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闢謠:人工耳蝸體外機丟失不需要重新做手術

專家闢謠:人工耳蝸體外機丟失不需要重新做手術

從10月21日開始,這條幫小朋友找“耳朵”消息刷屏,一時之間,微博、朋友圈,都在幫這位小朋友找“耳朵”。

專家闢謠:人工耳蝸體外機丟失不需要重新做手術

專家闢謠:人工耳蝸體外機丟失不需要重新做手術

最新消息,這位小朋友的體外機已於昨天下午2點40左右找到。

體外機丟失到底要不要重新做手術?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人工耳蝸調音師劉金環告訴大家:人工耳蝸體外機丟失不需要重新做手術,只需要再配一套體外機即可

專家闢謠:人工耳蝸體外機丟失不需要重新做手術

什麼是人工耳蝸

人工耳蝸是恢復重度和極重度感音性耳聾患者聽力和語言交流能力的生物醫學工程裝置。

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所以又稱電子耳蝸,是一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變成電信號刺激,電流繞過外耳、中耳和受損的耳蝸毛細胞直接刺激聽神經的螺旋神經節而產生聽覺。

患者聽到的聲音基本接近正常聲,雖然有點電流音,但還是較接近我們正常說話的聲音。

專家闢謠:人工耳蝸體外機丟失不需要重新做手術

人工耳蝸怎麼讓患者聽到聲音

體外的人工耳蝸言語處理器的麥克風收集來自外界的聲信號,言語處理器將聲音編譯成特殊模式的脈衝信號,脈衝電信號通過線圈透過皮膚,傳到體內的接收器,接著脈衝電信號被送到耳蝸內的刺激電極並刺激聽神經纖維螺旋神經節,聽神經接收信號並將其傳到聽覺中樞,產生聽覺。主要適用於先天性(和)後天性重度及極重度聾、且耳蝸發育沒有嚴重畸形者。

劉金環提醒:並不是所有耳聾患者都適合做電子耳蝸。輕度、中度的聽障患者可以選擇合適的助聽器,只有重度及極重度聽障患者佩戴助聽器效果不理想才考慮植入電子耳蝸,但是有癲癇、智力低下、耳蝸發育嚴重畸形的患者也是不適合手術的。

專家闢謠:人工耳蝸體外機丟失不需要重新做手術

什麼時間植入電子耳蝸最好?

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張智風建議,電子耳蝸手術越早做越好,一般1歲以後(包括1歲)至4歲是電子耳蝸植入的黃金期,4歲以後因為言語中樞停止發育,後期效果沒有1至4歲效果好。

手術植入只是人工耳蝸起作用的第一步,後期的調試和言語康復才是重點,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練習。

術後孩子不能立刻聽到聲音,一般一個月後傷口長好,開機後才能聽到聲音。

因為剛開機時,孩子對聲音還是不太適應,所以一般會在開機後1個月、3個月、半年,以後每年進行人工耳蝸調試

專家闢謠:人工耳蝸體外機丟失不需要重新做手術

調音師劉金環正在為人工耳蝸患兒開機調試

另外,專家闢個謠,體外機丟失不需要重新做手術,只需要再配一套體外機重新調試即可。耳蝸目前沒有定位系統,日常佩戴使用應保持乾燥,防水防潮防寒,更應該防止體外機丟失。

(記者王保權 通訊員王秋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