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的收購的德國機器人製造商KUKA:欲稱霸中國市場

被美的收購的德國機器人制造商KUKA:欲稱霸中國市場

德國工業巨頭庫卡(KUKA)是世界上最大的用於生產汽車的機器人制造廠商,該公司標誌性的橙色起重機式的機器人遍佈了全球的自動化汽車工廠。( 照片來自彭博社)

為什麼KUKA的董事長兼CEO蒂爾·羅伊特(Till Reuter)卻憂心忡忡呢?

原因很簡單:面向汽車行業的機器人市場增速只有3%-5%,而面向其他行業的機器人市場增速卻超過10%。蒂爾·羅伊特指出,在他2009年接管KUKA時,公司80%的機器人產品營業收入來自汽車機器人,但如今該比例已降至50%。

被美的收購的德國機器人制造商KUKA:欲稱霸中國市場

如今,這家有120年曆史的公司於今年1月被全球最大的家電製造商、中國的美的集團收購了95%的股份。KUKA的目的是實現重大的轉型,一旦成功,它就能躋身到增速更快的機器人市場了。

這意味著KUKA將進軍用於電子製造和物流倉庫的小型、敏捷機器人市場。本月初羅伊特在中國廣州接受採訪時表示,生產幫助車主為電動汽車充電的機器人,甚至是幫助老年人獨立生活的機器人也在籌劃中。

敏捷機器人

“我們希望能保持KUKA在汽車機器人市場的領頭羊位置,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其他產業和行業的增速更高。”羅伊特說:“例如,KUKA未來會進一步擴大的一個市場是手機、手持設備和iPad生產。

羅伊特指的敏捷機器人是那些“有效載荷”——能夠提起或操控的最大重量——為六公斤或更少的機器人,以及能夠執行精細裝配任務的機器人。

中國將是庫卡實現其多元化戰略的關鍵要素,該戰略由羅伊特牽頭。為此,他每月都會到美的佛山總部,並與美的主席兼CEO方洪波保持密切聯繫。中國是全球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自動化市場。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的數據顯示,中國去年的機器人銷量約佔全球需求總量的三分之一,比上年增長了27%,而歐洲和美洲的增速僅為12%和8%。

成為中國市場的領頭羊

在中國,平均每10000名製造工人只有68臺機器人,遠低於美國的189臺和韓國的631臺。所以,中國的機器人市場仍然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此外,不斷上漲的工人工資也在推動著自動化改革。

羅伊特說:“我們想要成為中國市場的領頭羊。”他表示去年庫卡在中國機器人市場的份額為14%,位居前三。庫卡今年在中國的總收入為5億歐元(7.98億美元),羅斯特預測這一數據到2020年將遠超10億歐元。芝加哥BCG的合夥人賈斯汀·羅斯(Justin Rose)表示:“如果你想成為一家全球性的公司,那你就需要參與到越來越重要的中國市場的競爭中。”

然而,在價值110億美元的中國機器人市場中,還有很多其他的競爭者。在工業機器人領域,ABB和Fanuc是KUKA最大的兩個國際競爭對手。與此同時,廣東伊雪松機器人設備有限公司、安徽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和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國本土對手正以國外品牌約三分之一的成本銷售它們的機器人。

庫卡遭遇成本削減大戰甚至是被淘汰並非不可能,因為中國數百家新的機器人制造商已開始爭奪市場份額。

自動化工廠

美的在去年決定收購KUKA是一項雙管齊下的戰略。美的正在對生產電飯煲和微波爐在內的白色家電的工廠積極地進行自動化改造,並將員工數量從2011年的20萬人削減至目前的約10萬人。同時,美的希望到2020年機器人銷售額能佔公司總營收的五分之一,提高目前12%的收益率。

美的收購庫卡的決定起初遭遇了來自德國和美國外商投資委員會的政治阻力。此後,在美的承諾保護這家德國公司的獨立性和在2023年前不進行裁員,才成功完成收購。

方洪波在10月底接受彭博社的採訪時說:“如果我們現在才試圖收購庫卡,我認為這筆收購可能就不會成功了,因為美國和歐盟的政治氣候已經發生改變,現在中國的公司想通過收購走向海外已經變得更加困難。”

中國的機器人

在雄心勃勃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中國政府計劃推進製造業的現代化和自動化,併為提高中國製造的機器人比例設定了目標。同時,中國各地政府正對採購機器人的企業進行補貼。“現在庫卡成為了美的的一部分,這很不錯。美的正在幫助我們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戴著眼鏡的羅伊特說,他曾在多家投行任職,包括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銀行和雷曼兄弟銀行。

除了發力進軍非汽車行業的機器人市場,庫卡還希望利用美的的銷售網絡和公司關係開始生產消費機器人。兩家公司正聯手在廣州附近建造一座大型工業園區,這座工業園區將擁有研發、技術開發和機器人訓練中心,當然也包括最重要的生產設施。

“我們正在增加產能,這只是第一步。對KUKA來說,這座園區將是我們成為市場領頭羊至關重要的一步,”羅伊特說。

至於新園區或KUKA在中國的其他工廠具體將生產何種機器人,KUKA主席眼下還不肯透露。羅伊特表示:“我們在消費端有一些項目,但其中很多項目現在仍然需要保密。如果透露了消息,可能會有人對我們的項目大肆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