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李建新:融合老中青技術力量,培養企業人材

在秋林李建新最初創業階段加入進來的人,伴隨著秋林的成長,已經陸陸續續有不少人退休了。這裡面除了多數的普通工作人員還有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這些技術人員後來又被高薪返聘,回來繼續在崗位上發揮重要作用,並且傳幫帶,為秋林培養更多的技術骨幹力量。

秋林李建新:融合老中青技術力量,培養企業人材

秋林最需要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實在秋林農業這塊。秋林農業的技術服務核心中,分為兩類,一類是新產品的培育種植,一類是土壤/無土技術的創新。秋林李建新始終覺得,農技技術是秋林農業生存的一大根本,以前靠老農民憑藉經驗來種植管理的方式日漸單調,現在憑藉現代農業技術不斷創新才能立足市場。

在日常工作中,秋林李建新就很重視以老帶新,每次有新的技術人員加入,除了自己的老技術人員為新人手把手的傳藝外,並且還藉助外力,他和當地的農技站、省內的農學院合作,通過他們請來老師為員工講學,並示範。

實踐中,秋林李建新還鼓勵年輕的技術人員“張開嘴、邁開腿、時刻不忘勞動手”——“張開嘴”就是多問。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多請教前輩老師;“邁開腿”就是多到在田間地頭看別人怎麼做;“時刻不忘勞動手”就是自己一定要親自上手實踐才行。

秋林李建新牽頭成立的蔬菜種植合作社裡是農業技術人員比較集中的地方,合作社裡最開始是種植讓自己吃的放心的蔬果,後來慢慢地擴大種植面積,逐漸發展成了現在的現代農業生態觀光園,並且還形成了種養殖和產銷一條龍的上下游產業服務。這背後就是秋林龐大的老中青技術力量的支持。中年的技術人員則又是其中的主力軍。

秋林李建新將這種老中青技術人員的分佈稱為“筆架山”,人員結構構成的三峰山,中間是高大的中堅力量,兩側則是老、青年力量。

平常,則是中堅技術人員負責合作社種養殖提供技術支持,老技術人員則是下現場指導青年技工,青年技工則是在現場不斷學習,以便能更快的上手實操。不同的年齡層,負責不同階段的主要工作,以老帶新傳幫帶,一代人帶一代人,尤其是隔代帶人。老人在不斷的帶新人,而先帶出來的那些技術人員則會逐漸挑起大梁,稱為中堅力量。並且,秋林李建新還建議他們一對一講授和團隊授學同時進行,並且和中堅力量時常交匯,共同探討問題,共同攻克難題。

秋林李建新從最初建立起這種手把手言傳身教的方式後,就有意識的讓大家在潛移默化中產生意識——做師傅的傾心相授,做學員的虛心向學。這樣好處很明顯,在秋林農業擴張的時候,不會因為技術人員的抽調而產生問題,而是每一處地方都有一座由秋林技術人員組成的技術“筆架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