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眼中的宋育仁

名家眼中的宋育仁

名家眼中的宋育仁

鍾永新 整理

1889年,宋育仁著《時務論》。

宋育仁說洋務派想要“盜威福之柄以愚天下”,所以只談洋務而不談君主立憲。

宋育仁等還認為有些企業應該繼續實行官督商辦。

——《中國史稿(四)》郭沫若主編 劉大年負責本冊 (人民出版社 1962年第一版106頁)第五節 八十年代前後中國社會經濟的半殖民化 發展中的改良主義思想

【劉大年】 歷史學家 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中國史學會執行主席等職

到了八十年代後期,逐漸出現了一些人,比較明白地以資產階級觀點來反對洋務派,例如光緒十二年(1886年)宋育仁著的《時務論》中說,對於西方國家,“不師其法,惟仿其器,竭天下之心思財力以從事海防洋務,未收富強之效,徒使國興聚斂,而官私中飽,此不揣本而齊末,故欲益而反損”。另一方面,他又說:“拘於墟者閉明而塞聰,耳食而目論,以為一切宜報罷,不者以為天下殃。問何以策此時,則烏猝嗟諉之於無策。”前一段話是反對洋務派的做法,後一段話則是譏諷那種站在封建主義立場否定洋務的人。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上冊)•(六)洋務問題上的又一種分歧(人民出版社,1997年)

【胡繩】 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歷史學家、哲學家

宋育仁仍然模糊地設想以傳統的方式來擴大皇帝與官員之間的聯繫。

特別是宋育仁,不憚其煩地以保衛儒家和維護綱常名教的正當性為己任。

——《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第五章_思想的變化和維新運動,1890—1898年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主編:〔美〕費正清,〔美〕劉廣京編 本章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歷史教授 張灝

這類士人曾擔任出國使臣,具體考察過西方國家的政情,部分人還直接參與過洋務新政,既熟悉新政之得失,又洞悉官場之弊端。代表人物有郭嵩燾、薛福成、馬建忠、黃遵憲、崔國因、宋育仁等人。

宋育仁出洋前沒有參與洋務新政的實際經驗,他以儒家經義作為尺度來觀察中外時務,以“禮失求諸野”之說來鼓吹變法圖強。

——《中國近代通史》第三卷 早期現代化的嘗試(1865-1895) 第七章 早期維新思潮的興起群體 第一節 早期維新士人 二 熟悉西方政情的出使官員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7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張海鵬 主編 虞和平 謝放 著

有的人已經看到了最深層的隱憂,這一年,宋育仁在《泰西各國採風記》中表示,如果西學和西教影響擴大,勢必動搖中國傳統的基礎,也動搖傳統中國的宇宙觀和價值觀

——《中國思想史》第三編 第九節 1895年的中國:思想史上的象徵意義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葛兆光】清華大學原歷史系教授、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與歷史系特聘教授

在一部以收集支持變法維新的論著為己任的《皇朝蓄艾文編》裡,宋育仁作《序》說:“昔人云通天、地、人謂之儒。由漢迄今,實踐無愧者,頗難其人;惟泰西名家,如培根、奈端、蘭麻克、哥白尼輩,各以穎悟闢新理,卓然名某家者,稍稍近似。豈西人智而華人愚耶!”既然不是“西人智而華人愚”,在維新變法者心中,自然只有“除舊佈新”。

——《牛頓的貢獻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科學新聞》2003年04期)

【戴念祖】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晚清的趨新名士宋育仁,入民國後顯得有些“保守”。在他眼裡,章太炎與梁啟超、胡適都是以史學取代經學的同類。。宋氏一方面指責章、梁、胡等陷入“史學”而忘了經學,另一方面又非常在意新學者們的“斷代”,即其對“三代”的態度。他強調:時人“所謂一系不斷之歷史,亦只自秦以來二千餘年耳”。

——《陳寅恪的“不古不今之學”》 (《近代史研究》 2008年第6期 )

【羅志田】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四川大學歷史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宋育仁以為,按照“禮失而求諸野”的古老說法,學習西方,變法圖強,正是復興在中國早已失落的名教傳統的捷徑。

——《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使臣的實錄與非實錄———晚清的六種使西記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朱維錚】復旦大學原歷史系教授兼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

變法思想之蛻變,可以湯震(1890)、陳虯(1892)、鄭觀應(1892)、陳熾(1893-1894)及宋育仁(1895)等人言論為代表。其內容涉及甚廣,雖若干方面仍不脫傳統經世文之形式,而內容主旨,已大為改變。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年)

【王爾敏】當代歷史學家、臺灣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甲午以後,熟讀"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的士大夫,有的也開始相信“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了, 1893年到駐英使館任參贊的宋育仁,所寫《泰西各國採風記》,在宣傳這一個觀點時,採用了一種離奇的邏輯:一、外國美善之政,是值得學習的;二、外國美善之政,是中國古已有之的;三、所以,學外國即是行古道,復古也就是維新了。

——《宋育仁的邏輯》(《籠中鳥集》青島出版社,2009年)

【鍾叔河】 著名編輯、學者、散文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