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曾國藩的人生,答案只在這三個字

作為晚清末年的“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曾國藩文正公,一生修身律己,端莊厚重,恪守“立德、立功、立言”古訓,故而享有一代大賢的美譽。

總結他的為人處世之道,不過簡單三個字,卻能守住一輩子。

揭秘曾國藩的人生,答案只在這三個字

1. “勤”

近代民主先驅梁啟超先生評價曾國藩:“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

雖然官至兩江總督和武英殿大學士,但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曾國藩並不能稱得上是個聰明人,甚至可以說,他是有些愚笨的。

所以,天賦不高的曾國藩,自幼就被父親教導:凡事皆要勤奮,勤能補拙。

曾有這樣一個趣聞軼事:某天夜裡,曾國藩在家中背書,遇到一篇文章,無論讀多少遍都背不下來。

恰好這時,有個盜賊藏身於曾國藩的屋簷下,想等他熄燈睡覺後行竊。沒想到,曾國藩竟跟文章死磕到深夜,不背下來堅決不願睡覺。

忍無可忍的竊賊直接推門進去,說道:“背這麼多遍都背不下來,還當什麼讀書人?”講完自己就背了一遍,然後揚長而去。

從這小小的細節中,就能看出,曾國藩的“勤”並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實打實地成為了他的生活習慣與人生信條。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

過人天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普通人的差距,恰恰需要靠勤奮來拉開。不聰明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資質不足,卻還沒有勤快的自覺。

哪怕後來的曾國藩,已經身居高位,也始終不敢忘卻“勤”字訣:“為官者,當有五勤。即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

若你還在閒散度日,就不要抱怨自己為何默默無名了。畢竟春去秋來,春華秋實,時間作為最公平的記錄者,從不偏袒任何人。

2. “恆”

2009年,英國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了有名的“一萬小時定律”:任何人若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則需錘鍊一萬小時。

由此延伸,如果按一週工作五天來計算,在達到目的之前,起碼耗費了五年時間。

不少人對這個理論深以為然,卻不知道早在一百多年前,曾國藩就指出:“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甚至在給兒子曾紀澤的家書中,他也再三強調:“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恆,容易得對於任何人來說,沒有門檻,可又困難得讓人望而生畏。畢竟堅持一兩天沒問題,但堅持一個月,堅持一年,堅持一輩子,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了。

曾國藩為了確保言行節制而有規律,曾自行訂下十二條功課,小到靜坐早起,大到慎言保身,無一不嚴格執行。

除了行為極度持之以恆,他內心的恆定力也一直為人稱道。

同為湘軍重要首領,胡林翼的成就之所以不及曾國藩,就在於胡常“臨事變其初計”。反觀曾國藩,一旦看準之後做出決策,就會貫徹到底,絕不因外界施加的壓力而慌亂變動。

這大概就是《孟子》所說的“不挫於物”吧,曾國藩為官以德,輔政以忠,這麼多年來始終保持本心,未曾被他人外物的非議所擾。

最終,曾公亦憑藉這一股恆定之氣,為中國近代化建設開荒拓土,才有了中國第一艘輪船,第一所兵工學堂,第一批自主印刷翻譯的西方書籍,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3. “專”

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鶩。”是曾國藩讀書的準則,意思就是讀書講求專一,不可泛泛而讀,不求甚解。

為此,曾國藩還專門提出了一套獨家的讀書方法:若有一句沒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就絕不往下繼續看。今天讀不明白,明天接著讀,今年解讀得不夠精準,來年繼續。

“此所謂耐也。”可想而知,曾國藩對專注程度的要求是極高的。而從一個人的讀書習慣上,可以感受到他的為人與行事作風。

好比曾國藩就時常自我反省,是否“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是否存在“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想那山。”隨後,才會在家書中寫下:“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他深知,與“專”相對的,是投機取巧。

而人生,不能一輩子吃好運的軟飯。

將未來全部押在充滿變數的機緣巧合之上,或許能換來短暫的愜意日子,但風口隨時會變。待到那時,才發現自己沒有專長積澱去應付,已經為時已晚。

世界上哪會有那麼多的捷徑可走,事業起於積微,功名來源寸累。所謂的成功學,其實也就是“專學”罷了。就像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所傳達的道理一樣:不疲於專注一事。

結束語:

天降大任,曾國藩正是憑藉著“勤、恆、專”簡單三字,踏實行事一生,才有了受後人瞻仰的功業偉績。

其實,道理無需多大,哪怕是對生活瑣事的思考與堅守,已經足夠有力,支撐著我們的小船,在人生大海中揚帆遠航。

喜歡是點贊,而愛是分享。看在小編這麼努力的分享,給小編來個愛的鼓勵吧!如果以上分享引起了您的共鳴,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發表您的真知灼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