻取消了“一刀切”要求建築工地停工的規定,只是要求嚴格降塵考核,各城市平均降塵量不得高於9噸/月·平方公里。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據瞭解,這是因為精細化管理措施逐步推進,施工工地都能實現“六個百分之百”、安裝在線監測和視頻監控、渣土車輛密閉運輸等措施,揚塵治理取得了極大進步。在不“一刀切”的情況下,也能較好地控制揚塵汙染。

在這方面,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的經歷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一管就死,一放就亂”

去年秋冬季,鄭東新區的空氣質量不太好。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到2018年五一之前,鄭東新區在鄭州市各個區內的排名一直是倒數。

“當時大家都很難理解,因為鄭東新區的規劃中沒有工業,全部是金融、會展、商業、總部經濟等第三產業,按理說環保應該沒有太大壓力才對。”鄭東新區管委會建設環保局局長李豔春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大家直觀上也覺得鄭東新區環境很優美,除了水就是綠地,不知道PM2.5為什麼一直這麼高?”

經過排查,原來,鄭東新區正處於大發展、大建設時期,固定資產投資較多,建設量也比較大,導致揚塵汙染非常嚴重。李豔春表示,2017年,鄭東新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01.8億元,在建工地有500多個,一年的出土量就相當於一個地級市的量。

針對揚塵汙染,鄭東新區也進行過一些治理,但效果並不好。“一管就死,一放就亂。去檢查的時候工地就停工了,苫蓋也做得挺好,查不出什麼問題,但檢查組走了該咋幹還是咋幹。”李豔春說。

“當時感覺很痛苦,費勁千辛萬苦還是見不到成效。不像我們搞建設,這段時間努力了,那個樓很快就起來了,效果立竿見影。而環保方面,該乾的事情都幹了,努力也都做了,結果數據反而更差了!特別努力,也特別無奈。”回憶起當初的情形,李豔春記憶猶新。

萬般無奈之下,去年11月15日至今年3月15日,鄭州市實行了“封土行動”,叫停了各類建設工程土石方作業和房屋拆遷施工。如確有需要進行土石方作業的各類工程,也須報市政府批准許可後方能實施。

“‘封土令’實施後,大家猝不及防,對建築工地的影響非常大。渣土車出不去,出去了也沒地方運,中間一度形成‘渣土車不敢上路,建築工地沒法幹活’的情形。”李豔春說。

為期4個月的“封土行動”,再加上前後的一些管控措施,導致建築工地的有效工作時間只剩下半年,很多房地產開發公司的建設項目工期被延遲,開發商遭遇索賠的事件屢見不鮮。

“一方面購房者與開發商簽訂了購房合同,交房日期一推再推,購房者會向開發商索賠;另一方面工地停工後,施工單位的工人一時半會還不能解散,塔吊和工程機械等也不能立即撤走,工人工資照發,設備租賃費照付,導致施工單位向開發商索賠,很多開發商因此損失慘重。”李豔春說。

彼時,社會各界對於“封土行動”有很多不同意見,同時大家又都感到手足無措,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

精準管控打通“最後一公里”

如何才能更加精細地治理揚塵汙染,讓工地“活過來”?從2017年5月開始,鄭東新區決定邀請專家團隊,為自己把脈會診。經過挑選,他們選中了河北先河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先河環保”)。

專家團隊進來之後,鄭東新區主要做了兩件事。

一是布點,圍繞國控站點、建築工地、主要道路、傳輸通道等重點區域,在鄭東新區安裝了73套微型監測站點,可以實時監測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VOC等主要汙染物,從而形成精準化網格系統,隨時瞭解各個區域汙染物變化的最新動態。

“同時還有大氣顆粒物源解析監測車,就是把超級監測站的設備挪到了車上,機動快速地到達指定點位,對大氣顆粒物進行應急研判,從而迅速查找出區域汙染成因。”先河環保鄭州項目部負責人劉士博表示。

精準化網格系統建好之後,第二步就是利用這些數據進行精準管控。鄭東新區設立了“大氣汙染防治輪值調度機制”,每天由各個鄉鎮辦事處的書記和鄉鎮長輪流當組長,將治汙工作細化分配到12個鄉鎮辦事處的781個網格之中。

在現場,李豔春給本報記者演示了這套機制的運行方式。它的載體是一個“鄭東新區微信調度群”,在群裡,每當發生汙染事件時,首先會由先河環保的專家團隊根據數據變化發出指令,輪值組長再把專家指令分配給相關部門和鄉鎮辦事處工作人員。相關人員接受任務後,去現場查看情況,及時制止排汙行為,最後做出反饋。除了事後糾正外,專家組還可以提前預警,告知將來某時段、某地區可能發生汙染,從而組織力量進行疏導。

“這樣做的好處是打通了‘最後一公里’,因為我們原來最大的問題就是‘上熱中溫下冷’,基層對環保問題不關心、不積極。‘大氣汙染防治輪值調度機制’確立以後,環保責任就落實到了個人,形成了考核和獎懲,我們還會定期把各個網格點的情況形成報告,呈送鄭東新區管委會的主要領導參考。”李豔春表示。

政府內部責任到人後,壓力還進一步被傳導給了企業。李豔春表示,他們在鄭東新區的各個工地也安裝了微型監測站點,通過監測數據來考核這些工地。政府每週會評出“五好十差”工地,好的獎勵10萬元,差的罰款10萬元,同時還對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主管副總和項目經理個人進行獎勵和懲罰,並通過媒體向全社會公佈。此外,列入十差工地的還要停工一週,即使是民生工程也要停工4天。

通過以上精細化管控措施,再結合其他一些手段,鄭東新區的揚塵治理終於初見成效。今年5月,該區空氣質量狀況開始扭轉,PM10濃度排名(由好到壞)位列各區第四,PM2.5第一;6月至7月,PM2.5和PM10都是“雙第一”;8月和9月,PM2.5和PM10也都排名鄭州市前列。

“我們市裡每週對排名靠前和靠後的區都有獎懲,原來我們老是受罰,但從今年5月開始,終於獲獎了。5月份獎勵了550萬元,6月獎勵1050萬元,7月獎勵1100萬元,8月也獎勵了1200萬元。”李豔春高興地說。

更重要的是,今年工地終於不用再停工了。雖然上了這麼多管控措施,但截止目前,鄭東新區今年的出土量已經達到了2000多萬方,最多的時候一天的出土量就有19萬方,這在過去都是不可想象的。

“環保和經濟終於同步推進了,現在大家也都知道了,不是不讓你幹,而是必須規範地幹。”李豔春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