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亦師亦友,亦是知己,更是最深情的兄弟

上週三,

社社的一個兄弟,來北京出差。

我們已經三年多,沒有見面。

等我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

一米九幾的大高個,

戳在路邊,

臉上帶著迷之得意的微笑。

我過去,捶捶他的肩膀:來了?

嗯。

晚上,自然是喝了酒。

那些塵封多年的舊牛X,

終於又有了用武之地。

我們為了

“誰是宇宙第一帥”這個名號,

爭得面紅耳赤。

但同時,

又拒絕承認自己是“宇宙第一慫”。

........

他們亦師亦友,亦是知己,更是最深情的兄弟

一夕盡歡。

第二天一早,

我們笑嘻嘻地,

就在樓下作了別,準備各奔東西。

然而,

等我看他坐上那輛車離開,

我忽然哽咽。

為什麼人生總是分別?

人生最苦是別離。

不過幾個眨眼,

那輛車,就幾乎不見了蹤影,

只能看到遠處的車頂,時隱時沒。

這樣的情景,

讓我想起了一句詩——

登高回首坡隴隔,惟見烏帽出覆沒。

多麼的相似的情景啊。

以前讀到蘇軾這句詩的時候,

沒有太深的感觸,

直到今天,我才終於理解,

最深情的別離,不過如此。

那是1061年,

蘇軾被命為鳳翔籤判,

即將走馬上任。

而弟弟蘇轍因為抨擊宋仁宗,

不得不留在父親蘇洵身邊。

蘇轍送兄赴任,送了一程又一程,

一直送到離京城,

一百四十里的鄭州西門外。

一番依依惜別之後,

蘇轍終於騎著瘦馬離去。

看著弟弟的身影遠去,

不捨別離的蘇軾,又登高而望,

但是,只能看到遠處弟弟的烏帽,

在崎嶇的地平線上,

不時的出沒。

直到,徹底不見。

這是他們兄弟第一次遠別。

他們亦師亦友,亦是知己,更是最深情的兄弟

翻開兩人的詩集,

很大一部分,都是兄弟倆的唱和詩。

蘇軾幾乎每到一個任所,

就給蘇轍寄信贈詩,

而蘇轍應和的也多達130首。

這不由讓我想起了,“元白唱和”

唐朝那對好基友白居易和元稹。

但是,

蘇軾和蘇轍兄弟的感情,

比他們的更深。

蘇氏父子,

作為歷史最有才華的一家子,

能和“三蘇”相比的,唯有“三曹”。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們亦師亦友,亦是知己,更是最深情的兄弟

不過,與曹植和曹丕兄弟,

“同室操戈,相煎太急”不同的是,

蘇軾蘇轍兄弟,

堪稱千古兄弟情深之典範。

蘇軾比蘇轍大3歲,

兄弟倆從小並肩攜手。

在仕途上,兄弟二人進退一致。

蘇軾恃才傲物,不合時宜。

蘇轍恭謹內斂,深沉穩重。

蘇軾認為弟弟蘇轍:

“豈是吾兄弟,更是賢友生”。

蘇轍認為蘇軾對於自己,

是亦兄亦師,

“扶我則兄,誨我則師”

那年,蘇軾因得罪改革派王安石,

而被貶杭州,

到杭州後,蘇軾馬上就給弟弟寫詩:

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

蘇軾當時最憂慮的,

不是被貶官,而是與弟弟分別。

烏臺詩案,蘇軾入獄,

當他誤以為朝廷要判他死刑的時候,

他在獄中給弟弟寫了一首絕筆詩: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蘇軾在“臨死之前”,最大的期盼,

竟然是,希望能和蘇轍,生生世世為兄弟。

而此時,蘇轍經過多年的奮鬥,

好不容易,在仕途上有所進展,

蘇軾就發生了“烏臺詩案”,

這本身就為蘇轍的仕途,蒙上了陰影。

蘇轍對此不僅毫無怨言,

毅然承擔起了,照顧哥哥一家人的重任。

蘇轍本來就為官清廉,家境困頓,

全家人擠在一個,破破爛爛的房子裡,

還有十來個孩子,嗷嗷待哺。

如此添了蘇軾的一大家子,更加困頓。

蘇轍還為了營救哥哥,

四處奔走呼告,

但卻求告無門。

當他聽聞,

哥哥蘇軾有可能被殺的時候,

蘇轍徹底慌了手腳。

走投無路的蘇轍,

向皇帝泣血上書《為兄軾下獄上書》,

自請降職,請求寬恕哥哥的罪過。

然而,這一切都是無用功。

當蘇轍陷入絕望,

以為要和哥哥永遠分別的時候。

王安石站出來說了句公道話:

大宋不以言獲罪。

因為宋朝祖訓——不殺士大夫。

蘇軾最終逃過一劫,平安出獄。

但蘇轍,卻因為這次魯莽的上書,

毀掉了自己的前程,

和哥哥一起被貶到蠻荒之地。

剛被貶到九江高安的蘇轍,

沒有半點憂憤。

反而是剛到高安,

就滿懷興奮地丟下自己的家人,

趕到黃州和哥哥相聚了數月。

後來,蘇轍升官至尚書右丞,

相當於國務院副總理的職位。

而蘇軾此時又遭人排擠,

心灰意冷,祈求外任。

蘇轍沒有二話,連上四札,

向皇上祈求外任,以追陪兄長左右。

蘇轍,相比較哥哥蘇軾來說,

比較木訥。

但是,他對哥哥的愛,

卻絲毫不差。

他一直用著自己看似“笨笨”的方法,

去愛自己的哥哥蘇軾。

蘇軾:“我念二十無朋儔,當時四海一子由”

他們亦師亦友,亦是知己,更是最深情的兄弟

蘇軾在動盪的被貶生涯中,

一直有一個心願,就是能再和弟弟

夜雨對床。

什麼意思呢?

這個典故,

本來出自韋應物的《示全真元常》,

寄託著友朋重逢的美好期待。

而蘇軾覺得自己人生中,最快樂的日子,

就是小時候,

下雨天和蘇轍兩人躺床上“扯閒天兒”。

而在後來的被貶生涯之中,

“夜雨對床”就成為了蘇軾最大的願望。

然而,這卻成了蘇軾至死未了的人生夢想。

公元1097年,

蘇軾被貶謫到海南儋州,

蘇轍被貶謫到廣東雷州。

五月十一日,

兩人相約於廣西滕州見面。

一個月之後,

歡聚一場的蘇軾兄弟分別。

但沒想到,這次分別,卻成了永別。

五年後,蘇軾病逝。

蘇轍接到噩耗之後,

“號乎不聞,泣血至地。”

這對希望生生世世相守的兄弟,

這次,真正的別離了。

他們亦師亦友,亦是知己,更是最深情的兄弟

蘇軾和蘇轍這對兄弟的感情,

其實也算得上是鮮為人知。

社社第一次知道,那是在高中時候,

那年社社學到《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這首詞,在我沒學過的時候,

其實就已經是耳熟能詳了。

但在那之前,我一直以為這是,

蘇軾寫給某一位深愛的女子。

當我看到課本上,題目下面那行小字: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我不禁疑問,

子由不是蘇軾的弟弟蘇轍嗎?

為什麼,懷念自己的弟弟,

會寫下這麼深情的文字?

他們亦師亦友,亦是知己,更是最深情的兄弟

當我,懷著疑問,

去了解了這首詞背後的故事,

我發現我錯了。

這也許,

就是我生為,

現代獨生子女的悲哀吧。

永遠無法體會,

那些親兄弟之間的感情。

歷史上很多深情的詩詞,

都是描寫男女之情。

但,這首不是。

那是1076年,

一再外放多年的蘇軾,

在杭州三年任滿,

朝廷準備把他調回中央。

但是,

蘇軾為了和多年未見的弟弟相聚,

主動放棄了重回京城的機會。

反而,上書要求,

把自己派往密州(今山東諸城)。

所有人都想不通,

好好的京城不待,

為什麼蘇軾要去密州?

蘇軾說:因為我弟在山東。

(當時蘇轍在濟南任職)

於是,蘇軾就去了密州。

然而,

兄弟二人雖然同在山東,

因為種種原因,依然沒有成功見面。

直到1076年中秋這天,

思念弟弟成疾的蘇軾,寫下了《明月幾時有》。

面對兄弟不得相見的情況,

蘇軾安慰自己: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但是,他緊接著又表達了自己的期盼,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他們亦師亦友,亦是知己,更是最深情的兄弟

蘇軾早就明白,人生終有盡時。

人世間的一切,不過是過眼雲煙。

蘇軾被認為,

與李白同是“天下二謫仙”的人物。

他本來可以“乘風歸去”。

他們亦師亦友,亦是知己,更是最深情的兄弟

但蘇軾卻不願,

他依然選擇留在人間,

並且深情地對待這個世界。

蘇軾:天上太冷,我要留在人間。

留在人間的蘇軾,雖然一生不得意。

但他一直認真的活著,

他很隨意豁達,而又堅持自己。

他愛吃,他愛玩,

他愛弟弟子由,

他愛人間的一切。

1112年,蘇轍去世後,

按蘇轍的要求葬於蘇軾墓旁。

蘇氏兄弟終於實現了“夜雨對床”的期盼。

結語:他們用一生的時間,

讓兄弟之間的愛凌駕於時空和痛苦之上。

夜夜明月,這對兄弟從此把酒論詩,永不分離。

THE END

他們亦師亦友,亦是知己,更是最深情的兄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