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故事——草業先行 生態強縣旌旗獵獵

8頭牛,20多隻羊,4頭豬,48畝流轉出去的土地,一個便民超市,讓二份子鄉姚家村古陸洲村(現已整村移民)劉廣龍的日子過得舒坦而踏實。

產業扶貧故事——草業先行 生態強縣旌旗獵獵

“比種地強,過去7個人的地收入也就是10000元,還得有要一場有一場的雨,現在我就這4頭豬也比過去種地強。”

午後的姚家村,靜謐、祥和,似乎在等著一場雨。放眼望去,遠近的坡梁看不到邊界,只有一種叫“綠色家園”的氣韻籠罩在武川縣西部這片一度乾旱少雨,土地風蝕沙化嚴重的大地上。生態是什麼?這個到處出現的時髦詞,讓村民們終於知道了答案,也知道了其中的好處。

其實,姚家村的現在的蒼蒼綠色只是二份子鄉精準設計生態區發展的一個縮影。

據二份子鄉政府副鄉長李永剛介紹,全鄉45萬畝土地,只有19萬畝用於耕種,其餘全部進入生態區項目建設。

產業扶貧故事——草業先行 生態強縣旌旗獵獵

壯士斷腕 破冰之旅

時光倒回去,惡劣的氣候,貧瘠的土地、脆弱的生態,微薄的收入,一方水土養育不了一方人。逃離與堅守,讓這裡的村民猶疑不決,儘管扶貧工作一直是這裡的重頭戲,可是效果不明顯,沒有實質性的改觀。

土地在等待,村民在等待,未來在等待。二份子鄉在等待一場壯士斷腕的取捨,等待一次創新決策、精準決策大手筆的淋漓潑墨。

僅僅是等待嗎?是呼喚。

深刻的反思,理性的審視,這一次不能再小打小鬧。“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全縣上下統一思想:要想向土地要飯吃,就要先還土地以綠色。“十三五”總體規劃中,毅然決然將二份子鄉列為生態修復區,在縣域西部打造佔地500平方公里“生態修復區”的發展思路和目標。基調定好,策略跟進。“修復生態、移民安置、立草為業、興牧致富”“四位一體”戰略開啟二份子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精準設計、精準發展的破冰之旅。

按照《內蒙古自治區生態脆弱地區武川縣2013年移民扶貧工程》,二份子鄉黨委政府結合移民搬遷和土地集中流轉試點工程成功的基礎上,摸索出一條“政府引導、群眾自願、政策支持、自主搬遷、一次規劃、分年實施、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二份子鄉易地扶貧搬遷新模式”。全鄉132個自然村中,2013年農業人口市民化試點工程搬遷6個自然村,涉及216戶599人農業人口;按照自治區、市、縣的統一部署,2015年對鄉政府所在地實施了“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性地對鄉政府周邊的4個自然村實施了移民搬遷,涉及208戶654人農業人口;2016年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實施移民搬遷97個自然村,涉及5637戶16586人農業人口。並對16個自然村進行了“美麗鄉村建設”,其中10個村主要工程是建設互助幸福院;2017年移民搬遷15個自然村,涉及1170戶3703人農業人口,

實施易地整村搬遷後,在農戶自願的基礎上,將所有搬遷農戶的耕地由政府集中統一流轉,視土地質量每畝每年予以100—160元的補助,流轉期為10年,種植多年生牧草,牧草收入全部歸原承包農戶所有。2014年以每畝160元的價格集中流轉農民耕地3.48萬畝,2016年以每畝100元的價格集中流轉農民耕地11.4萬畝,2年共流轉耕地14.88萬畝。另外,積極爭取上級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項目指標,3年共實施退耕還林7.36萬畝。其中:2015年實施退耕還林3萬畝,2016年實施退耕還林0.81萬畝,2017年實施退耕還林3.55萬畝。2017年實施退耕還草10.6萬畝。全鄉總耕地面積45.2萬畝地,土地集中流轉面積14.88萬畝,佔全鄉總耕地面積的32.92%;退牧還草10.6萬畝,佔全鄉總耕地面積的23.45%;歷年退耕還林面積14.26萬畝,佔全鄉總耕地面積的31.55%。

“移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不返遷”。二份子鄉交出一份“精準”的答卷。

產業扶貧故事——草業先行 生態強縣旌旗獵獵


生產有其業 養老有其所

二份子鄉姚家村距武川縣城75公里,轄7個自然村,總面積3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58戶,858人,其中常年住戶72戶131人,耕地面積1.6萬畝。歷史上的姚家村土地荒漠化嚴重,一方水土早已養育不了一方人。 2014年,該村被列為國家級貧困村,經過精準識別,有41戶112人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6年,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的實際情況,該村實施了生態移民整村搬遷,共有358戶,858人實施移民。7個自然村符合條件的村民都搬進了位於火燒羊圈自然村幸福院的64套新民居。幸福院進行了街巷硬化,安裝了自來水,廣播電視、寬帶、文化室、衛生室、便民超市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政府給每人補貼資金1.5萬元;土地流轉1.62萬畝,每畝補貼100元;退耕還林2390畝,每畝補貼90元,土地流轉全部種植優質的紫花苜蓿牧草。2015年,利用“三到村、三到戶”資金,每戶補貼6400元,購買基礎母牛39頭,3頭種公牛。2016年,又投資90萬元為貧困戶建成30套養殖小區,養牛180多頭。母花以力更自然村60歲的藺蘭柱,由2014年的一頭母牛,到現在已經有6頭牛,別人勸他賣幾頭,他就是捨不得,他說:“要往前爬掙”。現在除了6頭牛的“資產”,他家的48畝土地流轉出去,每年都有4800元的收入,此外,糧食綜合補貼有1500元,藺蘭柱的媳婦會季節性去召河務工,生活妥妥的。

以前古陸洲村的劉廣龍和以前住在德勝溝村(現已整村移民)的趙雙生,現在都在住在這裡的幸福院,已經住了3年。比起劉廣龍的“多種經營”,71歲的趙雙生因為身體原因,只養了5只雞。老人說:“已經很好了,有養老保險、低保保障,還有流轉土地收入,生活沒有問題。”

在去姚家村採訪的路上,不時會看到一兩隻鴻雁在草地上或一個小水窪邊佇立,甚至一些土黃鼠不慌不忙從路上穿過。姚家村黨支部書記郝志文笑著說:“不僅有鴻雁,還有狐狸。”我們無限好奇,但郝志文說:“不知從哪裡來的,可能生態好轉把它們引來了。”

藍天綠草的映襯下,幸福院的老人們有的在陰涼處聊天,有的在下棋,面對我們舉起的相機,老人們開始有點不好意思,最後還是給了我們一張張笑盈盈的臉。

產業扶貧故事——草業先行 生態強縣旌旗獵獵

李永剛告訴我們,全鄉共規劃建設互助幸福院14處、1647套,供65週歲以上的搬遷戶和低保戶、貧困戶、分散五保、殘疾戶全部入住,全鄉移民協議簽訂率已達95%以上。其中貧困人口占建檔立卡總數的91.1%。

8月5日,二份子鄉又給了人人們一個驚喜。呼和浩特市慶龍汽車用品有限公司啟動。作為二份子鄉的產業扶貧項目,可以輻射帶動花西村、南蘇計、雙玉城、南灣、五份子等5個行政村433戶953人進入這項對鄉村來說全新的產業鏈條中。

被允許進入生產車間採訪,見到花西行政村紅北村的李枝葉,她正在電動縫紉機上工作。

“上機工作,經過培訓了嗎?”

“我們都是培訓上崗。因為以前會用縫紉機,所以有基礎,當然這裡的縫紉機和家裡的普通縫紉機不同。學了三四天就會了。”

李枝葉說,她是貧困戶,所以公司優先錄用,每月2000多元,苦也不重,也不誤家裡的營生。

另一間屋子裡,兩位稍年長的大娘讓記者感覺很親切。63歲的王桃女和69歲的邸蘭香,兩人一個來自西紅勝自然村,一個來自紅河槽自然村,現在生態移民都住在東紅勝互助幸福院裡。兩位兩人幹著公司裡最輕快的營生——安裝鬆緊帶。

“我們是貧困戶,年紀有大了,村委會和廠子安排我們做點輕巧營生,掙得是‘年薪’。”

一片笑聲。年薪?老人們是開心的。

公司負責人賈禎龍介紹,從明年開始,公司計劃在周邊範圍流轉貧困戶土地,用於種植生產養生坐墊所需的原材料苦蕎,讓農戶獲得更多收入。

生態旌旗,搖曳長風

產業扶貧故事——草業先行 生態強縣旌旗獵獵

繞過武川縣西烏蘭不浪,沿二份子鄉雙玉城至東紅勝西上二份子鄉,穿鄉而過時,成片的檸條和紫花苜蓿驕傲地舒展在陽光下,偶爾的陣風,搖曳出這些草種的生機勃勃。6月份我們曾經過境二份子鄉,因為雨水不足,當時的草未返青,而現在則是蓬蓬勃勃。順著匆匆閃過的一個個“武川縣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遷出點”指示牌,放眼望去,是一馬平川的綠茵。那塊“二份子鄉10萬畝牧草種植項目”的大型標牌,淹沒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淹沒在它所導引的那些綠色生命中。有型的野蕎麥、紫花苜蓿,檸條紮根在了砂礫荒瘠土地上,而一種無形的因生態的恢復而生髮的希望才是曠野中最強大的生存發展之源。 “草業強基、牧業富民、生態興鄉”,二份子鄉是武川縣“草業大縣”的重要目標鄉。草業興鄉,這是武川縣最西北的一個鄉的艱苦探索,也是實事求是的一個思路。按照“風蝕沙化生態恢復型、特色種養結合型、草種採籽型”,以蒙草抗旱等企業為龍頭,集中連片流轉土地,形成規模穩定的優質牧草種植區,到2018年優質牧草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屆時,武川縣西部30公里生態恢復區將為“生態大縣”添上美麗的一筆。

產業扶貧故事——草業先行 生態強縣旌旗獵獵

歷史上,植被貧瘠,風沙大,就是武川的代名詞,再加上背靠大青山北麓,自然條件非常差,森林覆蓋率僅為16.49%。缺綠,一直是武川的痛。

首府的後花園怎麼能是這樣?

“知恥而後勇”,知不足而進。近年來,武川緊緊圍繞建設首府北部綠色生態屏障的總體目標,實施退耕還林、天保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國家林業工程、“雙百萬”綠化工程以及通道綠化,西部風沙化區綠化。城鎮園林綠化、美麗鄉村綠化等重點區域綠化工程,通過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全縣沙化耕地得到全面改良,草場退化得到有效遏制。特別是“六鄉連體生態工程”的推進,使得武川的綠意漸濃。“六鄉連體生態工程”西起哈拉合少鄉的楊樹壩,由西至東涉及原西烏蘭不浪、納令溝、中後河、東土城,上禿亥、可鎮、廠汗木臺,至耗賴山鄉的二號地村,全長110公里。自2000年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到目前為止,共完成工程造林面積35萬畝,佔全縣退耕還林工程的39.7%。總體情況看,“六鄉連體工程”通過造林、禁牧、封育多措並舉,林草覆蓋度達到80%以上,植被類型豐富多樣,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趨向良性發展。

此外,“一鎮兩帶三線”生態建設工程,也是武川全力打造首府北部綠色生態屏障的一項重要舉措。其中一鎮指可鎮園林綠化,努力打造精品樣板工程;兩帶指沿大青山北坡建設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綠化帶,沿哈樂鎮一上禿亥鄉建設中部農田防護林帶;三線指沿呼武公路、省道101和武召線兩側建設區域景觀綠化帶。

這次採訪,我們有緣見識“大青山北坡生態治理工程項目區”的成果,雖然不似大興安嶺的莽莽蒼蒼,但在自然生態原本非常惡劣的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生髮出連綿而勃然的規模植被,讓人在望綠興嘆之餘,是對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油然而生的無限敬意。

採訪獲悉,大青山北坡生態治理工程自2013年開始實施,已完成山體綠化30.2萬畝。山川披綠,家園溫馨。習近平總書記的“打造北部邊疆亮麗風景線”的指示和期望,在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革命老區人民的堅韌和堅持中,一棵樹、一棵樹,一片草、一片草,長年累月,堅持不懈,硬生生將北方稀缺的濃綠暈染在武川縣4885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用腳踏實地,用創新發展、綠色共享的大綠色、大發展理念和格局,立志奮鬥,實現生態立縣、生態強縣這個美麗家園之夢、振興鄉村之夢。(趙慧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