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花錢而花錢,零期待的雙11真的有你喜歡買的東西嗎?

先說一個去屈X氏購物的經歷。

週末去商場,進門看到屈X氏,突然想起洗面奶沒有了,於是接了導購的宣傳頁進店選購。導購一通介紹,被店內滿199元減100的海報吸引,於是拿了洗面奶後,左挑右揀,想要湊夠199,但是你發現無論你怎麼選購,東西都會超過199元,減去100元,你已經購買了100多的東西。

結賬的時候,收銀員又給你推薦他們的會員卡,辦卡需要收費25元,但是店內雙11活動,現在辦卡可以返15元購物券,下次購物滿100元可以用10元抵扣,然後剩餘的5元可以無門檻購物,相當於10元辦一個會員卡,當天購物可以直接積分。但是你環顧店內,根本找不到5元的產品,想要把這5元購物券使用掉,你必須得選購超過10元以上的產品,而屈X氏店內最便宜的產品都是10元以上的,僅有的幾個特價小物件不超過10元,但是又規定特價產品除外。

於是,被收銀員忽悠辦了一張會員卡,你好像是多賺了5元錢,但是想要花掉這5元錢,卻要付出10幾元的代價。

這就是雙11線下優惠的套路。買家永遠沒有賣家精。

在看看網上的雙11天貓活動。臨近雙11,打開各個APP和網頁,都會跳出一個又一個宣傳頁面,“瓜分2.3億紅包”、“碼上雙11,瓜分11.11億”、“第二件0元起”……

五花八門到讓你懷疑人生的雙11再次刷屏,每一個摩拳擦掌的購物狂又要用自己男人的錢為一個叫馬雲的男人成為中國第一富豪添磚加瓦了。

仔細想一想,在戲精氾濫的今天,對於每年一次乃至愈演愈烈的“雙11”,現在越來越有一種飆戲的尷尬。

為花錢而花錢,零期待的雙11真的有你喜歡買的東西嗎?


主辦者想要維持小時候吹過的牛逼,為了堅持所謂一年更比一年高的銷售傳奇,參與者含淚花錢忍痛刷榜想要擠進當天銷售品類前三,購買者為了不知道什麼原因就是別人買了我就要買的從眾心理,一門心思地買買買。

我們不禁想問問,為花錢而花錢,零期待的雙11真的買到你喜歡買的東西了嗎?

當所有的廣告都在教你怎麼花錢的時候,雙11為代表的購物節越來越變成了一個絞盡腦汁花錢的時刻。

今年隨著拼多多的上市和參與混戰,一場看得見硝煙的低價驅逐劣質,假冒詆譭假貨的撕逼戰爭,也在雙11真假難辨的各種打著優惠到讓你措施不及乃至懷疑人生的購物中,一不小心就陷入一個又一個陷阱而無法自拔。

為花錢而花錢,零期待的雙11真的有你喜歡買的東西嗎?


你有買買買的權利,但是,我要奉勸那些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女生千萬不要為了買買買而囤貨,也告誡那些感覺聰明過頭的男生以為撿了便宜買一堆衛生紙後發現,去年雙11買的衛生紙還有一大堆,更讓他們崩潰的是,雙11過後再看曾經購買過的衛生紙卻發現,厚度與硬度完全和平時賣的同類產品根本不是一個檔次。

為花錢而花錢,零期待的雙11真的有你喜歡買的東西嗎?


雙11帶來的套路,根本讓你猝不及防,分分鐘要被收智商稅。

還有在做了多年微商後,你就會發現,每一個特別的節日都會有一場特別的預謀,也就是俗稱的“雙11特供產品”。從裡到外,根本看不出區別,但是當你真正使用起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特供產品和平時產品就猶如賣家秀和買家秀的區別。

為花錢而花錢,零期待的雙11真的有你喜歡買的東西嗎?


你以為買對了產品就萬事OK了嗎?

更讓買家崩潰的還在後面,平時3、4天能收到的產品,在雙11快遞爆倉後,等上半個月乃至一個月才收到心心念念盼望的產品就成了一種常態。

常常是一個月之後接到快遞員電話,你要回憶半天,自己什麼時候網上買過東西啊?究竟買的是什麼啊?是不是快遞員打錯電話了?

那種期待和拆快遞的快感早已被歲月無情摧殘。然後收到快遞後隨手一扔,反正也是當時衝動的懲罰。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雙十一什麼都不買會有什麼損失嗎?”

為花錢而花錢,零期待的雙11真的有你喜歡買的東西嗎?


答主“畢導”回覆:看你怎麼定義“損失”。比如一個東西是你本來需要的,手紙、洗髮水blabla,這些東西在雙十一的確會更便宜。那你不買,我覺得的確損失了……如果你本來沒那麼需要它,比如一件大衣,你不買好像就也沒什麼損失,買了無非就是增加了一個自己不那麼需要的東西,也談不上什麼損失……所以這種事情,主要靠心態……

其實今年雙十一的新玩法也就是名字看起來高大上了點……比如“全球精選好貨”,大概就是全球的顧客精心挑選之後剩下的貨;“全球潮流盛典”,就是在全球都賣的比較火的淘寶款;“火炬紅包”說的是讓好友點亮火炬,想想以前你五福集得咋樣就知道了;“定金膨脹”就是你付了個定金就以為自己賺到了,整個人都開始膨脹。過於複雜的規則導致我們在購買時的決策心路歷程極其複雜,產生“買到就是賺到”的虛幻。

今年商家的一個心機在於滿場亂飛的各種優惠券和天貓的滿減津貼。許多人為了用券而湊單一些不那麼需要的東西,但是我們可以計算一下這些券究竟幫我們打了幾折。

例題1:已知某店鋪有以下三檔優惠券:滿200減20,滿300減50,滿500減100。它們均可與天貓購物津貼滿400減50疊加使用,但使用優先級順序是先用店鋪優惠券再用天貓購物津貼。試求買多少錢東西的時候折扣率最大?

解:這道題我們先採用窮舉法分析,在每一檔購買金額下都會有對應的省錢數。

為花錢而花錢,零期待的雙11真的有你喜歡買的東西嗎?


簡單的三張店鋪券就埋伏了這麼多彎彎曲曲的陷阱!人們往往為了湊滿優惠價格而忍痛多買一些並不需要的東西,但是在例題中,如果你買了300多塊的東西,可能會為了湊滿420減70而購買更多東西,但實際上折扣率幾乎沒有變!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雙十一複雜的規則本質上是價格歧視。一個人懶得研究打折規則,說明他是土豪不在乎價格;一個人願意花時間研究複雜的規則,說明他的時間不值錢,是個窮人。把越複雜的規則計算得越透徹還畫出數據圖的話,說明這個人真的非常窮。

雙11馬上就到了,終極三問:今年你還期待嗎?你的購物車清了嗎?上個月的花唄還完了嗎?然後再想一想今年還買什麼吧。

【羿雲天,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自媒體主編。原名徐亨福,生於蘭州,現居鄭州。專注婚姻育兒、家庭教育、時事評論原創作者。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雲天;微信公眾號:羿雲天說(ID:yiyuntianshu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