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趙喜算「增收帳」

“老家的土地全部栽種了梨樹,景區住房的門面入股公司,我家4口人也在景區找到了工作,收入渠道多,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談起現在的生活,水城縣海坪千戶彝寨的搬遷戶趙音寫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趙音寫的老家在水城縣楊梅鄉臺沙趙家寨組。2016年8月,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他們全家搬到了海坪千戶彝寨。

海坪千戶彝寨是水城縣易地扶貧遷入工程海坪的一個安置點。該安置點涉及水城縣玉舍鎮、勺米鎮、坪寨鄉、發耳鎮、都格鎮、楊梅鄉6個鄉鎮35個村的村民。目前,已搬入1116戶4759人。

為了確保搬遷農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海坪千戶彝寨搬遷項目全面拓寬融資渠道,採取搬遷農戶與野玉海管委會合作建房的方式,整合上級補助資金、農戶自籌資金和野玉海景區管委會投入資金,擴大建房面積。房屋建成後,產權歸搬遷戶所有,二樓和三樓由搬遷戶居住,剩餘部分和一樓門面,搬遷戶作為股本入股公司,交由公司統一經營,經營產生的利潤按比例分成,盤活了搬遷戶的房屋資產,增加了搬遷戶的收入。

搬入海坪千戶彝寨後,趙音寫一家分到了兩層共100平方米住房。一樓門面入股六盤水希幕遮彝族文化開發有限公司,二樓居住。

“一樓49.7平方米的門面入股公司,每月每平方米5元的租金,一年的收入有3000元左右。”趙音寫樂呵呵地算起房屋入股賬。

在海坪千戶彝寨,像趙音寫一樣將房屋入股公司的搬遷戶有60戶,2016年分紅2.43714萬元,戶均分紅406.19元;2017年分紅7.31037萬元,戶均分紅1218.4元。

為多渠道增加搬遷群眾的收入,海坪千戶彝寨搬遷戶原有的耕地,採取搬遷戶自行出租或轉包、或當地政府接收後出租或轉包、或政府接收後作為生態林建設並進行生態補償3種方式進行處理,形成了資源的循環利用。

趙音寫老家的7畝土地如今也全部種上了梨樹。“梨樹未掛果的前三年,政府每畝土地每年分別補助500元、400元和300元。梨樹掛果後,土地交由我們自行管理和經營,這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趙音寫笑著說,前三年栽種梨樹的土地,政府的補助金就有8400元……

不僅如此,海坪千戶彝寨還按照“一戶一就業”“一戶一產業”“一戶一技能”的要求,大力發展彝族民族文化,廣泛吸納和培養搬遷戶從事文藝演出,同時生產、出租、出售彝族服飾和經營特色餐飲,全面促進搬遷戶創業就業。

目前,趙音寫及妻子、兒子、兒媳均在景區找到了工作,全家人每年工資收入七八萬元,生活過得甚是紅火。(郭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