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歌誕生的故事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不論是在奧運賽場,還是學校的操場,不論是白髮蒼蒼的老人,還是稚氣未脫的孩童……每當唱起《義勇軍進行曲》這首雄壯的歌曲時,一種對祖國的崇敬之情總是在心中油然而生!多少年來,這首歌伴隨著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伴隨著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成為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為祖國獨立富強而英勇鬥爭的一支戰鬥號角。

《義勇軍進行曲》的詞曲作者均為中共黨員

田漢與聶耳在創作《義勇軍進行曲》時,兩人均為中共黨員。

田漢,原名田壽昌,1898年出生於湖南長沙,著名劇作家。1926年,田漢創辦南國電影劇社,從事進步戲劇的創作。1927年冬,南國電影劇社改組為南國社,該社宗旨為“團結能與時代共痛癢之有為青年,作藝術上之革命運動”。南國社的進步活動很快引起了當局的注意,1930年3月,社團被查封。此後,田漢率社團全體成員毅然加入了左翼戲劇家聯盟。1932年,田漢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左翼劇聯黨團書記。

國歌誕生的故事

田漢(右)與聶耳(左)

聶耳,原名聶守信,1912年出生於雲南昆明,著名音樂家。聶耳小時候就表現出很高的音樂天賦,白天在外面聽到曲子,晚上就能唱給家人聽。1930年夏,聶耳來到上海,1932年在明月歌舞團擔任小提琴手。當時,田漢常去該團,兩人由此相識。接觸後,田漢發現聶耳思想進步且很有才華,就積極引導他走上革命道路。1933年初,經田漢介紹,聶耳加入中國共產黨,併成為劇聯下屬音樂小組的成員。

對於文藝及音樂,兩人志同道合,均認為在中華民族的危亡時刻,文藝工作必須面向社會現實,喚起與鼓舞民眾的愛國熱情。為宣傳抗日,田漢與聶耳並肩戰鬥,在《義勇軍進行曲》之前,兩人合作創作了諸多抗日歌曲,包括《開礦歌》《大路歌》《畢業歌》《碼頭工人》《前進歌》等,均是田漢作詞、聶耳作曲。

田漢、聶耳創作《義勇軍進行曲》

1935年2月,《風雲兒女》劇本交稿不久,田漢就被國民黨政府以“抗日反政府”罪名逮捕。聶耳對此義憤填膺。對於聶耳來說,田漢既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指路人,也是他音樂道路上的合作伙伴,既是良師,亦是益友。他主動向夏衍請纓,要求承擔主題曲的作曲任務,他說:“作曲交給我,我幹!”未等夏衍開口,他便伸出手與之握手,再次表示:“我幹!交給我。”“田先生一定會同意的。”夏衍後來風趣地說,譜曲的工作是聶耳“搶”來的。

為了譜好曲子,聶耳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曾向《風雲兒女》導演許幸之提及,“我幾乎廢寢忘食,夜以繼日,一會兒在桌子上打拍子,一會兒坐在鋼琴面前彈琴,一會兒在樓板上不停走動,一會兒又高聲地唱起來。房東老太太可不答應了,以為我發了瘋,跑到樓上來大罵我一頓。末了,我只有向她道歉了事”。當時聶耳經常去司徒慧敏家做客,每次譜完曲,他都會充滿激情地唱給眾人聽,司徒的母親親切地稱之為“起來”先生。

根據夏衍的回憶,為了避免遭到國民黨當局的迫害,聶耳未來得及譜完曲就去了日本。出國前夕,他趕出了曲子的第二稿。1935年4月15日,聶耳帶著樂譜離開上海,下旬,歌曲在東京定稿,並郵寄給了電通公司。

國歌誕生的故事

《義勇軍進行曲》手稿

在譜曲過程中,聶耳對歌詞作了細微修改。田漢的原稿如下:“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一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飛機大炮前進,前進,前進,前進!”聶耳的修改主要有以下幾處:一是“每一個人”改為“每個人”;二是在“我們萬眾一心”前加了三個“起來”;三是將“冒著敵人的飛機大炮”改為“冒著敵人的炮火”;四是在最後一個“前進”後再加了一個“進”。對於聶耳的修改和譜曲,田漢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聶耳把“這短短的幾句話,處理得非常豪壯明快和堅決有力”,“在全國人民忍無可忍、迫切要求反帝抗日的時候,恰恰表達了千萬人的心聲”。

不過,無論是田漢還是聶耳,都未能在第一時間聽到這首《義勇軍進行曲》。1935年7月17日,聶耳在日本不幸溺亡,享年23歲。當月,田漢出獄,隨即得知聶耳遇難的消息,不禁失聲痛哭。

在聶耳短暫的一生中,共創作了35首歌曲,其中與田漢的合作最多,共有14首,其創作的第一首歌曲《開礦歌》和最後一首歌曲《義勇軍進行曲》,均是與田漢的合作,兩人可謂是近代中國音樂史上當之無愧的“黃金搭檔”。因為失去了聶耳這樣的好搭檔,田漢此後再也沒有寫過歌詞。

田漢曾這樣評價他的搭檔聶耳,他說:“一個人的死常常容易考驗他生前給人印象的深刻程度。但凡你心中為人民服務,人民就是那樣忘不了你,始終記憶猶新地紀念你”,“聶耳的作曲之所以如此迅速受到人民的歡迎,首先是他有飽滿的政治熱情,他不是為作曲而作曲,他是自己真正站在痛苦人民的中間,喊出了他們的憤怒和要求”。這既是對聶耳的評價,也是對《義勇軍進行曲》的最好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