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位中外專家、學者聚首呼和浩特研討蒙古學

200多位中外專家、學者聚首呼和浩特研討蒙古學

9月13日,由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內蒙古大學、中國蒙古學學會共同主辦的中國第五屆蒙古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呼和浩特開幕,會議主題為“蒙古族文化與現代文明”。內蒙古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劉少坤主持開幕式並致辭,內蒙古大學黨委書記朱炳文致歡迎辭。

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蒙古學學會會長吳團英出席開幕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歐陽曉暉出席開幕式講話,國際蒙古學協會副主席、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艾騖德致辭。

艾騖德在致辭中說,蒙古學是一項國際性學科,吸引著不同國家、不同種族背景的學者,這種不分國界的學術研討是真正國際性的有益平臺。在學術界,蒙古學這類學科的研究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本次蒙古學會議的召開不僅對參會學者的研究非常重要,也是學者們聚集在一起探討這一問題的又一個平臺和資源。蒙古學國際合作中特別重要的問題有三個:一是國際網絡數據庫的創建,二是蒙古語的國際編碼,三是積極實現對文獻資料的重建。

歐陽曉暉在講話中指出,蒙古族是“草原絲綢之路”上中亞遊牧文化的集大成者,蒙古族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蒙古族文化對現代文明所產生的重要影響值得我們很好地研究、總結和借鑑。本屆研討會主題為“蒙古族文化與現代文明”,就是希望匯聚各國蒙古學學者的集體智慧,通過學術創新和文化創新,助推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把中國蒙古學做大做強,發揚光大。他提出三點建議和希望:一是進一步增強學術使命感,守護、傳承好蒙古學研究中蘊含的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二是進一步開拓研究視野,促進蒙古學創新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增強蒙古學整體學科實力;三是不斷加強國際學術界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探索建立國際蒙古學文獻資料數據庫,推動蒙古學共享發展。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蒙古學學會秘書長金海研究員作大會主旨報告。國際蒙古學協會副主席、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艾騖德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仁欽道爾吉研究員、蒙古國科學院院士勒·寶力道教授、蒙古國烏蘭巴托大學校長斯·白嘎力賽恆教授分別做了大會學術報告。與會專家學者將圍繞“蒙古族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會議主題,進行語言、文學、歷史、草原文化四個分組討論。

來自美國、蒙古國、俄羅斯、法國、日本等多個國家,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內蒙古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中山大學、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內蒙古教育出版社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專家學者200餘人參加了會議。研討會共收到多文種蒙古學研究論文171篇,入選論文133篇。(高日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