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豐富內涵和實踐途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辯證法和生態經濟學的豐富和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生態文明觀的基本理念。它要求樹立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自然生產力和生態生產力、經濟發展和自然保護相統一等理念。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相統一基礎上,大力發展生態產業是踐行這一論斷的科學實踐途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豐富內涵和實踐途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判斷(以下簡稱為“兩山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生態文明觀的基本理念。為了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我們必須不斷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並大力踐行這一科學理念。

“兩山論”的形成過程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協調好人和自然、環境和發展、生態化(綠色化)和現代化的關係。在這個問題上,單純的增長主義將自然、環境、生態看作是無足輕重的因素,難以保證發展的可持續性。而單純的生態主義又將自然、環境、生態看作是首當其衝的要素,難以保證在消滅貧窮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公正。習近平總書記在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創造性地提出了“兩山論”。

“兩山論”是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生活的科學成果。浙江省安吉餘村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山區小村,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餘村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開始發展採礦業和水泥業。但是,在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當地的環境汙染也日益嚴重。痛定思痛,餘村關閉了採礦場和水泥廠,決定通過發展鄉村旅遊等綠色經濟的方式來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目標,結果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考察餘村時,根據這一經驗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並且隨後發表了《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短評。短評提出,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

“兩山論”是面向國際、面向人類、面向未來的綠色宣言。2013年9月7日,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了《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在國際場合指出:“中國明確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我們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任務,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兩山論”也被國際社會進一步知曉。2016年5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高度評價了“兩山論”的貢獻和成就。

2015年9月,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隨後,“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的內容,被寫入黨的十九大通過的修改後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之中。至此,“兩山論”成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和共同行動。

“兩山論”的科學內涵

“兩山論”要求將人和自然、發展和環境、現代化和生態化有機地統一起來。因此,“兩山論”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和弘揚以下綠色理念。

一是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理念。自然在價值形成和價值增值的過程中具有勞動無法代替的前提性、基礎性和條件性的作用。馬克思將之稱為“自然富源”。我們要看到,自然生態存在著經濟價值,保護自然就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就應得到合理的經濟回報和一定的經濟補償。這裡,自然價值是指自然的經濟價值。承認自然價值就是要承認自然在價值和財富形成過程中的作用。自然資本是指自然在價值增值中的作用。承認自然資本就是要承認自然財富可以創造出一個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承認和確立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可以為資源定價、環境賠償、生態補償等生態經濟活動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讓資本邏輯肆意入侵可持續領域。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必須“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為此,正如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人力資本強國一樣,必須努力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自然資本強國。建設自然資本強國,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題中之義。

二是自然生產力和生態生產力的理念。自然生態環境不僅是生產力三個組成要素的最初和最基本的來源,而且是影響生產力要素結合方式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關鍵變量。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因此,我們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自然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科學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在此基礎上,我們要看到,隨著科學技術生態化的發展,生態化已經成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誌和顯著特徵。生產力生態化就是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即生態化(綠色化)原則,貫穿和滲透到生產力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各個過程之中,實現生產要素、生產環節、生產過程和生產目標的生態化,最終實現整個經濟運行和經濟體系的生態化。只有保護自然生產力和發展生態生產力,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需要。

三是經濟發展和自然保護相統一的理念。這裡的自然保護包括資源保護、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護。過去,受機械發展觀的影響,人們往往認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要發展就不能保護,要保護就不能發展,在二元對立中衝撞和碰壁。其實,從辯證法的角度來看,發展和保護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互補的關係。2013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工作時強調,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式的掠奪,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捨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式的退卻,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加快構建綠色生產體系,大力增強全社會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因此,我們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而發展必須是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發展,實現發展與保護的內在統一、相互促進、相互提高。

“兩山論”的實踐途徑

綠水青山強調的是生態優勢,金山銀山強調的是經濟優勢。生態優勢並不是直接的經濟優勢,關鍵是如何將之轉化為經濟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短評中曾經提出,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這就科學指明瞭“兩山論”的實踐途徑。

一是實現產業的生態化。產業結構不合理,是造成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須按照生態文明的原則、理念和要求,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一方面,要根據各地的自然稟賦和生態環境閾值等方面的因素,合理確定產業結構。應當是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在農業中,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副則副,宜漁則漁。什麼都不宜的,就要實行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湖、退耕還水,搞好生態修復。另一方面,要按照產業生態學的原則,促進農業生態化、工業生態化、服務業生態化,在各個行業中都要按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安全的要求組織生產。這裡的核心是要把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統一起來。儘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但是,我們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

二是實現生態的產業化。這就是要把自然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無論是山川秀美的地方,還是生態脆弱的地方,都可以按照這一原則在產業上作出生態創新選擇。例如,在我國北方廣大的沙漠地帶,應該將防沙治沙工作和發展沙產業結合起來。通過種植沙棘,不僅可以產生防風固沙的生態效益,而且能夠通過開發沙棘產品實現相應的經濟效益。通過發展沙漠旅遊業,既可以將惡劣的生態環境轉化為經濟資源以實現脫貧致富的目的,又可以為發展生態旅遊業提供地方樣板和區域經驗。當然,在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過程中,也要注意生態環境效益。這是因為,轉化和開發都面臨著自然界的生態閾值的問題。遵循生態閾值就是遵循自然規律。

三是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在實現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相統一的過程中,關鍵是要將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第三產業作為生態文明產業結構的基礎和核心。在農業方面,在繼承有機農業經驗的基礎上,要利用新科技革命成果,大力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在工業方面,要借鑑德國“工業4.0”經驗,利用“互聯網+工業化”的方式,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安全條件有保障、人力資源優勢得到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將工業化、信息化和生態化統一起來。在第三產業方面,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生態旅遊等產業。

(本文是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專項立項課題“習近平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研究”(項目批准號:18VSJ00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雲飛,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