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喜算“增收账”

“老家的土地全部栽种了梨树,景区住房的门面入股公司,我家4口人也在景区找到了工作,收入渠道多,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谈起现在的生活,水城县海坪千户彝寨的搬迁户赵音写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赵音写的老家在水城县杨梅乡台沙赵家寨组。2016年8月,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他们全家搬到了海坪千户彝寨。

海坪千户彝寨是水城县易地扶贫迁入工程海坪的一个安置点。该安置点涉及水城县玉舍镇、勺米镇、坪寨乡、发耳镇、都格镇、杨梅乡6个乡镇35个村的村民。目前,已搬入1116户4759人。

为了确保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海坪千户彝寨搬迁项目全面拓宽融资渠道,采取搬迁农户与野玉海管委会合作建房的方式,整合上级补助资金、农户自筹资金和野玉海景区管委会投入资金,扩大建房面积。房屋建成后,产权归搬迁户所有,二楼和三楼由搬迁户居住,剩余部分和一楼门面,搬迁户作为股本入股公司,交由公司统一经营,经营产生的利润按比例分成,盘活了搬迁户的房屋资产,增加了搬迁户的收入。

搬入海坪千户彝寨后,赵音写一家分到了两层共100平方米住房。一楼门面入股六盘水希幕遮彝族文化开发有限公司,二楼居住。

“一楼49.7平方米的门面入股公司,每月每平方米5元的租金,一年的收入有3000元左右。”赵音写乐呵呵地算起房屋入股账。

在海坪千户彝寨,像赵音写一样将房屋入股公司的搬迁户有60户,2016年分红2.43714万元,户均分红406.19元;2017年分红7.31037万元,户均分红1218.4元。

为多渠道增加搬迁群众的收入,海坪千户彝寨搬迁户原有的耕地,采取搬迁户自行出租或转包、或当地政府接收后出租或转包、或政府接收后作为生态林建设并进行生态补偿3种方式进行处理,形成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赵音写老家的7亩土地如今也全部种上了梨树。“梨树未挂果的前三年,政府每亩土地每年分别补助500元、400元和300元。梨树挂果后,土地交由我们自行管理和经营,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赵音写笑着说,前三年栽种梨树的土地,政府的补助金就有8400元……

不仅如此,海坪千户彝寨还按照“一户一就业”“一户一产业”“一户一技能”的要求,大力发展彝族民族文化,广泛吸纳和培养搬迁户从事文艺演出,同时生产、出租、出售彝族服饰和经营特色餐饮,全面促进搬迁户创业就业。

目前,赵音写及妻子、儿子、儿媳均在景区找到了工作,全家人每年工资收入七八万元,生活过得甚是红火。(郭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