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到成都:中國城市時尚進化論


從上海到成都:中國城市時尚進化論


從上海到成都:中國城市時尚進化論

一架飛機飛過成都的天空。/ 視覺中國


近百年的中國城市時尚,不停變臉,一度退化,總體進化。在中國時尚發源地上海、香港、海口、珠三角、北京、杭州、成都,能清晰看到城市時尚進化的臉。


狹義的時尚,是霓裳羽衣曲、胖瘦美醜觀、風格品牌名。

廣義的時尚,是時代平均水準之上、為人崇尚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

城市浪奔,時尚浪湧,交匯在百年中國,不變的主線是:城市越開放,經濟實力越強,越能為時尚賦能;西化的時尚引領在前,本土的時尚創新在後,最終必形成相得益彰的時尚進化。

近百年的中國城市時尚,不停變臉,一度退化,總體進化。在這些中國時尚發源地——1930年代的上海、1983年的香港、1988年的海口、1989年的珠三角、1999年的上海、2003年的北京、2009年的杭州、2013年的深圳、2018年的成都,能清晰看到城市時尚進化的臉。


從上海到成都:中國城市時尚進化論

成都的時尚裡,有一種閒適的氣質。/ Ying Wu


01

1930年代的上海:以開放為時尚


1843年的上海開埠,按下了中國近代意義上的城市的開啟鍵。作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上海對英國及美、法等國開放了市場。

1850年代初,上海取代廣州成為外貿第一城;之後上海持續內通長江外聯各埠,又成為全國埠際貿易中心,漢口、天津、廣州、重慶、汕頭、膠州、蕪湖、長沙等城市都成為它轉運貨物的下家。

市場開放、租界提供示範效應、西式城建引入、外資投入集中、民族工業崛起、金融中心成型、移民蜂擁而至、報紙拓展信息空間、西學轉型知識結構、生產消費與西方同步,使近代的上海成為華洋雜處的國際化都市,留下了無數項的中國第一:

第一個道路和城市規劃、第一家消防機構、第一家煤氣公司、第一家郵政機構、第一個電信局、第一家自來水公司、第一座汙水處理廠、第一個室內菜場、第一條鐵路、第一輛汽車、第一輛電車……

這些第一提供了樣板,進而影響和改變著全國城市的面貌。

開放的上海在1936年達到巔峰,進出口淨值佔全國的55.53%,其“豪華飯店、影劇院、舞廳、游泳池、西餐館、西服店、咖啡館、美容院等都堪稱中國之最”(《上海通史》第9卷)。

“大上海”從東南都會轉型為東方巴黎:與一百多個國家三百多個港口的貿易往來是上海見的世面,外灘是具有殖民地色彩的上海繁華的臉面,旗袍外加西式大衣是上海女子的摩登,霞飛路咖啡館、百樂門大飯店舞廳和大光明電影院是摩登男女的去處,《生活》週刊、《良友》、《玲瓏》和《申報》是中產市民的談資。中西並存的都市文明令“上海”本身成為時尚代名詞,有人對此迷戀至今。


從上海到成都:中國城市時尚進化論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南京路。/ 維基


02

1983年的香港:以港式為時尚


“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江山秀麗疊翠峰嶺,問我國家哪像染病……”這一腔粵語歌,隨著第一部引進內地的香港電視連續劇《大俠霍元甲》,在1983年5月,將中國人吸在黑白電視機前,收視率86.5%。1985年,周潤發版《上海灘》來了,收視率87%;黃日華版《射鵰英雄傳》來了,收視率90%——港產電視劇就這麼讓國人熱血沸騰地愛上,香港成為國人心目中盛產偶像的城市。

1983年是港式文化成為內地時尚的起點。隨後,更多的香港偶像和粵語來了——金庸、梁羽生、李小龍、兩週一成(周潤發、周星馳、成龍)、三王一後(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梅豔芳)、四大天王(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Beyond樂隊、TVB、麥兜……

現實層面,粵語歌在內地城市KTV高頻點唱,港式茶餐廳在內地城市出現。港商順應改革開放北上,投資建廠,捐資助學,修橋鋪路,造福桑梓,以港式風格與地方官員、商業夥伴和打工仔打交道。另一邊,內地城市官員源源不斷地去香港考察取經,因為它是“東方之珠”“購物天堂”,與紐約、倫敦並稱“紐倫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市政府,都派團去香港取經多次。

1992年,瀋陽歌手艾敬唱出了內地人當時對香港的心聲:“讓我去那花花世界吧,給我蓋上大紅章……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HONG KONG。”但直到2003年,內地遊客赴港自由行開通,積蓄了20年的香港情結才得以零距離釋放,遊客之多、消費之猛甚至一度擠壓到了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

今天,與香港有關的城市時尚是: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粵港澳大灣區。


從上海到成都:中國城市時尚進化論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香港。/ Keith Macgregor


03

1988年的海口:以闖蕩為時尚


“比特區還特”的中國最大經濟特區——這塊大餅吸引了18萬“闖海人”,登上1988年建省的海南島。人流之急,以致國務院通知各地做好到海南求職人員的勸阻工作。瓊州海峽的玉蘭輪,海口三角池的“人才牆”,都見證了“十萬人才下海南”的盛況。

為什麼“闖海”?因為有夢。他們來自東北、西北、西南以及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等省,90%有大專以上學歷,85%未滿35歲。中國第31個省就是他們的星辰大海。即便全省不足700萬人、海口市只有一個紅綠燈、每天供電幾小時、未來完全不確定,但他們就是來創造未來的。

資金、境外人員、貨物“進出自由”三原則,市場經濟體制的提法,省直管縣體制,全民所有制企業股份制試點,糧食購銷同價改革,企業法人直接登記制度,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燃油附加費改革,落地簽證……這些“比特區還特”突破體制的改革,都在海南率先實施。

“洋浦模式”受挫,房地產泡沫破滅,海南摸索前行。而“闖海人”度過激情燃燒的歲月,分化為發財者、破產者、夢醒者、建設者。馮侖把“萬通六君子”的闖海經歷稱為“淬火”,郭廣昌視海南為自己商業的出發地。不同人將闖蕩海南得到的事業種子,帶到了內地的城市。

今天的海南,在獲得國際旅遊島定位、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之後,提出了“百萬人才進海南”計劃。嗯,更大一塊餅。


從上海到成都:中國城市時尚進化論

三亞已經成為中國著名的旅遊城市。/ 三亞旅遊網


04

1989年的珠三角:以打工為時尚


1989年正月初五開始的15天內,150萬外省民工湧進廣州。他們從這裡分流到深圳、東莞、中山、順德等珠三角各地,找工作。

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這句話不足以解釋百萬民工下廣東。農民的失地,種田驟增的農藥化肥成本,1988年大面積的自然災害和鄉鎮企業萎縮,迫使農民出門找更好的活路。而此時,珠江三角洲已成為香港經濟的後廠,在珠三角農田裡長出來的“三來一補”企業,一條條生產線正虛位以待。廣西人、湖南人、四川人來了,但遠不止他們。

王志綱在《百萬移民下珠江》中寫道:“東莞市1989年計劃輸入外來勞力5萬人,已有19個省市的勞動部門前來聯繫洽談。遼寧省希望把5萬指標全部包下來。遼寧省的胃口為何這麼大?該省勞動局的同志告訴記者,因為遼寧全省現有剩餘勞力高達200多萬人。”

打工不只是背井離鄉來賺錢,更是進入城市,接受城市文明和現代工業文明。此時珠三角城市的面貌,就成了農民工體驗的時尚。他們不斷地來,不斷地走,帶走技術和小資本,也把珠三角的活力和經驗移植到家鄉。

2017年,全國有2.87億農民工,一半是1980年及以後出生的農民工第二代。他們分佈在珠三角、長三角、閩三角及所有一二三線城市,努力融入。


從上海到成都:中國城市時尚進化論

廣州天河北CBD。/ 維基


05

1999年的上海:以摩天為時尚


浦東開發晚了,是件壞事,但也是好事。可以借鑑廣東的經驗,可以搞得好一點,搞得現代化一點,起點可以高一點。”“起點高,關鍵是思想起點要高,後來居上,我相信這一點。”(鄧小平語)

1990年,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成為重大決策。1991年,“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方針確立,加天線到468米高的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開建。

之後的浦東一年比一年“高一點”。從1999年建成的金茂大廈,到2008年建成的環球金融中心,再到2016年建成的上海中心大廈,中國的第一高樓都在上海。

摩天大樓是美國的發明、亞洲的競賽、中國的時尚、上海的心氣。它追趕著先行的摩天都市香港、深圳、廣州。420.5米的金茂大廈,在1999年成為上海邁向21世紀的地標。它突破的不是陸家嘴天際線,而是上海不斷髮育的自我。要知道,1934年號稱東亞第一高樓的上海國際飯店,才高83.8米。

除了浦東,傳統的浦西也在長高:恆隆廣場288米,世茂國際廣場333米(含天線),白玉蘭廣場320米,徐家彙中心預設370米。

世界已建十大高樓中,中國有六棟。深圳、武漢、蘇州、成都、西安、秦皇島紛紛提出建中國第一高樓,成為上海中心大廈632米的挑戰者。追高,絕不是建築最好的選擇,但它意味著“後來居上”。


從上海到成都:中國城市時尚進化論

上海的摩天高樓,放眼國內城市難有敵手。/ upsplash


06

2003年的北京:以藝術為時尚


北京是中國藝術第一城,最有創作活力的是北漂藝術家。他們精神自由錢袋空虛,偏安農郊抱團取暖。圓明園畫家村的群居於1995年終結,宋莊的藝術區接盤聚集。2001年七星集團出租老工廠廠房,包豪斯風格,房寬價廉,藝術家絡繹蟻聚,搞繪畫、攝影、雕塑、行為藝術和設計,名為798藝術區。2003年,798藝術區上了美國《時代》,同年北京因這張新城市名片,選入十二大世界城市。

藝術家是乾柴,北京就是烈火;藝術家是瞌睡,北京就是枕頭——北京這樣的地兒先是798火了,然後有大稿、酒廠、環鐵、草場地、方家衚衕46號、二十二院街、費家村、雍和、一號地……都是國際藝術區,以藝術為時尚,猛對文青和藏家拋媚眼。


從上海到成都:中國城市時尚進化論

在快速的現代化過程中,北京還兼有古韻。/ upsplash


以藝術為時尚的後勁相當大,哪個城市會缺舊大樓舊廠房啊?文化藝術創意街區和園區在中國主流城市成為了標配。798模式的特點,是解鎖了藝術的所指——它可以是大家認為的藝術,也可以是創意、教育、舞臺、傳播、旅遊、生活、情懷、社交、保值、升值、產業轉型、時尚地標。

在廣州,南方報業的舊生活樓、舊生產樓、舊印報樓,也變成了289藝術園區。


從上海到成都:中國城市時尚進化論

北京可能是中國層次最豐富的城市。/ Raj Eiamworakul


07

2009年的杭州:以電商為時尚


2008年,杭州市獲頒“中國電子商務之都”,次年開始攪動電商戰局——11月11日,單身者的光棍節,在2009年被杭州的淘寶商城選為網絡促銷日。此後,每年的這一天,都是中國的網購世界紀錄誕生日——2017年11月11日,一天下單1682億元,225個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齊剁手。這一天的中國所有電商平臺全網銷售額,三分天下它佔其二。

長三角腹地是上海的優勢,也是杭州的利好。完整供應鏈和商業發達的土壤,“發展信息經濟、推廣智慧應用”的政府行為,讓中國最多電商獨角獸嘯聚杭州。“江浙滬包郵”漸轉為“全國包郵”,電商也進化到跨境電商、新零售和網紅電商時代。杭州,“一座不用帶現金就能出門的城市”,更成了互聯網創業熱土,旺丁旺才。

“雙十一”之外,又有“雙十二”。展示黑科技打未來主意的淘寶造物節,也玩到第三年了。


從上海到成都:中國城市時尚進化論

西湖邊賞花拍照的遊客。/禤燦雄


08

2013年的深圳:以創業為時尚


深圳人的平均年齡約33歲,立業的想法比成家的想法更強烈。這座城是為了創新而設的特區,來到此地的人恨不得青春兩頭燃燒。

2013年3月1日,深圳在全國率先改革商事登記制度。制度創新便利了大眾創業,64個月新登記的商事主體,超過特區30年登記量總和的4倍。2018年的深圳,每千人擁有商事主體255.2戶,擁有企業149.5家,創業密度全國最高。

上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0億元人才引進資助,300多萬戶商事主體,千億級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全球第三高比例的研發投入,全國第一的PCT國際專利年申請量,“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金融支持”創新鏈,就是深圳的創新基本盤。創新的深圳被戲稱為“硅洲”,去年又有62萬人成為“硅洲”人。


從上海到成都:中國城市時尚進化論

深圳也許是中國最快崛起的時尚城市之一。/ Denys Nevozhai


09

2018年的成都:以生活為時尚,以時尚為生活


杭州人忙著發貨,深圳人忙著編程,成都人忙著生活。並非成都人不思進取,而是成都式的生活根本就是融合各種生產力元素的發展綜合體。千年以來成都皆以生活為時尚,近年亦以時尚為生活。

一城之時尚,依託於經濟實力、文化資源、生活方式和人。經濟實力比成都強的中國城市,在時尚層面都是跛足巨人。北京在生活方式層面缺乏競爭力,頂級文化資源與市民生活兩層皮。廣州的粵語隔閡仍然存在,生活重在享受愜意卻漠視潮流。深圳的創業強度對文化和生活質量產生擠壓。上海最時尚,但階層分化房價高懸,普通市民難得自信自在。

成都勝在平衡與融合。文化資源比北京少,但民營博物館數量全國第一、書店數量全國第二、文創關注度全國第三,文創產業成為支柱產業,文青在城中很容易找到文藝範兒。品牌比上海少,但正在品牌熱戀期,國際一線品牌入駐數量全國第三,太古裡和IFS的場合感毫不遜色,天生麗質的成都佳人街拍更出眾。

外企比廣州少,但已有17國領館和285家世界500強企業入駐,而且是海歸創業最愛城市第三名。高科技比深圳少,但新經濟總量指數仍居全國第4位,而天府文化千年浸潤的閒適感非深圳可比。


從上海到成都:中國城市時尚進化論

2018年,成都,寬窄巷子為遊客提供戲曲裝拍照服務。 / 趙青


2018年4月,成都再次位居“新一線”城市榜首。作為不偏科的城市優等生,成都順勢繼續城市文明的升級: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美麗公園城市。

倪鵬飛曾言:“北京有大城之美,上海有時尚之美,廣州有創富之美,成都則有生活之美。”——今天的成都,有意“四美具”。

《新週刊》第526期已上市

從上海到成都:中國城市時尚進化論


從第四城到第一城,為什麼是成都?

從上海到成都:中國城市時尚進化論


中國時尚一線城市的魅力版圖

從上海到成都:中國城市時尚進化論


澳門為什麼要紀念一位江南畫家?

從上海到成都:中國城市時尚進化論


松茸為什麼這麼貴?

從上海到成都:中國城市時尚進化論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作者/山雞哥 排版/蘇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