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糾正變相審批及違規收費

民營企業座談會近日在北京舉行,為推進市場監管領域改革指明瞭方向。圍繞座談會相關內容,記者5日採訪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茅。

記者:民營經濟在我國市場主體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張茅:非公有制經濟既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也是改革開放的重要標誌。改革開放以來,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提出了一系列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政策舉措,是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見證者和有力推動者。

1979年2月,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恢復建制的第一次局務會,就決定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交報告,建議各地可以根據市場需要,批准個人從事個體勞動。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批轉的第一個有關個體經濟的報告,為個體經濟的發展開了“綠燈”。

據統計,全國個體工商戶由1980年底的80.6萬戶,增長到今年三季度末的7054.6萬戶,增長了86.5倍;私營企業由1988年底的9.06萬戶,增長到今年三季度末的3037.4萬戶,增長了334倍。

截至9月底,全國實有市場主體1.06億戶,個體私營主體數量佔全國市場主體數量的95%。民營企業已成為吸納社會就業的重要渠道,從業人員已經達到3.6億人,提供了我國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和90%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

記者:當前民營企業在經營發展中遇到不少困難和問題,在支持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方面,市場監管改革如何確保各項政策舉措落到實處?

張茅: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深化,讓民營經濟創新源泉充分湧流,讓民營經濟創造活力充分迸發。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著力“減證照、壓許可”,為民營企業營造更加公開透明便利的准入環境。

——優化政務服務,減輕企業負擔,為民營企業創造健康和諧的發展環境。以涉企收費為重點,深入整治違法違規價費行為;開展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收費專項治理。依法整治“紅頂中介”,堅決糾正變相審批及違規收費、加重企業負擔的情況。

——積極推進“互聯網+市場監管”。深化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改革,完善市場主體退出制度,今年年底前制定出臺企業註銷指南。建設全國市場監管動產抵押登記業務系統,構建市場監管一體化信息平臺,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

——做好計量、標準、認證認可等技術支撐為民營企業服務工作。科學合理簡化認證管理單元,減少認證證書種類,引導和督促認證機構降低收費標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據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