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無聞」的大師彭桓武


“默默無聞”的大師彭桓武


彭桓武教授。

彭桓武領導並參加了中國原子彈、氫彈的原理突破和戰略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然而,在無數光環之下,彭桓武卻仍保持著最初的簡單樸素與雲淡風輕。

“回國,不需要理由!”

1947年,在國外事業發展如日中天的彭桓武,卻做出了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選擇。當年夏天,他同時收到了清華大學、中央研究院和雲南大學的聘書。他選擇了條件艱苦的西部邊疆,辭別英倫,輾轉香港,回到了闊別數年的祖國,在雲南大學當起了物理老師。在雲南大學,彭桓武開設了“物性論”“高等電磁論”兩門課程,均填補了雲南大學的空白。為了籌備學校的物理實驗室,彭桓武更是廢寢忘食。當時,他與好友顧建中教授常常深夜結伴去昆明正義路吃些點心充飢,而後再折回實驗室準備第二天學生的課程實驗,直至天色濛濛發亮。

多年以後,有人向彭桓武這樣問道:“當年您已在英國學術界有了極高的聲譽與地位,為何還要選擇回國?”彭桓武回答:“你應該問為什麼不回國!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學成回國是每一個海外學子應該做的,學成不回國才應該問個為什麼!”

“都是大家幹出來的”

進入20世紀60年代,蘇聯撕毀了與中國的合作協議,全面撤走專家,停止供給資料設備。1961年4月初,中央決定調彭桓武到當時的二機部北京第九研究所頂替撤走的蘇聯專家,負責核武器物理研究工作。正如當初回國時的毅然與堅決,他說:“國家需要我,我去。”

1984年,以彭桓武為首的10位科學家獲得了“原子彈、氫彈研究中的數學物理問題”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按國家規定,這項一等獎的唯一一枚獎章應授予名單中的第一位獲獎者。可當九所的同志把獎章送去時,彭桓武卻堅決謝絕,並且說:“這是集體的功勳,不應由我一個人獨享。”

大家再三勸說,他才同意留下獎章,卻同時說:“獎章我收下了,現在這枚獎章已經歸我所有,我有權來處理它。請您帶回去,就放在研究所,送給所有為這項事業貢獻過力量的人們吧。”隨即,他提筆寫下了14個字:“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此後每當有人提起他在核武器研究中的貢獻,或者媒體採訪時,他都會正色道,這“都是大家幹出來的”。

“學生是不能拒絕的”

彭桓武做了一輩子學問,也當了一輩子老師。他對學生的愛護,更是遠近聞名。到了晚年,彭桓武還堅持經常給學生作報告,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以他多年積累的科研經驗和人生成長經歷為例,講出自己的看法和對學生的期望。

在一次學生博士論文答辯會上,彭桓武是答辯委員會成員之一。在確定論文評語時,委員會大多數成員都認為論文中的一項計算還不夠完善,結果意義不大,不必在評語中提及。不料,彭桓武卻表示不同意。他提出,這個計算雖然不夠完善,但辦法卻是學生自己想出來的,別人還從來沒有這樣做過。最後,彭桓武為獎掖後進,用沙裡淘金、泥中覓珠的良苦用心,說服了大家。

為了學生,彭桓武甚至有點“六親不認”。一個星期天的上午,彭桓武的親家李淑想去看望他,給他打電話。他卻說,有幾個清華的學生正在他那裡,並說這些學生“自己找上門來,要和我聊一上午呢”。聽聞這個消息,李淑擔心彭桓武會過於疲勞,沒想他卻回答道:“學生是不能拒絕的。”

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因病辭世。他的遺體器官捐獻給了醫院進行醫學研究,並將畢生的工資積蓄近50萬元捐贈給了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他還留下了這樣一份親筆簽字、令人動容的《彭桓武遺囑》: “喪儀從簡,不舉行任何會,骨灰不存任何公墓。骨灰與劉秉嫻(彭桓武夫人——編者注)骨灰合併,由遺囑執行人按遺願歸返自然。‘兩彈一星’金質獎章贈給國家一級的軍事博物館。書贈理論所圖書館。請注意玻恩簽名贈予我的一本Atomic Physics有紀念意義。上網的電腦及相連的打印機各附件與桌和轉椅,應歸還理論所,並告知公司停止上網……”

(摘編自《中國科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