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不先調查一下明代人穿的是什麼服色?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直到明代,中國內地服飾隨著生活方式、服裝面料的改變不斷變化以相適應,以明代男裝爲例,圓領這種帶有胡人色彩的領口成爲禮服的主流,禮服用帶則正好相反,延續了宋代廢蹀躞帶恢復素帶的「復古」軌跡,即從深受胡人影響恢復到漢魏古制。至於常服、便服和民間服裝

您不先調查一下明代人穿的是什麼服色?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直到明代,中國內地服飾隨著生活方式、服裝面料的改變不斷變化以相適應,以明代男裝為例,圓領這種帶有胡人色彩的領口成為禮服的主流,禮服用帶則正好相反,延續了宋代廢蹀躞帶恢復素帶的“復古”軌跡,即從深受胡人影響恢復到漢魏古制。至於常服、便服和民間服裝,改變並不算太大,和漢魏相比最大的變化是上衣下裳普遍被上衣下褲所替代,且褲也變成了俗稱老棉褲的緬襠褲形制。最大的改變,是棉布的引進和普及。棉布在中土始於唐或稍早,初興於兩宋,大興於元,到了明代則成為上至達官、下至普通黎庶最普遍的服裝面料,甚至軍服也普遍採用棉織品製作。用於製作棉布的棉花系通過西域從南亞引種,而明代普遍使用的提花技術同樣是舶來品,說這是“漢人的服裝”固然沒錯,但真要像某些皇漢那麼矯情,怕是改樹葉開襠褲比較合適他們——什麼,絲綢?他們欠的房租交了麼?清人入關推行種族歧視,“剃髮易服”,主要是“剃髮”,即強迫中原人採用滿洲人的薙髮,而“易服”主要易的是官服,即變明代的紗帽圓領為清代的翎頂補服,民間服飾的變化,最初主要是適應新發飾,比如不再蓄髮,舊的冠帽網巾自然都只能改掉,也因此才會出現所謂“男從女不從”的說法——女性連發式都沒改,自然就啥都不用改了。簡單說,清代的“剃髮易服”首先是一種政治行為,是滿洲人為彰顯自己對中國的統治支配地位而採取的強制性舉措,“剃髮”主要靠屠殺和高壓,而“易服”因為強制性的“易”只限於官服(民間服飾並沒有強制統一,變更帽制則無需強制——你剃了發想不改也沒法戴),只要你承認清的政權和統治,想在清朝混個官職、封贈或功名,就只能去穿戴他們的那一套,壓根就無需強制。 為何清朝廢漢服改穿滿服推行的很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