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夷古國——妘姓夷國,爲商朝心腹大患,田單在此復興齊國

“夷”除了中原國家對東部或東南部各個方國部落的泛稱之外,還有作為獨立的以“夷”命名的方國,這裡要說的是妘姓夷國。根據古籍《世本》記載,周朝夷國是妘姓之國,在今山東即墨縣西,應該是周朝建立後武王所封。清初《讀史方輿紀要》記載:“

夷,今山東膠州即墨縣西廢壯武城,即古夷國。”壯武城為漢文帝時宋昌的封國,就在古夷國的原址上。這個地方也是戰國晚期齊國遭以秦為首的燕、韓、魏、趙五國聯軍攻破齊都臨淄後,力挽狂瀾的根據地,田單即在此地復興齊國。

東夷古國——妘姓夷國,為商朝心腹大患,田單在此復興齊國

事實上關於夷國,早在商代殷墟甲骨中就已頻繁出現,卜辭中記載為“夷方”或“人方”,也有“屍方”。曾為商王朝的死敵,為此商王朝曾多次興師討伐。由於商朝出征前要進行占卜,所以從甲骨卜辭中記錄“夷方”的次數多寡可以證明商王朝對夷方用兵的頻率。據說現有卜辭中記錄相關“王來徵夷方”的事蹟貫穿殷墟甲骨的一到五期(殷墟甲骨按帝王系分為多期,注:有多種說法),說明商朝經盤庚遷殷(今安陽)定國都後到商紂亡國的270餘年間,商王朝對夷方的用兵從未間斷。說明夷方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方國,而且勢力範圍很廣,已經成了商王朝的心腹大患。

東夷古國——妘姓夷國,為商朝心腹大患,田單在此復興齊國

在商朝徵夷的所有戰爭中,商朝晚期帝乙、帝辛兩代為規模最大,甲骨卜辭中記錄其中一次伐夷長達200多天。伐夷成了商朝晚期關係到天下格局的大事件。除了卜辭,史書也記載商朝晚期帝乙帝辛兩代多次興師動眾出征東夷和淮夷。還有晚商青銅器《小臣艅犀尊》銘文也記載了“帝辛十五祀徵夷方”的一段歷史:“王賜小臣艅(音餘)夔貝,唯王來徵人(夷)方。唯王十祀又五,肜日。”與甲骨卜辭的記載可以相對應。

東夷古國——妘姓夷國,為商朝心腹大患,田單在此復興齊國

小臣艅犀尊

商末大興征伐,勞師遠征,使得商王朝國力大損,所謂“紂克東夷而殞其身”,說得正是這件事。這裡的“東夷”泛指東方的許多方國,但其中也包括夷方。夷方與商王朝交惡,兩敗俱傷,結果被西方的周國得了漁利。武王克商後,很多東夷方國(主要指商王討伐過的那些方國)都見風使舵,紛紛歸附周朝,其中就包括夷方。夷方被周王正式冊封為諸侯,爵位為伯爵,重建夷國,交由東方大族長魯國和齊國管轄。

東夷古國——妘姓夷國,為商朝心腹大患,田單在此復興齊國

重封后的夷國被夾於紀國(今山東壽光)、莒國(今山東莒縣)、萊國(今山東龍口)之間,西周時期的紀莒萊三國還是很強大的,猶其紀國和萊國,連齊國都不放在眼裡,史書沒有記載那段歷史,但不代表夷國平安無事。《左傳·隱公元年》記載:“八月,紀人伐夷。”說得是公元前722年八月,紀國攻打夷國,但由於夷人並未告之魯國,具體情況史官沒有記錄,其中戰爭起因結果已無從得知。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夷國自西周重建以來,沒少受到周邊強國的欺侮。

東夷古國——妘姓夷國,為商朝心腹大患,田單在此復興齊國

夷國雖然是周武王親封,受齊魯管轄,但夷國估計喜歡獨往獨來,與齊魯並沒有多少交集,以至受到欺侮也不主動向大國求救,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整個春秋時代夷國很少出現在魯史中的原因。自紀國伐夷後,夷國再無蹤跡,按地緣政治推斷,夷國最後的滅亡必定跟紀國或萊國有關。

更多方國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