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每天3點起牀批閱奏摺,12點就吃晚飯,17點就睡覺。清朝的所有皇帝都這麼累嗎?

蒼雁


每天3點起床批閱奏摺,17點就睡覺,這在古人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符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也未必就太累。

簡單計算下,17點到第二天凌晨3點,一共有10個小時。而成年人一般睡眠七八個小時就很充足了。17點上床,3點起床,其實和22點上床,8點起床是一樣的道理,而且嚴格說來人家這個還更健康,因為在深夜24點這個所謂的最佳休息時間,他正好陷入深層次睡眠中,能得到充足的休息。這種作息比一些死宅24點睡覺,9點、10點起床,甚至凌晨兩三點睡到中午12點要健康多了。所以皇帝就算睡前臨幸一兩個妃子,也完全能得到好的休息。

古人講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凌晨三四點的時候,一般東方就會有隱隱的白光了,所以勤勞的人會在差不多這個點起身趕時間幹活。當然一般人不比起這麼早,五點左右也就差不多了。而下午17點的時候,北方東部地區太陽已經西斜得很厲害了,這時候就準備休息。這在中國古代是很常見的事情,算不得特別勤勉。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僅僅是為了有一個自然規律的時間表,也代表經濟和健康。古代工業不發達,照明條件很差,燈油也貴。沒有太陽的時候對著燈油幹活很費眼睛,也容易疲累。所以,儘可能在白天有充足日照的時間工作,自然光的強度遠遠勝過現在的電燈光,更勝過古代的燈火。

同時,趕早不趕晚即使在今天也是正確的生活方式。本人寫稿子以前也經常熬夜,後來改成十點左右強制睡覺,有需要的稿子,可以早上三點、四點起床。事實證明這樣的效果很好,早起寫稿子的精神和效率比夜裡熬好得多,而且人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所以,光緒皇帝早3點起床,17點睡覺,就算是真的,也不能說明他特別勤勉。這只是古人正常的一種健康生活方式而已。


巴山夜雨涮鍋


看上去很忙

清朝皇帝勤政是學界共識。故宮保存下了一萬兩千餘冊的起居注,記錄了清朝皇帝的日常生活:皇帝一般早上5點起床,有重大慶典還會更早,對於習慣睡懶覺的現代人來說,真是可怕的要命。國朝以孝治天下,所以,皇帝起床梳洗之後,第一件事是要給老太后請安,之後,上早自習,讀書!

7點鐘要用膳,清朝皇帝只吃兩頓正餐,早餐和午餐,晚上只用些點心。用過膳後,就開始處理朝政,清朝早期,皇帝比較勤政,幾乎每天都要上朝,但到了晚期,慢慢就懈怠了,每週上朝兩三次就不錯了。

皇帝下午的時間比較自由,可以辦公,也可以聽聽戲、逛逛花園之類的娛樂一下。晚上,他們要禮佛,念念經。9點之後,點的妃子過來睡覺,此處省略一萬字。。。

以上只是大概的時間,時間表是死的,人是活的,更何況皇帝是九五之尊,他要幹什麼,不是一張表能限制的住的。

清朝有特別勤政的皇帝,比如雍正,他老人家是個典型的工作狂,一年到頭只有生日那天才休息一下。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眠時間不足4小時。當政13年,光奏摺上的批示,他就留下了1000多萬字,平均每天大約要寫2000多字。這個實在太可怕,寫2000字得看多少字啊?別說日理萬機的皇帝,就是普通人每天能寫200字就很難得了。

當然,清朝皇帝也不都是這麼勤政的,特別是到了後期,比如同治皇帝,他6歲繼位,剛上小學的年齡,朝政都是慈禧加上叔叔恭親王奕訢在辦,等他成年之後,又不學好,最大愛好是去八大胡同逛妓院,他能勤政得了?

其實,同治還好,雖然不問政事,但有人給他打理,促成了“同治中興”的良好局面。最要命的,是那種自己不會幹,整天還忙得要死的皇帝。比如道光,頭上是康乾盛世,下邊是道光蕭條。

道光最大特點是節儉,也很勤政,但是缺乏做帝王的天賦,特別是缺乏遠見和洞察力,保守的要死。《清史稿》說:

先之以操切,繼之以畏葸,遂遺宵旰之憂。說他處理問題,要麼特別著急,倉促上馬;要麼畏畏縮縮,故步自封,整天加班,把自己弄得累死累活的,也把國家整的半死不活的。

晚清皇帝最大的毛病就是看起來很忙,整天忙忙活活,卻忙不到點子上。當然,這也很難歸罪皇帝個人。晚清正遭逢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時代的悲劇。


飲水君


要說清朝的皇帝辛苦,光緒還是比不上他的祖先的

1清朝皇帝第一敬業--雍正

雍正在從政13年期間,可以說是兢兢業業,幾乎不敢休息,是歷代皇帝中少有的工作狂,平均每天工作超過15小時,而每年基本不給自己放假,是清朝前幾位皇帝中去圓明園最少次數的皇帝。每天批閱奏章數量也十分巨大,當然最後死去的時候,也是積勞成疾(也有說法是吃丹藥而死)

2又辛苦又會玩--乾隆

乾隆帝在位60年,也算是以為比較勤政的好皇帝,乾隆的習慣時晚上6點左右睡覺,3點起床4點開始工作,其實在很大程度是取決於天氣的,古代沒有電(劃重點)往往人們的作息時間就是天黑天亮,乾隆也算是比較正常的。

皇帝的辛苦主要在清代時,中央集權達到了頂峰,這成大程度上,加大了皇帝的工作量,所以皇帝必須工作加倍才能基本處理完政務。明朝時期,朱元璋剛開始廢掉丞相的時候,朱元璋自己也快累倒了。後來又設置了春夏秋冬的副官來幫他,但是雍正之後,軍機處的建立,皇帝大權在握,基本上每件事都需要皇帝處理,所以下率下降不說,皇帝還累個不行。


我想iwant


34年在位的光緒,窩囊鬱悶地看著帝國走向崩潰

大清一共296年,12位皇帝,光緒是大清倒數第二位皇帝,光緒僅活了38歲有34年待的是皇帝的位置,是僅次於“康乾盛世”的康熙和乾隆之外在位時間最長的清朝皇帝。光緒死後,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登場,三年之後大清王朝完了,也是整個兩千多年封建王朝的結束。

光緒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共400多位皇帝中最鬱悶的幾個皇帝之一,他的一生可謂註解了皇帝的另外一種命運:受制於人,窩囊地看著帝國走向崩潰,心有改革雄心卻無改革之力。

支持“維新變法”和“新政”,光緒兢兢業業於其中

但光緒在短暫的38年時間裡,依舊按照清朝延續下來的“起居”傳統,勤勤勉勉地維持國內朝政運轉,一般都是5點起床洗漱,向太后皇太后請安,然後早讀到7點。7點用早膳,9點半上朝理政處理公務到11點。而11點到下午兩點半是午休和晚膳(清朝皇帝一般用兩餐)時間。午休之後繼續辦公或者進行一些娛樂活動到下午五點。之後就是就寢時間。

一般清朝皇帝的作息就是這麼安排,而光緒的作息時間更加緊密,可能也是由於晚清歷史轉折期的各種瑣碎事務尤其多,都需要皇帝拍板做決定。而且光緒也是有過圖志的想法,支持了“維新變法”和“新政”,這都是晚清政府難得的不昏聵之處。在處理“維新變法”和“新政”的過程中,除了慈禧太后的威權之外,還要面對朝野上下保守派的阻撓,光緒自要更加兢兢業業於其中,因而他的作息看起來比一般清朝皇帝作息更忙。

其他11位皇帝,作息上同樣如此嚴格,讓大清持續了將近三百年

當然,作息時間如此嚴格的不止光緒。從康熙朝開始的239年,一萬兩千多冊的記錄皇帝每天日常的“起居注”中記錄了9位皇帝的起居,除了幼童溥儀之外,其他8位皇帝都是嚴格按照作息,像雍正每天光批奏摺就要批一萬多字,勤懇可見一斑,這也在客觀上讓大清持續了將近三百年時間,從1840年鴉片戰爭就受列強侵略,危卵之中還能存在72年。

你覺得清朝的作息時間是否太過嚴格?如果現在讓你按這個作息時間,你能堅持多久?


老李有刀


凌晨4點多鐘,養心殿後寢宮裡已經有了動靜,乾隆皇帝要起身了。等室內有燈光亮起,當班的太監宮女就都得打起精神,準備服侍。

養心殿這個名字,出自孟子的“養心莫過於寡慾”。

雍正皇帝之前,紫禁城中軸線上的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從明代起就一直如此。明嘉靖帝以乾清宮後暖閣為寢宮,九間屋子裡共設二十七張床,每晚隨意挑床休息,沒有定數,大概是一種安全的考慮。

侍女給皇帝疊好被子,用銀盆端了熱水伺候他淨臉,然後梳頭太監頭頂著黃雲龍緞面的包袱進來,請安,進屋。皇帝每天要梳頭,編辮,剃鬚。

養心殿南邊御膳房的人已經忙完了,只等傳膳。皇帝在哪,御膳就在哪兒傳,有時候乾隆一大早出西華門,到西苑的同豫軒去用膳。西苑今天叫中南海,同豫軒挨著寶月樓,也就是今天的新華門。

皇帝穿戴停當,就出寢宮往東暖閣——百餘年後,同治、光緒兩朝的太后就在這裡垂簾聽政27年。皇帝的穿著由內務府的四執庫管理——四執:冠、袍、帶、履。

每天皇帝穿了什麼,都記載在《宮中穿戴檔》,同其他諸多宮廷檔案一起,在許多年後成為清史學者還原宮廷生活的憑據。

御膳房是宮中大機關,官員廚役共370人。房內爐灶百餘口,都編上號,每灶配掌勺、配菜、打雜各一人。這樣使御膳上每一道菜的每個環節,幾乎都可以清晰地責任到人,無論是賞還是罰,都有著落。

皇帝每日用飯菜品名,都由御膳房詳細記錄,由內務府大臣劃定,月成一冊,稱“膳底檔”。但皇帝皇后的口味喜好是宮中大忌,絕不能問,更不能寫。

御膳每每幾十上百種菜餚擺開,更多是為了安全考慮,讓人即便從日積月累的資料中,也難以分析出皇帝皇后的飲食偏

御膳上齊,皇帝入座,侍膳的太監盯準了皇帝眼色,皇上看哪一道菜,就趕緊挪到皇上跟前,再用羹匙舀到皇上面前的佈菜碟裡。

要是皇帝說不錯,就再舀一次,然後立刻撤菜,絕不能舀第三次。這是清室家法,要皇帝小心謹慎,不可貪食,免遭毒害。

乾隆用膳很快,大概一刻鐘工夫,就推開餐具起身了。

上班時間:“朕知道了”“稱臣得體”

乾隆在宮中每日早膳後,必讀先皇“實錄”、“聖訓”一卷,“每日間恭閱實錄一冊,週而復始,於創業垂統之跡敬識之弗敢忘”。

他用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時刻來閱讀先祖實錄,因為對每一代帝王,祖宗的法則和訓導都是他們執政的思想資源、精神引導。

讀聖訓或在乾清宮西暖閣,或在養心殿暖閣及弘德殿。在乾隆時期,乾清宮是清代皇室列祖列宗尤其是康熙帝的舊屋陳列室,其中藏有太祖努爾哈赤實錄,是盛京舊本,記載了努爾哈赤發動的一次次戰爭。

這一日的奏摺已經在等著皇帝批閱了。奏摺是一種密奏文書,可以由原奏人直達皇帝,不必經過層層官僚關卡。

奏摺制度始於康熙皇帝。為了掌握第一手基層政情,他要求部分親信官員在日常公文外,另將探知的各省大事附在直達皇帝的請安折中,秘密奏上。雍正繼位後,深知密摺傳遞信息快速高效,擴大了密摺使用範圍。

據清代學者震鈞所著《天咫偶聞》記載:每天午夜十二點,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每部院一名辦事員到東華門外。他們跟著外奏事處的值班官入紫禁城,到乾清門廣場東側景運門內的值班房。

把裝奏摺的匣子和各自衙門的印片,交給奏事官登記。奏事官根據折上內容的輕重緩急排了先後,送乾清門內的內奏事處,再由內奏事處的御前大臣或太監轉送皇帝。內奏事處收件的時間不超過凌晨兩點。

外省奏摺除了通過在京衙門,相當於今天的駐京辦事處專差遞送進宮,也有的經驛站系統速遞到京,交兵部捷報處,再由兵部司員送到乾清門。奏摺速遞如註明“馬上飛遞”,按規定日行三百里,更急者可要求日行四百、五百甚至六百里。

乾清門外,辦事員送完奏摺並不就走,因為前次送皇帝批閱的奏摺將從凌晨三時起陸續發下。乾清門石欄的白紗燈如果移上臺階,硃批的奏摺就快出來了,各部院辦事員再領回自己單位。

經皇帝親筆批示的硃批奏摺,具有法律和行政效用。雍正時規定,得到皇帝御批的奏摺必須繳回宮中儲存。軍機處設立後,硃批奏摺必先交到軍機處抄錄副本存查,稱為“奏摺錄副”。

回繳宮中的奏摺和軍機處抄錄的副本,成為今天重要的清史檔案。如《乾隆宮中奏摺檔》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而軍機處奏摺錄副,存於紫禁城西城牆內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烙饃卷饊子


自皇太極建立清朝後到溥儀皇帝一共有13位皇帝,除了溥儀皇帝只在位3年,而且當時僅6歲,沒有辦理處理朝政以外,其他的清朝皇帝給人留下的普遍印象都是比較勤奮的,幾乎沒有一個皇帝是怠政的,這與明朝的諸位昏君形成強烈的反差與對比。

那麼,勤奮的清朝皇帝每天都在做些什麼呢?每天在不同的時間段又在做些什麼事情呢?

每天5點鐘的時候皇帝就要起床,起床洗漱完畢後要先去太皇太后或者皇太后處請安,以示孝道,請安完畢後,皇帝就要開始早讀,早讀的內容一般包括《聖訓》和《實錄》,內容前一天晚上由太監安排好。讀書的活動一般到7點鐘結束。

此後7點到9點之間,皇帝會吃早飯,吃完早飯後會去上朝,上朝完畢後有可能會單獨召見一些大臣來商議。這樣的話一早上時間基本上就會結束了。那麼皇帝會不會在忙完後去吃午飯呢?答案是否定的,清朝的皇帝是不吃午飯的,宮廷裡面只有兩頓正餐,一頓是早飯,一頓是晚飯,所謂的晚飯實際上是從下午一點鐘開始的。大概到下午3點左右,晚飯會結束,此後一直到傍晚時間都是皇帝的自由活動時間,可以吟詩,也可以去御花園賞花。

晚上7點到9點的時候,清朝的皇帝還要參加祭祀活動,主要是滿族的薩滿祭司,結束後就是皇帝的休息時間了,從清朝皇帝的作息時間可以看出清朝皇帝還是比較勞累的。光緒帝在晚清的皇帝當中,還算是一位比較想要有所作為的皇帝,所以光緒帝在處理政務的時候可能會更勞累一些。


青年史學家


光緒4歲登基,39歲去逝,在位34年,是在位僅次於康熙、乾隆的皇帝,但這是表面現象。他前期是慈禧的兒皇帝,後期被慈禧囚禁於瀛臺,是個掛名皇帝,一生都沒有走出慈禧的權力陰影。

他既沒有康熙、雍正那樣的帝王氣魄和手腕,也沒有乾隆那樣過人的智慧和才華,不可能建功立業。不過光緒支持變法維新與對日作戰,值得肯定和稱讚。

光緒親政後,也試圖擺脫慈禧的控制,有所作為。逐漸形成了以翁同和為代表的“帝黨”和以直隸總督榮祿為代表的“後黨”,這也是表面現象,見了慈禧戰戰兢兢的光緒不可能形成領導核心。

甲午戰爭戰敗後,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國內變法圖強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名上書光緒,提出“富國、養民、教士、練兵”的變法對策,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車上書”。

光緒派翁同和聽取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主張,也召見過康梁。康有為等人大受鼓舞,在北京組織“強學會”,編印《中外紀聞》。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有識之士先後在上海、湖南、天津等地創辦《時務報》《湘報》《國聞報》,為變法維新大造輿論,在全國掀起了“救亡圖存”的浪潮,清政府被迫打開國門。

1898年6月11日,光緒親自頒佈“明定國事詔”,推行新政,到同年9月21日結束,這就是著名的“百日維新”。

主要內容包括:

(一)在經濟方面:

1、設立農工商總局,鼓勵墾荒、提倡私人辦實業,獎勵發明創造,凡著新書、創新法、制新機器等各種有利生產發展者,賞給官職或給予專利;

2、設立鐵路局、礦務局,修築鐵路,開採礦產;

3、設立國家郵政局,裁撤驛站;

4、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決算;

5、取消滿族旗人的特權,準其自謀生計。

(二)在文教方面:

1、廢除科舉制度,取消八股取士,改革考試製度;

2、在北京成立京師大學堂,在全國各地設立中、小學堂,提倡西學,下令各省、府州縣,將現有之大小書院,一律改為兼習中學西學的學堂;

3、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新書;

4、允許創立報館、學會;

5、派人出國留學、遊歷。

(三)在政治方面:

1、裁撤冗員,撤銷閒散重迭機構;

2、廣開言路,允許官民上書言事,嚴禁官吏阻隔。

(四)軍事方面:嚴查保甲,實行團練,裁減舊軍,重練海、陸軍等。

9月21日凌晨,慈禧與榮祿發動政變。慈禧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囚禁了光緒皇帝,並以光緒的名義,又一次臨朝“訓政”。

隨即下令搜捕維新派人士,康有為、梁啟超聞迅逃亡日本。9月28日,將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和劉光第“戊戌六君子”處死於北京菜市口,陳寶箴等維新派數十名官員被罷免。

除文教改革的部分內容被保留外,新法全部被廢除。短暫的變法運動徹底失敗了,光緒被長期幽禁在瀛臺孤島之上,曇花一現的政治生命也就徹底結束了,令人感嘆!

慈禧一黨代表了保守、落後,被世界潮流拋棄,中華名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走到亡國滅種的邊緣。但總賬也不能全部算在慈禧身上,清朝治國理政的格局之低始於康熙。

康熙曾集中兩年多的時間向西方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地理、解刨等自然科學知識,親自測繪皇輿全覽圖,圓明園內設有解刨實驗室,等等。

康熙個人的科學素養很高,但他將科學作為密件放在象牙塔內,沒有開闢科學與科學應用的雙輪驅動的新局面,導致中國與世界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浪潮擦肩而過。

發端於英國的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浪潮深刻影響了世界各國的前途命運。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就是在追趕西方強國,僅僅10多年後,清政府在1894年的甲午海戰中就一敗塗地。

雖然,從康熙開始,雍正、乾隆直到光緒都很勤政,但因為治國理念的差距,閉關鎖國的行為,導致落後捱打的悲慘命運,現在仍然歷歷在目。

縱觀英國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歷史,每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都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大發展,全球經濟、政治格局隨著進行調整。

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的國家,經濟發展、軍事強大、文化繁榮,在國際事務中,擁有話語權,成為發達國家。而以出讓市場、資源、能源的國家,在國際分工中處於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成為發展中國家。

今天,實現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已經成為新時代的主旋律,世界各國人民的共識,清朝閉關鎖國、積貧積弱的教訓一定要銘記。


有書博物館


清朝有一大特色,那就是皇帝都忙的要命,換句話來說清朝注重君王勤政的傳統,但是其根本原因在於清朝超乎其他朝代的君主集權,清朝是專制統治的一個巔峰,滿清似乎對統治之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一個漁獵的少數民族,不過區區四百多萬人,能做到如此,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智慧。但是這也是清朝為何面對西方潮流,變革會如此之難,實在是因為一個穩定久了的體系,如果不是外部壓力太大,其是不會自己崩潰的。

清朝建立之後,本來是有所謂的“八王會議”,這是唯一一個可以左右皇帝號令的存在,但是僅僅存在了不到30年,這條便被廢除了。此時清朝的皇帝成為了大小事務的決策者,清朝又缺乏像明朝一樣的內閣制度,所以幾乎清朝的皇帝需要處理的事情是非常多的。在雍正之後,更是皇帝都流行工作狂,但是這不是一件好事。

清朝通過科舉制度來選拔官員,但是內容是八股文,其原因就是清朝需要的是聽從皇帝號令的臣子,僅此而已。這些科舉制度的產物,猶如一臺機器,構成了滿清統治中原的體系。這一切都是為了束縛漢人這個群體,用科舉選出機器一般的漢人官員,由這些官員去治理地方。而滿人到了漢地,由一個專門的滿人聚集地,為的就是不讓滿人同漢人發生矛盾。

所以清朝百姓只知道地方官員,根本就不知道這上面到底還有那些官員,加上清朝還出臺了限制人口流動的政策,也就是去一百里外的地方,就需要上報官府。這些都是滿清的統治術,而且十分有效。如果沒有外來壓力,這種體系估計還能正常運轉超過幾個世紀,這是清朝社會的特點,這種近乎頑固的體系,將極大限制國家的發展,更導致清朝對待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較弱。

當年百日維新開始之後,地方官員根本就不知道上面是什麼意思,百姓更是不知道要怎麼做,如果這是一群有思想的百姓,面對這樣的政策,就算是其之頒佈一百天,那麼這個潮流也是慈禧所無法阻擋的。光緒雖然勤政,但是卻不知道從何著手。真正看透清朝這種體系的只有李鴻章,只有李鴻章明白大清不可用猛藥,只能一步一步來,也就是說在清朝末年,任何激進的政策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災難,只有等民眾覺醒,國家才能重新煥發生機。


小司馬遷論史


清朝皇帝大部分都是比較勤奮的。最出名的就是雍正帝,他在位簡直一大半時間都在處理政事,在位時間短,可能最後也被累死了。但他這麼勤政也為乾隆時期的盛世打下了基礎。

對於為何清朝的皇帝為何都這麼累,我認為有這兩方面原因。


第一,清朝的制度喜歡將權利集中到自己的手中,不肯輕易放權。從康熙小時候被鰲拜給欺負後,就大權在握,始終不肯把權利交給臣子,而臃正更是勤勞,大事小事一把抓。相對於明朝,當皇帝確實累不少。

在明朝的時候,採用的是內閣制,根本就不用皇帝處理太多事情。在運用綠林黨和太監之間相互制衡,就算天啟皇帝三十二年不上朝,也不會發生動亂,皇帝大多都不務正業。

第二,光緒帝此時的處境很危險。光緒帝處於西方文化衝擊中國的時期。在外有鴉片在毒害我國人民,在內又沒有多大的實權,一切都要聽從慈禧太后的安排,讓光緒帝很是無奈。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光緒帝也只能靠勤政來改變當前的現狀。

我想關係要是在那種和平年代,沒有太大的壓力的情況下,估計他也不會這麼拼命的工作吧。

我是小枝雜談,歡迎大家點贊轉發。若是有寫的不對指出歡迎指出,努力創作出優秀的文章奉獻給大家。


小枝雜談


不管你是否喜歡清朝,但是我們都必須承認,清朝的皇帝絕對都是勞動模範!

明朝的皇帝之中,除了朱元璋等少數的皇帝比較勤政之外,其他的皇帝都把吃喝玩樂放在第一位。明武宗游龍戲鳳,明世宗痴迷於長生不老,明神宗數十年不上朝,明熹宗痴迷於木匠活。這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事情。而清朝的皇帝則不然,清朝的皇帝從清世祖順治皇帝來世,都是勤政模範了。後來的康熙、乾隆等人更是如此。清朝的皇帝,御門聽政,除非是遇到重大變故,否則每天都要舉行。晚年的康熙皇帝曾經感慨道:“ 朕…數十年來,殫心竭力,有如一日,此豈僅勞苦二字所能該括耶?…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臣下可仕則仕,可止則止,年老致政而歸,抱子弄孫,猶得優遊自適。為君者勤劬一生,了無休息,…鞠躬盡瘁,誠謂此也! 諸臣視朕如駕車之馬,縱至背瘡足瘸,不能拽載,仍加鞭策,以為爾即踣斃,必有更換者。惟從旁笑視,竟無一人憐恤,俾其更換休息者……”對於乾隆皇帝的勤政,趙翼曾經有過如下記載:“上(乾隆)每晨起,必以卯刻。…自寢宮出,每過一門,必聞爆竹一聲。餘輩在直舍,遙聞爆竹聲自遠漸近,則知聖駕已至乾清宮。計是時,尚須燃燭寸許,始天明也。餘輩十餘人,閱五六日輪一早班,已覺勞苦,孰知上日日如此!”皇帝們只是在過年、生日等重大節日的時候,才會休息幾天。

而且除了上朝以外,皇帝還需要批閱大量的奏章。尤其是雍正皇帝設立了密摺制度之後,更是如此。很多官員都有密摺專奏之權。他們的奏摺必須皇帝親自批閱。根據記載,雍正皇帝每天只睡眠四五個小時而已。他在大臣們的奏摺上寫下了一千多萬字的批語。雍正皇帝真的可以說是累死的。

為什麼皇帝會這麼累呢?原因就在於清朝的皇權更加集中,皇帝不信任任何人,所有的事情都想自己親自辦理。所以,他們才會這麼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