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複習專題之作文:時評作文素材「貧窮與自強不息」

2019年高考複習專題之作文:時評作文素材“貧窮與自強不息”

這3篇時評文章,都是結合當時的熱點,圍繞貧窮和自強不息為切入點的文章。文章中的案例,都是可以作為議論文的素材,而文章的寫作手法,也值得大家認真學習。

青春的模樣,當以奮鬥姿態呈現

日前,有兩則新聞因為主人公極不平凡的奮鬥經歷引發關注:一則是雲南小夥崔慶濤收到北大通知書時,正在工地上拌砂漿;一則是河北女孩王心儀以707分的成績被北大錄取後,寫了一篇題為《感謝貧窮》的文章。眾多網友被他們勵志的人生所感動,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為他們倆不放棄、不氣餒的青春模樣點贊。

雖然說,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和人生際遇各不相同,但時間賦予每個人的機會是均等的,如何實現自我成長成才,要看一個人以什麼樣的姿態面對人生和把握青春。不論是雲南小夥崔慶濤,還是河北女孩王心儀,他們都身處逆境,之所以能取得今天這樣驕人的成績,一方面固然離不開家庭父母的鼓勵支持,離不開學校老師的諄諄教導,但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沒有被眼前的困境、現實的迷惘所嚇倒,而是選擇一種“只爭朝夕,奮鬥不已”的生命狀態來致力於改變自己的現實境遇,並最終成就個人的青春夢想。

青春是用來奮鬥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而青春的底色離不開“奮鬥”兩個字,沒有哪個人的青春之路是一帆風順的。換言之,奮鬥的青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一種獲得、一種締造。像崔慶濤、王心儀這些人們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或許他們並不擁有舒適安逸的成長環境,或許他們過早承擔了家庭的重負,但他們並沒有因此怨天尤人、更沒有因此自暴自棄,他們樂觀、開朗、積極、上進,最終呈現出最乾脆響亮的青春回答。他們身上所折射出的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以及堅不可摧的人生毅力,值得每一位年輕人認真學習。

2019年高考複習專題之作文:時評作文素材“貧窮與自強不息”

崔慶濤、王心儀們的青春勵志傳奇,與他們自身的努力息息相關,更離不開當前社會發展整體所營造的向上氛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當前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體量日益增大且日趨成熟的現代社會,其高度的包容性已然成就了越來越多的可能性、創作性。更多人可以創造出贏得青春、實現夢想的機緣與要素,普通人也能夠成就不平凡的人生。“青春夢”對每位學子而言都是一樣的,關鍵在於個人的態度和努力程度。在可以奮鬥的年齡選擇忠於夢想,選擇不放棄,並通過個人的奮鬥去成就自己,這應當是每個人持有的信念。

當人們還在為“寒門出不了貴子”而長吁短嘆時,當人們還在為“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起點”而自怨自艾時,像崔慶濤、王心儀這樣的奮鬥者早已用個人的努力證明了實現夢想並非遙不可及。莘莘學子的青春夢想如何落地?其實答案就在每位青年學子的腳下:不妄自菲薄,不孤芳自賞,不自我放棄,用紮實奮進的腳步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輝煌。值得一提的是,崔慶濤、王心儀們並不是青春奮鬥者成功的個案,無須把這種現象視作例外,而忽視他們存在的合理性與成長的社會土壤;當然,這類新聞也不應同那些處心積慮的“招生宣傳”等而視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無論何時,奮鬥者都是令人敬佩的,年少的打拼者,尤為打動人心!

2019年高考複習專題之作文:時評作文素材“貧窮與自強不息”

讀懂“感謝貧窮”背後的自強不息

既不應把“感謝貧窮”誤讀為讚美貧窮,也不必把“感謝貧窮”放到“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追求什麼富裕?”的對立位置,更不該高高在上地把炮火集中在“感謝貧窮”這四個字上,而忽視了它背後複雜的生活背景和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當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寄到河北衡水18歲女生王心儀那裡時,她正在一家輔導機構打工做輔導員,補貼家用。王心儀出生在衡水棗強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家境窘迫:媽媽體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爺。大弟弟即將升入高三,小弟弟還沒有上小學,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畝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補貼家用。

這與前幾天雲南一名考生在建築工地上收到北大錄取通知書一樣,都是讓人感動的勵志故事。但這次輿論討論的焦點卻有點偏了,王心儀曾經寫過的一篇《關於自己、關於貧窮、關於希望》的文章被翻了出來,並被冠以“感謝貧窮”之題廣泛傳播,繼而引發了不少爭論。反對者認為“貧窮就是貧窮,絕對不值得感謝”“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追求什麼富裕?”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是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從王心儀的經歷和那篇文章的內容來看,她對貧窮的體驗和理解其實比很多人都要深刻,“姥姥辛苦了一生,卻未換來一日的閒暇”“經濟的窘境的確將一家人推向了絕望的深淵”。“感謝貧窮”的背後既不是對貧窮的無知,也不是美化和浪漫化貧窮,更不是給大家灌雞湯。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固然不值得鼓勵和讚美,但是不幸處於此等境況之下,面對貧窮以及貧窮帶來的痛苦和傷害,是對他人的優渥生活羨慕嫉妒恨,還是怨天尤人,為什麼讓我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抑或是破罐子破摔?一個18歲的女孩,除了堅強面對,並以微薄的力量努力改變這一切之外,並沒有其他的選擇。

2019年高考複習專題之作文:時評作文素材“貧窮與自強不息”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貧窮一直是王心儀的敵人,顯然,她雖然曾經被貧窮所困擾,但是沒有被擊倒,而是直面現實,努力學習,用自己的樂觀、勇敢以及獲得的成績宣告了自己的勝利。“物質的匱乏帶來的不外是兩種結果,一個是精神的極度貧瘠,一個是精神的極度充盈。而我,選擇後者……貧窮可以動搖很多信念,卻讓我更加執著地相信,知識的力量。”王心儀感謝的不是貧窮,而是在這種生活經歷中獲得的讓自己變得強大的力量。我們不妨把“感謝貧窮”這篇文章看作是戰勝貧窮的勝利宣言以及與生活的和解書,勝利者才有資格“感謝貧窮”,坦然面對才有資格與生活和解。

既不應把“感謝貧窮”誤讀為讚美貧窮,也不必把“感謝貧窮”放到“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追求什麼富裕?”的對立位置,更不該高高在上地把炮火集中在“感謝貧窮”這四個字上,而忽視了它背後複雜的生活背景和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命運或許不公,我們痛恨貧窮,痛恨人類的一切苦難,但是人類暫時還無法徹底告別它們,總有人或者總有人會在某些時候陷入這種痛苦的境地。對有些人來說,貧窮是萬劫不復的無底深淵,但是對於有些人來說,我們又的確難以否認它比順境更能夠激發潛能,養成百折不撓、堅毅不拔的品質。貧窮也好,富裕也罷,個人對現實頑強不屈的姿態很大程度決定了他能否擺脫環境的限制,而這也正是王心儀“感謝貧窮”一文中所傳遞出來的最大價值。退一萬步,“感謝貧窮”至少比怨憤命運更有價值。

去年,北京考生熊軒昂的一番話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農村地區越來越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相對於熊軒昂來說,王心考上北大之路尤其艱難,期間必然付出了更多的努力,這也是寒門學子考上名校備受輿論關注的原因所在。所以,面對社會鴻溝,肯定個人的奮鬥精神之外,還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加大扶貧力度、促進教育公平,努力填平社會鴻溝,為寒門學子暢通向上通道,讓這類自強不息的故事越來越多。

2019年高考複習專題之作文:時評作文素材“貧窮與自強不息”

感謝貧窮,不如感謝吃苦

近日,一名高考取得707分、被北大中文系錄取的女生寫下的“感謝貧窮”的文章在網絡熱傳:“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這引發網友熱議,有感動,有鼓勵,也有更深層的討論。

貧窮是一種無奈,但絕不值得感謝,反而每個人都應當把改變貧窮,不論是物質層面的還是精神層面的,作為奮鬥目標。

這幾年,關於寒門子弟的高考錄取故事不少,比如今年在工地上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雲南曲靖考生,去年被清華錄取的甘肅殘疾考生等。

貧窮不值得感謝,要感謝的是自己在貧困中激發出的拼搏力量。高考是人生長路中的一道關口,後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還有諸多困難。但即便困難重重,也應看到努力奮鬥和刻苦學習依然擁有改變命運的力量。學習的結果,不僅僅是拿到一張上升的“門票”,更重要的是,獲得“門票”所經歷的苦難,以及克服困難的過程。過程有時比結果更重要。

今年是首批“00後”參加高考,這代人有什麼樣的特點呢?新華網曾有一份調查顯示,95後的年輕人,超過半數者將網紅作為理想職業。因為不用辛苦讀書就能“直播兩小時,打賞好幾萬”,這比苦哈哈地上了大學,到了大城市卻還要群租過日子強多了。這樣的新“讀書無用論”,已經在鄉鎮青年中有不小的市場。即便國家有了諸多向寒門學子傾斜的政策,比如專項的招生指標和學費減免,但依然有不少人抱著早早出門賺錢的想法,“鯉魚躍龍門”反倒不如“做一天日結上三天網吧”受認可。

就此而言,阻礙寒門學子上升的,其實已經不單是經濟條件,更重要的是觀念,以及讓他們形成這些觀念的諸多社會因素。“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這正是寒門考生寫下“感謝貧窮”能夠引起共鳴的原因。人們感慨的其實不是她感謝貧窮這件事,而是她不向貧窮低頭的精神。

“寒門貴子”,隱喻了貧窮家庭出才子,然而事實卻是貧窮往往限制了夢想和成才機會。貧窮和成才之間,並無直接因果聯繫,甚至沒有經歷過貧窮的人,或許有更多資源去實現目標。

貧窮是一種無奈,但絕不值得感謝,反而每個人都應當把改變貧窮,不論是物質層面的還是精神層面的,作為奮鬥目標。

誠然,不論來自何種家庭,考入知名高校者都是少數,但知識和奮鬥依然可以改變命運,過去如此,將來亦如此。

2019年高考複習專題之作文:時評作文素材“貧窮與自強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