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送別

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

這首《送別》是李叔同在1914年創作,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李叔同的大名,但是這首歌卻大都聽過,唱過。

李叔同出生於1888年,家裡經營鹽業和錢莊,是天津鉅富。

他的前半生是風情才子,後半生是卻是世外高僧。

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李叔同父親是清朝同治四年的進士,曾經是吏部主事,後來子承父業成為津門鉅富。

他在15歲讀《左傳》《漢史精華錄》時候,就曾寫下“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這樣的句子。

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李叔同當時十分喜歡伶人楊翠喜,奈何,楊翠喜後來被賣給官家。

感情不順,李叔同對家事更是不再上心,哥哥給他30萬元讓他安家置業,他把這筆鉅款也多半花在了藝術上。

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25歲的時候,李叔同再遭變故,他年僅46歲的母親撒手人寰。安葬母親後,他極為失落。頹喪之際,他遠走日本,在日本的學校裡專攻美術,輔修音樂。

一日,李叔同陪伴友人談天說地,寫詩論畫,心情暢快。在好友離別之後,李叔同心中惆悵,寫下了著名的《送別》讓飄零、無常躍然紙上。

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父母早亡,生性敏感,加上早熟的思悟,讓李叔同過早地看到了人世間的無常與悲苦,

在偶然的情況下,李叔同認定佛教才是自己的心靈皈依之所,決定出家。不是帶髮修行的居士,而是入山苦修。

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弘一法師國畫

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學生問他:“老師出家何為?”

李叔同淡淡地說:“無所為。”

學生再問:“忍拋骨肉乎?”

他說:“人事無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拋又安可得?”

剃度幾個星期後,他的日本妻子,攜幼子千里迢迢從上海趕到杭州靈隱寺,抱著最後的一線希望,勸說丈夫切莫棄她出家。這一年,是兩人相識後的第11年。然而叔同決心已定,連寺門都沒有讓妻子和孩子進,妻子無奈離去,只是對著關閉的大門悲傷地責問道:“慈悲對世人,為何獨傷我?

”他的妻子知道已挽不回丈夫的心,便要與他見最後一面。清晨,薄霧西湖,兩舟相向。

李叔同的日本妻子:“叔同——”

李叔同:“請叫我弘一”。

妻子:“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

李叔同:“愛,就是慈悲。”

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他的學生豐子愷曾經說過,人生有三種境界,物質、精神、靈魂,生活在物質層次的人,只要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孝子慈孫,這樣就滿足了。

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亦如李叔同對他的妻子所言,愛是什麼:是慈悲。

因為放下了個人的愛恨,也就回避了無常的悲苦,了悟小愛的無常,也便成就了大愛的慈悲。

在這世事變幻中,內心才能不被煎熬,以此獲得安寧。

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悲欣交集 弘一法師

李白曾經寫過“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所有的有情,有一天都會變成無情,因為來生我們都只能在虛無縹緲的銀河再會。

若是要擺脫其中的痛苦,就要學著放下,放下執著,學會超脫,放下小愛,學會大愛。而唯有這樣,人生才得從容。

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放下

印良法師 - 乘願吉祥

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就像弘一法師去世之前,寫給自己弟子詩裡的那句:

問餘何適,廓爾亡言。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春滿花開,皓月當空,心中一片寧靜安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