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地陷」是天災還是人禍?

達州“地陷”是天災還是人禍?

謝歌說事

城區漫步,人,走著走著就沒了。

據網友爆料,10月7日下午2時28分左右,達州市達川區南客運站斜對面濟民醫院旁人行橫道塌陷,人行道路面突然塌陷,四名路人瞬間被吞噬。相當嚇人,傷亡情況目前還不明確,具體情況請等候官方通報。

達州“地陷”是天災還是人禍?


城市道路如此觸目驚心!明天和災難還真不知道哪個先來。

專家:導致路面塌陷的因素有很多,但路基土的流失往往是城市路面局部塌陷的核心原因。 這一觀點得到了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石京的證實。“水是誘因,土是‘當事人’。可能是當時施工的時候那塊地就沒壓實。路基是硬的,水把路基底下衝空了就造成了塌陷。”

“步步驚心”的事情並不是個例,北京、上海等城市也接連發生類似情況。

2008年10月17日,北京西單文化廣場附近路面坍塌;

2012年4月,北京北禮士路上一處路面突然塌陷,一行人落入塌陷形成的熱水坑中,全身99%燙傷,最終不治身亡。

在廣州,2008年12月19日,白雲區夏茅村沙園坊因路面塌陷導致兩棟房屋下沉6米,其中一棟倒塌,周圍10餘棟房屋傾斜或出現裂縫。因安全隱患,1000多名居民被疏散出來;

在上海,2008年7月初,錦繡路、高科西路路口出現大面積塌陷情況,埋藏在地面下的自來水管、燃氣管道以及電纜線管線等都受到損壞,嚴重影響該路口及周邊區域交通安全,並引發交通擁堵。

在哈爾濱,2012年8月,市民金貞淑帶著8歲的外孫女,在遼陽街的鑫鑫倉買店前玩耍,30多歲的市民孫淑英抱著外甥家14個月大的女兒國肖玉從他們身邊走過。突然間,一聲悶響,原本平整的路面突然坍塌,4個人連同店前的一棵10米高的大樹瞬間被直徑10米、深達13米的大坑吞噬。

在貴州,2016年3月10日凌晨,貴陽火車站地面突然出現了一個20多平方米的大坑,一輛正在左轉的公交車整個掉入其中,只剩下一小截車尾冒出地面,場面十分恐怖。

……

達州“地陷”是天災還是人禍?


達州地陷事故發生後,當地消防官兵等趕到現場救援處置,救援過程中再次發生塌陷。截止目前,現場仍在緊急救援中。目前尚不清楚人員傷亡的具體情況。

那麼,像達州這樣的路面塌陷為什麼會發生?城市的“奪命陷阱”頻頻出現的背後,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

天災

降雨過大,使得鬆散沉積物孔隙處於飽和狀態,砂礫石間的摩擦力相對減小,容易產生塌陷。路面塌陷頻發,與人為的工程活動有關,更與城市的地質條件和天氣狀況息息相關。

人禍

有專業人士稱,地下管線的滲漏與侵蝕、地下水的過度開採、施工方法不當、人工振動等是引發城市路面塌陷的因素。一般來說,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它具有隱伏性、突發性、群發性、多因性等特點。有專家表示:造成這些塌陷的原因很多,大體可以分為自然作用、人為作用、人為誘發自然作用等3種原因。此外,自然作用主要與地質條件有關係;人為作用主要是施工中,地基處理沒有做好,造成淺表和局部的塌陷;人為誘發自然作用主要指人類工程破壞了岩土的自然平衡,出現塌陷。 隨著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由於工程活動引發的地面塌陷也會越來越頻繁,成為新的城市地質災害。舉個簡單的例子:地下供排水管線漏水後,會在地下形成一個大的水囊,增加塌陷的危險。除了城市管線工程施工造成的地面塌陷之外,城市地下水過度開採,造成地下土壤含水層壓力失衡,結合地下及地上建築施工操作造成地層壓力和承載力間的失衡,也會形成地面塌陷。

怎樣預防

專業人士:從目前的技術手段來看,地面塌陷根本不是不治之症。問題是,是不是該治理的治理了,該避讓的避讓了,該監控的監控了。有專家指出,這種地面塌陷主要出現在公路一帶,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安全出行,建議政府責成地質和市政等有關部門,在每年雨季到來之前,探測公路下面的岩土體是否依舊處於夯實狀態,減少公路沿線地面塌陷的發生,防患於未然。這些措施,尚屬治標之策。為了釜底抽薪,徹底解決問題,很多專家認為,出現的城市路面塌陷事件說明,城市的規劃建設要考慮地質條件,按照地質條件的不同,採用不同的規劃和地基處理方案。如此,才能實現科學發展。

網友觀點:由於地面塌陷災害的發生與其所處的地質背景密不可分,城市定時進行必要開展城市地區的地面塌陷勘查,查明城區內岩土工程地質特徵,進行其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研究其形成機理,尤為重要。此外,還應積極開展城市比例尺自然災害風險評價工作,特別要加強城市自然災害的綜合風險評價研究,劃分出城市地面塌陷易發區。在此基礎上,還應開展地面塌陷隱患治理。同時,建立城市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數據庫,開展突發事件的風險評估,制定應急預案,直接服務於城市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