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選心得 佛教空觀

本欄目所有文章均選至幹選學員的課程心得,邀請大家品鑑,歡迎踴躍投稿。

幹選心得 佛教空觀

人有五毒

凡是略學過或聽過佛教的,對於“空”一詞並不陌生,空是佛教最重要的一個概念,空是什麼,就是沒有,這個彷彿大家也沒什麼異議,但什麼是空的,是人還是自然世界,是客觀事物還是主觀思想,空背後還有沒有一個有,這是初學佛人的困惑。

困難之處在於,一是名詞概念太多,比如說我,是指人這種個體的我,那麼做為自然的種種以及公式概念這類意識,就歸入法;二是同一詞也存在著理解不同,比如自性,理解也不同;三是講述的層面不同,二諦二條線,也可以叫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不同的平臺講出來的不同;四是用地不同,有的是講見地,有的是講修持,即有的是方法論,有的是認識論,如神秀的時時勤拭,不使惹塵埃,從見地角度看就是不對,人空法有,但從修持方法上講,亦是正確的;六是理論的來源不同,八宗各有不同,原始佛教、早期佛教、現在佛教都不同。

幹選心得 佛教空觀

禪意蓮花

在學佛中,對空有幾個常見的問題:承認無明,萬法如幻境,如鏡中花,承認花是虛幻的,但鏡是不是實有?如果一切虛妄,那麼為什麼虛假不實的我要躲開虛假不實的車?一切虛妄不實,為什麼還在提倡諸惡莫行?空本身有沒有一種空的相?無住而生其心,這個心是不是實有?本性清淨,真如是不是一種實有?

在回答這些問題上,首先要理清空觀歷史的次第和各種流派的觀點。對空觀解釋最為準確的應該是葉少勇先生的《萬法皆空—佛教空觀的起源與沿革》一文,對早期原始佛教、龍樹中觀論、瑜珈派、大乘佛教的空觀都給予了梳理。從早期的“人空法有”,到龍樹菩薩的中觀,代表作有《大智度論》,對“實有”的絕對否定,破了因果和涅磐,客觀和主觀都空,要說“實有”勉強可以說你認為那個存在的概念算作實;初期大乘的人法俱空,代表作《般若經》,如《心經》說五蘊皆空;瑜伽派提出“言說法空,離言自性”。肯定了空,但對空後面提出了一個實有,只是這個實有是離言境界的,也就是有一個不能用語言和概念去描述的對象,是對空的超越,這個實有我們無法去想象,因為這是一個離了一切相的超越了主觀和客觀、精神與物質的境界,能看到這個境界的只能是佛、菩薩,代表作《瑜伽師地論》。再向後期,約公元4世紀,大乘佛教講中道與二諦結合,形成一種緣起性空理論,用世俗諦的實有和勝義諦的性空來解決了龍樹的空的載體問題。

那麼於老師是如何來認識的呢?老師認為離言自性,二諦無生都屬於二時教法,不了義,只有三時教法,萬法唯識,才是佛陀的真正教義:“佛說的那個關於凡夫世界的真實其實是不真實的,但還是有個真實的真實。”

幹選心得 佛教空觀

佛法層次

於老師如是說,佛陀在《解深密經》中有三時判教。初於一時,唯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第二時中,唯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此第三時教法在印度為瑜伽行派所闡揚;

我對第三時的理解,就是萬法是無自性的,不常不斷,本性的清靜是無自性的,同時這個空(無自性)也沒有相的,也即空亦復空。

於老師也借用了韓老的四句偈,後二句是“只有能了別識,沒有所分別相;只有一隱一現,沒有真實顯現。”對此我的理解是萬法無相,只有主觀認識的這個識;本性清靜是現空雙運,亦非是實相。

這裡又出現了一個本性清靜,那麼什麼又叫本性清靜呢,在《楞枷經》中又叫如來藏,又叫真如,我個人以為也可以叫般若波羅密多。佛教認為,眾生心性本淨,本淨之心就是真如。《勝鬘經》中說“佛照能藏之法畢竟空故,名空如來藏。佛知所藏中道佛性,具一切德,故名不空……”,又說“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若見如來藏,五法,自性,諸法,無我,隨地次第而漸轉滅……”,在閱讀中,是善不善因,應該分開讀,是善和不善的因,也就是如來藏是一切萬法的始因。這裡又引申出一個宗教和哲學的命題,世界有沒有第一因,牛頓力學慣性定律中也有第一力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牛頓晚年轉向研究宗教的一個原因吧,第一力是從何而來的?這裡也要順便說一下,大乘的禪師摩訶衍認為真如不是善與不善因,真如是不住因果的,是隨緣而起的,當然這也招至很多人批評。

幹選心得 佛教空觀

觀佛

回到主題,那麼什麼又是空亦復空呢?我們說空,但如果我們的智慧(般若)只停留於空,這就相當於把空當成了一種相,這就是空執,畢竟我們所面對的世界是一個有所指的世界,我們要改造的是自已的思想,這樣就必須把目光固定在一個對象上,這樣就有了相,有了執,有了分別心。真正的空觀就是要把這種有限的,有邊界的空給打破粉碎,要能迴歸到一個無限的無分別的無相的空間,粉碎了這一切,就是真正的空,真正的清靜了。這個觀點是日本學者山口益的觀點,我也非常認同。

因此,真如並不是一種實體,更不是對空的否定,也不是空後轉出來一個不空的東西,非空非不空。龍樹在《贊法界頌》中有一句“根塵起妄執,清淨體源無”。

對空的看法,各派是有些許差別,主要的觀點還是相同相通,佛教奧義,邏輯慎密,基本觀點出現相互否定,對立是不可想象的。但觀點的細微差,帶來的修行上的方法論差距就較大了,也就是形成正見、正識、正智的方法就很多,當然佛法本身就有法門方便十萬,隨機對質、隨緣所見。比如對真如的清靜認識,一種叫本來清靜,一種叫離垢之淨;前者認為真如本來就在人性中,認識到它的清靜,自然就遠離了垢,因此無住就是本淨;後者認為要依定慧方法,去遠離垢染,所謂的垢就是分別心;去分別心是修法的一個最重要內容,佛教中有大量故事講的就是去分別心,如西藏密教儀軌中的有些汙穢的東西(五肉五子丸),其意義就是要修煉淨穢無二。離垢之淨就是要求返照本源,滅種種妄,如神秀所說要時時勤擦拭,才能露出本心,但這又犯了一個錯誤,起意則是妄心,《壇經》就批評它“心起看淨,卻生淨妄”。所以我在這裡要告訴大家,修行禪定是法門,心腦不放空不對,但起個空的心也不對,一邊捉摸空的樣子一邊入定就那有了空的相。《壇經》雲:“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教學中,不可能要求每個初學者一步到位,只能從初級的禪定開始,時時勤擦拭就是一個方便方法,從這個角度講也不算錯了。因此,大家要體會佛經裡有些是法門方便,可不能把這些方便之法當成了正智正見來學習。

當然,這只是個人的學習體會,尤如一個夢幻中的我給夢幻中的你講一個真實,這是不可能的,這又如同一個同學問我死了以後是什麼樣,可能我做何種解釋未必能說服你,我只能說當死的時候,你就知道答案。

因此,佛教學習,教理學習是一方面,更重要在於修,在於證悟。如同亞里士多德所說“無論在什麼地方,我們都不會獲得對事物最好的洞見,除非我們實際上親見了事物從開始到現在的生長”(《政治學》);

佛教內禪宗也是最反對理論說教的,“見性成佛,直指人心”才是禪宗正道。

不過說回來,說通和宗通之爭(簡單說說通就是教理次第學習進步,方法上屬於漸悟;宗通更強調心的印證,方法上屬於頓悟)也是百年爭議從沒停止過,至於你採用何種修證方法就看機緣了。

總之,要知道什麼是真實的空,也只能自已去親身證悟,當“所見諸相非相,如見如來”,這時你就領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