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提法來龍去脈

1987年中共十三大報告中,系統詳細地闡發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這在中國黨的歷史上是開創性的。而這一理論的提出,經歷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波折。“階段論”被指重大政治問題

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不久,從1979年1月8日到4月初,中央召開了理論工作務虛會。會上,有人對社會主義階段問題提出了不同看法。一個是在國務院政治研究室工作的馮蘭瑞,另一個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研究所副所長蘇紹智。

馮、蘇二人分別在小組會上做了聯合發言《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後的社會發展階段問題》,批評過去長時期把社會主義社會看做“從資本主義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的整個過渡時期”,看做“無產階級專政時期,不再劃分階段”的觀點;提出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這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應該劃分階段,即中國還處於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這個階段還要向發達社會主義過渡,然後再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與會的《經濟研究》主編看了簡報後,刊發了這篇文章。

馮、蘇二人所批評的觀點,正是毛澤東提出的,十幾年來沒人敢提出不同意見。因此,《階段》一文引起巨大反響。胡喬木指示《經濟研究》組織批判文章。鄧力群也說,“這不是學術問題,而是重大的政治問題”,並佈置寫批判《階段》的文章。“初級階段”首次進黨中央文件

1979年11月,胡喬木受命負責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于光遠(著名經濟學家,1975年後歷任國家計劃委員會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等職)也參加了起草小組。于光遠認為中國社會與馬恩所說的社會主義有明顯差異,他的結論是,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當時一些領導人認為,要在《決議》裡寫進針對蘇、馮提出階段問題進行批判的語言。在於光遠的強烈抗議下,最終在《決議》第33節出現了這樣的句子:“儘管我們的社會主義還是初級的階段,但是毫無疑問,我國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任何否認這個基本事實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這是黨中央文件中,第一次出現中國的社會主義還處於“初級階段”的提法。胡喬木堅持“共產主義思想體系”

1982年,十二大報告的起草工作由胡喬木主持,于光遠也參加了起草小組。這時,胡喬木仍然不同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判斷。一次胡耀邦在場時,于光遠提出應該指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胡耀邦連說“很好”,胡喬木這才不好反對了。但胡喬木執筆的報告只是把胡耀邦肯定的這句話孤立地寫了進去,還是用更多的篇幅講他的“共產主義思想體系”。

起草小組的另一重要成員鄧力群在十二大閉會後佈置如何宣傳時,特別強調十二大精神是共產主義。眾所周知,十二大精神當然是鄧小平在開幕詞中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宣傳部門硬要說十二大精神是共產主義,這在黨內和社會上引起了誤解。

胡耀邦向鄧小平“求援”

1986年8月,中央書記處討論準備提交十二屆六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的第三次修改稿。會後,有人邀集了一批人對《決議》修改稿提出了一個修改稿。這個修改稿加了很多“意識形態領域的階級鬥爭仍將長期存在”以及“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等詞句。胡耀邦立即執筆起草了給鄧小平的一封信,專門闡述不用“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這一提法的理由。信當晚送鄧小平,第二天9點,鄧小平辦公室即告知了鄧小平的批示:同意。

於是,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指導方針的決議》中說:“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不但必須實行按勞分配,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和競爭,而且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還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標下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這比之前的提法更進了一步。

到1987年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成為了十三大的理論基礎。

摘自《風雨兼程: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訪談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